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街边洗头妹是如何在“过大年”?
(2012-01-25 14:56:51)
标签:
杂谈 |
这些街边洗头妹是如何在“过大年”?
时值家家户户喜庆团圆过大年之际,有一个多少带些隐秘色彩的群体似乎很少有人注意,这就是栖身在城乡结合部的那些发廊里的洗头妹。这几天,我一如既往地下午外出散步,每天都从城郊街边林立的发廊门前经过,几乎天天都会见到她们的身影。
我发现,即便是大年三十或正月初一,这些发廊依旧在开门营业,间或还有洗头小姐搔首弄姿招徕客人,但生意明显比平时清淡了许多。我的感觉,这里不仅丝毫没有过年欢乐的气息,洗头小姐们的表情和举动还时不时透露出一种淡淡的愁绪。
腊月29日的下午,一家名叫“鑫妹发廊”的大门半开着,一位洗头小姐斜靠在右门边的长沙发上,面无表情,眼睛半睁半闭。有位中年男子紧挨坐着,一只手扳着她的肩膀,脸对脸诉说着什么。这名男子我认识,是我以前单位一老职工的儿子,40多岁了,听说离过婚,也许是感情无所寄托,便经常光顾这里。大年除夕竟到此处来陪洗头妹!推测该男子是在此种场合光顾多了,且固定与这位洗头妹交往,双方或许萌生了真情。他们在说什么我不知道,仅从表情上看,应该是关心、安慰、同情之类的话语。因为今天的日子毕竟不同寻常。小姐也是人,也有自己的家,有自己的父母兄弟,别人万家团圆,她却有家不能归,触景生情,心中的伤感不会轻。今天最需要情人的呵护!
正月初一下午,我快走到一家发廊门前,正巧从里面出来一男一女,肩并肩手挽手,出门拐向北街疾走。男子40多岁,穿着也算齐整,女子很年轻,显然是位洗头妹。大过年的,两人会到哪里去?我忽然有了探寻的兴趣,便紧走几步,在距离他们两三米远的后面跟着走。
只听那男子问:“店里有几个人没回去?”
女子回答:“都没走,有5个人。”
男子问:“想不想家?”
女子回答:“不想,习惯了。”
男子又问:“快餐店都关门了,又没有人请,你们吃啥?”
女子回答:“自己弄呗。”
很快到三环路口,两人穿过马路一直向北去了,我则沿三环路向东走。他们究竟去了哪里?干什么?我不知道。也许这又是一对露水夫妻,看别人过年万家团圆,男子想找家餐馆请情人吃顿饭?
昨天是正月初二,我又发现了一个新情况:一家开着门的发廊里,竟有“夫妻”在这儿相伴过年!男的看样子只有30几岁,长得白白净净眉清目秀,抱着一个婴儿坐在长沙发上,一位洗头小姐在逗着孩子玩。对面的一张长沙发的靠背已放下,成了双人床,另有两位洗头小姐和衣盖着被子,头脚相对蜷缩在沙发床上。发廊里怎么会有夫妻?这是一对什么夫妻?是真夫妻还是假夫妻?抑或是露水夫妻?散步的路上,种种疑问像谜一样在我脑子里盘旋!
大年几天散步的见闻,其情其景,时时激起我的回想与思索。
听口音,这些洗头小姐大都不是本地人。都是些什么人?老家住在何处?为什么会干上这一职业?虽说有太多的不知情,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她们都该是偏僻乡村穷人家的孩子,而且大部分还应该是良家女子。她们当初从家乡走出来,决不会是冲着卖笑的营生。也许是打工征程走途无路筋疲力尽,被人诱骗才进入这风尘之门?或许到现在,她们的父母兄弟,还以为女儿、姐姐、妹妹打工在异乡,因工作繁忙而不能回归团聚!……
这个群体的存在,无论如何不能算是一种正当合理的情形。于社会是一种抹黑,于家庭是一种悲哀,于本人是一种沉沦,于和谐是一种杂音!可这一切,能怪她们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