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莫言作品咋热得突然冷亦迅速?
据《西安晚报》2日报道:自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后,与之有关的书籍就引发了一阵狂热。在上海博库书城,莫言作品销售曾 “霸占”了排行榜的前10位。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莫言作品系列” 16本一套,首版25万套,组织了上海、山东的七家印刷厂每天加班加点印制,希望这套书能尽早投入市场。然而,近期这种热火的市场明显降温。在西安图书大厦,莫言新书《我们的荆轲》,10天时间仅售出去7本。在一些大书店,莫言新书积压库存不少。西安图书大厦工作人员孙女士告诉记者:“真正的购书热是在莫言刚获奖的一两天内,现在看来已经逐渐冷却下来。”
莫言作品热“冷却”的确属实,不仅大城市书店这样,小城市书店同样如此。在本市新华书店,我看见10天前他们从省店抢进的10本《莫言小说散文精选》,到今天上午为止,才售出去一本。不过早先架上的莫言作品滞存货倒是被抢购一空。前不久,该店经理到省店开会回来说:整个省城,莫言作品断货,而几乎所有的地、市店都下了莫言作品订单,供货奇缺。省出版集团打版权擦边球,迅速重印了一本过时的《莫言小说散文精选》,算是给急等要货的基层书店缓解了一阵。“没想到热了仅仅几天,就迅速降了温,书就卖不动了!开始几天如果有货,那就逮住了机会!” 该店经理深感遗憾。
莫言作品“热”咋就降温这样快?个中情形着实让人疑惑。笔者寻思,不外有这样几点因由。
总的看来,归结于人们对读书没多大兴趣。市场经济社会,赚钱图利已成为人们最重要最紧迫最实际的追求,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除专门研究学问以曲线套利的学者,抑或呆子外,谁还会花时间啃书本?今天的人们,崇尚的是利益现得、先得、快发、暴发,时间就是金钱,收益就是生命,此种世态下,还能有人静下心来读书?诺奖之后的莫言作品迅速上火,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人们对诺奖的新鲜感与好奇心使然,更有相当部分购书者仅为着跟潮,一旦潮头过去,诺奖不再新鲜,莫言作品热自然很快熄火。
文学渐入歧途,日益失去往日受人尊崇的地位。不论承认与否,当今的文学事业早已进入穷途末路,欣赏文学作品的人越来越少,文学作品出版市场越来越萧条,作家的品味越来越低。作家事实上已不是严格意义的文学家。要么坠入市场,为钱写作;要么靠左道旁门惑众,靠欺世盗名获利,捞了大钱买作家头衔。作家在民众眼中已无多少价值,民众也少有靠近作家的激情。莫言获诺奖,固然可以给浑浊的中国文学注入些许清流,但仅这一次诺奖的刺激,改变不了文学没落的趋势。莫言作品“热”注定只是昙花一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