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正声“来去静悄悄”彰显出什么样的执政理念?
(2009-08-04 09:54:15)
标签:
杂谈 |
俞正声“来去静悄悄”彰显出什么样的执政理念?
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日前接受了凤凰卫视主持人的专访。
主持人问:您觉得如果有一天您要离开上海的话,希望上海市民怎么评价你。
俞正声:我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怎么评价那是历史的事,这个不有一句诗吗,叫他静悄悄的来了,又静悄悄的走了。你做一个地方的领导,老想自己历史上留点什么,别人怎么评价自己,就会妨碍你做出正确的决策的,你该触及的矛盾你不敢触及了,这个应该长远做的事情,非要挪到当前来,我不希望做这样的领导,要对历史负责,对上海人民和全国人民要负责,因为上海是全国的上海啊。(8.2凤凰网)
这里没有“志在千里”的豪言,没有让人振奋的承诺,也没有堂皇冠冕的空谈,有的是实在和平淡、发自心底的肺腑之言!却又异常真切清晰地传递出了一位努力践行“执政为民”的为官理念,对百姓对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平民官员的民本情怀。
官员要践行执政为民,对历史和人民负责任,就不应该太多计较自己的功绩、影响和名声。作为新时代的地方官员,希望能够“为官一任,青史留名”,这也属正常积极的心态。但如过于追求自己的“作为”,过多考虑自己任期的“名声”,或是急于打造升迁的政绩资本,其实是一种极其“自私”的表现。因为“功名”的需要,官员就有可能不惜伤民伤财,强行推进“拆迁”、“圈地”,全力建设自己的“政绩工程”;不顾百姓利益和安危,引进并保护企业污染,以显示自己的经济建设成绩,等等。官员过于看重任期“功名”,难保不以损害地方长久大计和百姓利益而“功成名就”!
官员能够为民执政,真正对人民的事业负责,必然心怀坦荡,竭尽全力地为人民用好权、为百姓谋福祉,且不会过分注意别人对自己如何“评价”。官员如太在乎周围人的评价,势必畏首畏尾,束缚自己的手脚,禁锢自己的思维,使该办的好事不敢办,“该触及的矛盾也不敢触及”,坐失发展良机,甘愿庸碌无为,做“好好先生”,当“太平官员”,博得“好人缘”。这类官员不外两种可能:一是贪官,怕得罪人被告发;二是“油官”,专注升迁,怕生发矛盾影响自己的“推荐”。这样的为官,其实质是在损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对人民和党的事业极不负责任的表现。
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就是“以人为本”,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将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放在工作首位。能否真心实意地解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是对地方官员执政理念的一种检验。俞正声到上海工作之后,魂牵梦萦的就是两件大事两个难点:两百万支边人员返回上海之后,面临的养老水平差距矛盾;危棚俭屋改造涉及的搬迁补偿矛盾问题。所以当主持人问及他在任期内上海建设达到什么目标时,俞正声回答:“我希望在两个难点上有所突破。”
将一两件百姓切身利益的解决“突破”作为任期的最大目标,初听平淡无奇,回想意味深长:坦诚中宣示责任,平静中透出紧迫,平淡中显露真情!
俞正声书记身体力行执政为民,时刻将百姓利益冷暖挂在心头,尽心尽力、尽职尽责、“静悄悄”为人民办实事的精神,当是为地方官员树立了一个好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