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的“幸福感受”究竟从何而来?
(2013-04-29 17:02:15)
标签:
杂谈 |
个人的“幸福感受”究竟从何而来?
自央视年初频频播出公众的“幸福感”访谈以来,“幸福”一直就成为媒体关注的最热话题。
日前读到一篇文章,也是谈“幸福”的。不过,这篇文章中所述的“幸福”观念,与我们平时理解的“幸福”有点不一样,感觉新鲜,颇受启示。
该文的中心论点是:一个人毕生所体验到的幸福感平均水平具有明显的遗传性。也就是说,你的父母或祖父母一生平均具有多高的幸福感受,你的一生也就具有多高水平的幸福感受。这种平均水平的幸福体验并不受你生活的环境所左右,也不受财富多少、知识有无、地位高低所控制。据说,这是心理学家经过多年观察与研究得出的结论。
按上述观点,一个人的幸福感如何,实际上取决于你对现实生活的认识与态度,而这种认识方式与生活态度却是生来注定的,父母祖辈遗传的。财富多、地位高的人如果生来心态不好,可能成天充满痛苦和烦恼,谈何幸福?相反,底层平民,没钱的人,只要心态好,知足常乐,也会过得有滋有味,幸福感肯定比有钱人还高。所谓“富人有富人的苦恼,穷人有穷人的快乐”,应该诠释的就是这个道理。从这种角度上讲,央视记者到处询问游人的幸福感如何,实际上并没多大意义。既不能证明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是高是低,也不能说明社会经济发展的好与不好。
就我的理解,上辈遗传给我们的幸福感受,应该是建立在一种平衡、稳定、习惯的生活状态上。遵循着正常的人生发展规律,我们的幸福感受将承袭上辈的平均水平,一般不会有大的改变。但如果生活环境打破了人生平衡发展的规律,或经受到反常的大起大落剧烈变化,上辈遗传给我们的平均幸福感水平可能就因此难以保持,致痛苦感多而幸福感少。
具体讲,如果个人际遇出现这样三种情况,我们的幸福感水平肯定会降低。第一,个人习惯了的生活突然发生重大变故,比如官员丢官、员工失业、社会地位突然掉价,家庭收入骤然减少等。第二,个人突遭天灾人祸,比如患重病、受伤残、家庭灾难等。第三,周围有太多的不公平,致心绪难以平静。
窃以为,社会的责任应该更多地着眼于保护民众的人生沿着正常的发展规律前进,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使人生应有的幸福感受持久保持并有所增加。力避出现各种负面因素,致民众应有的幸福感受有所降低。比如,要真正保证民众的实际收入水平不断增加,确保实际生活水平在稳定中不断上升。避免出现收入小涨、物价大涨的情形。百姓生活走低,幸福感受必然减少。再者,社会保障应不断完善,让普通百姓无后顾之忧,才能维持正常的幸福感水平。比如医疗保障,百姓只有不再为大病发愁,不再因病返贫,生活才能正常稳定。还有,要让社会公平像阳光一样普照大地,尽可能消除一切社会不平,百姓心态才能平衡。
总之,生活要保持平和、稳定、积极、向上,不折腾、不动荡,不大起大落,才会有个人良好的幸福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