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忘不了我那“好吃”的爷爷

(2019-05-20 10:31:51)
标签:

时评

杂谈

文化

美食

忘不了我那“好吃”的爷爷

 

我开始记事的时间大约在上个世纪的60年代。爷爷给我最初的记忆,也是最深的印象就是“好吃”,好吃肉食。爷爷好吃肉,也能吃肉,尤其那切成连肥带瘦的大块猪肉,如放量吃,一顿能吃一斤多以上。在我的印象中,爷爷吃肉从来没放量满足过。

那年月物质匮乏,能大吃一顿肉食,在偏僻的乡村绝对算是一种奢侈的享受。只是这样的“口福”少之又少。平常过日子,农家饭桌上很难见得到这样的“大荤”。

条件现状与爷爷的嗜好成了强烈反差,便经常引发爷爷与奶奶的“战争”。

爷爷总怪罪奶奶不给做“好吃”的,急了就大发脾气,摔碗砸东西是爷爷发泄的主要方式。有时临到吃饭,爷爷的脾气来了,一阵“暴风骤雨”之后,我和妹妹吓得躲到一边,只有奶奶手忙脚乱到鸡笼去抓鸡,杀鸡给爷爷“解馋”,以平息这场突起风波。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爷爷也深知这一道理,责怪奶奶实在没啥底气。再说过日子是长年长月的,鸡笼养的鸡能抓得几回?砸东西耍脾气除了发泄一通,着实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爷爷后来就学会了“打鱼”。

他到街上买回来网线,自己动手编织鱼网,盘算着利用放工时间去野塘野堰捞鱼。爷爷戴着掉脚的老花镜,一手拉着参差不齐的网脚,一手拿着带线的粗针来回穿梭编织,同时摇头晃脑,哼着早年从城里听来的楚戏唱段,一副入神入迷的样子,至今我还记忆犹新。

鱼网编好了,爷爷的打鱼工作也就忙活开了。那时白天要干集体农活,打鱼只能晚上进行。我有时跟爷爷一起外出帮忙,我背着鱼篓,爷爷用撒网打起来的鱼就放在鱼篓里。记得凡出去就有收获,有时一次能打好几斤鱼,回家腌着吃上几天。

爷爷能吃得肉,也出得力,在生产队里做农活绝对是一把好手。70年代初,我进城工作之前,也在生产队里干过农活,对这一点印象犹深。爷爷此时已经60大几岁了,可干起活来一点不比年轻人差,犁、耙、锹、锄样样不落人后。用匆担挑谷草头应是农活中的重活了,一百多斤的谷草头,爷爷总是不费周折的上肩挑着就走,脚步迈得比年轻人还快捷。

文革后期,我进城参加了工作。紧接着奶奶去世,爷爷也离开了老家,跟着父亲在县城北边的一个小镇上生活。爷爷老了,偶尔会到县城我这里来看看。每次来,我都想办法到街上去弄点炖猪肉给他解馋。不过,那时我的工资很低,一月就30几元,买几次肉就显得很吃力。

如今我也到了爷爷当年的那个岁数。与爷爷不同的是,我辈欣逢上好时代,生活的一切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衣、食、住、行全方位享受幸福生活中,“好吃”现已退到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别说是吃肉,就是天天顿顿山珍海味,普通人家都不在话下。眼下自然也讲究吃,但追求的是科学饮食营养均衡,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大块吃肉”式的“好吃”早已成过时老黄历。

我有时想,爷爷如能活到现在,餐餐能吃上大鱼大肉,不知会有什么样的感受?想必爷爷也会有“腻味”的一天,也会跟上时代讲究营养追求健康。时下“享受老年人生”的物质条件实在太丰富多彩了,能在幸福的新时代多留几年,多看看祖国日新月异的新变化,毕竟比只知“好吃”而有伤身体要强过百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