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全球最大医院是百姓之福还是祸?
(2015-06-02 14:38:15)
标签:
杂谈健康 |
打造全球最大医院是百姓之福还是祸?
中国经济周刊近期刊发报道《全球最大医院的成绩与争议》,详细介绍了河南省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这几年的发展情况。2008年以前,郑大第一附院别说在全国全世界,就是在河南省,也只是排在第二位,其规模与营收均小于河南省人民医院。然而经过6年的发展,郑大第一附院即飞跃成为全国医疗行业的“巨无霸”,号称全世界第一。
公开资料显示,郑大一附院现拥有病床位7000张,全国第一,超过著名的成都华西医院3000张;各类医疗专业技术人员6500多人,其中正高级职称、博士团队达1000余人;医院设备多属国内顶级,仅高级彩超设备就有100
多台,各种手术室近100
间,斥资近2亿元打造的CT(世界先进影像诊断技术)、MRI(世界先进技术中核磁共振)、DSA等复合手术室,均属中国医疗行业内的“大手笔”。医院日门诊量最高达21600人次,年均日门诊量为16000人次,超过河南省同类医院的4倍以上。医院从2008年的6.8亿元营收,迅速增至2013年的60亿元,2014年又飙升至75亿。绝对在全省同类医院中占第一位。
郑大一附院的“发展秘诀”就是两个字“做大”。医院管理者通过“激进扩张”、“变道超车”实现医院规模的快速扩改,规模上来名气自然形成,有名气便能吸引病人,有病人即可增加营收。与此同时,医院还将传统科室细分成数个小科室(如消化科室分为消化一、消化二、消化三等),形成竞争态势。“每个科室通过多收治病人、增加病床而多获得的收益,将以奖金的形式按比例返还给科室的医生,鼓励科室多收病人。”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郑大一附院的“发展秘诀”其实并不新鲜。这些年在全国各地,省级、市级的公立医院,大都遵循着这一发展模式。眼下到任何一级城市,举目一看,楼房最新、最高、最具规模与气势的,恐怕就要数三甲大医院的门诊大楼了。从这一表象的背后可以看出,各家医院是在你追我赶,设施设备的规模扩张竞相攀比。医院经营管理上,各家医院的招数也是大同小异,想尽一切办法提升医院名气,采用各种奖惩手段刺激科室医生多创收。争取病人,实现医院效益的最大化,已成为当今医疗行业心照不宣、身体力行、顶礼膜拜的“上帝”。只不过郑大第一附院跑得更快、走得更远、做得更突出,将种种行业优势发挥到极致罢了。
老百姓为啥越来越感觉到“看病贵”?郑大第一附院这个“标本”似乎能揭示其中的许多秘密。其一,医院规模与医疗质量常常模糊不清。在普通百姓眼里,医院规模巨大就代表着医疗质量的高水平,并且在信任度上,随医院规模级别的低到高而递增。农村乡镇医院和县人民医院,一般病人都不大信任。现只要经济允许,一般都会选择去大城市医院就医,更愿去规模较大条件较好的省城三甲医院。“规模较大条件较好”即意味着费用较高。按郑大第一附院门诊量计算,平均每个病人花费都在2000元以上。这样的人均看病费用标准在市县一级医院是不可能的。
其二,“顶级”医疗设备的购置同样需要患者买单。郑大一附院动辄上亿或几个亿投入的医疗设备,必须要有病员使用、满负荷使用作基础,否则,不谈说盈利,连维持运转都无法做到。医院投巨资购世界先进水平设备,决不会仅仅只是以“维持”为最终目的,高昂的设备是用来赚钱的,并且要赚大钱。而实现“赚大钱”,就要组织更多的病员来检查使用,让医生“以病开单”就是争取尽可能多的病员使用是最便捷的途径。医院购置高昂设备,实际靠的是众多病人慷慨解囊作支撑。
其三,公立医院的无序竞争导向,加剧了医疗行业的“质量等级”区分。实际上导致了两种后果:一是全行业都视“钱”为上帝,专注于医院盈利个人增收,势必忘记“救死抚伤”、“治病救人”的行业宗旨,漠视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职业使命。如今医德医风每况愈下,农村县、乡医院医生表现更甚。二是县乡医院医生自知无法与城市三甲医院竞争,只能守住一隅,经营着城市大医院鞭长莫及的普通常见病或较贫困的病人资源。医德医风医技上也多持应付之需。如此恶性循环,“两极分化”明显形成,城市大医院规模越来越扩张,农村县乡医院越来越被忽视,“看病贵”亦无可挽回的愈演愈烈。
打造“全球最大医院”带给百姓的实在是“祸”,而不是“福”。为了百姓的切身利益,这样的“最大”该休矣!
后一篇:警官牺牲妻子殉情悲痛之中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