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红石峡的遐想
(2024-05-24 20:50:27)
近年来,位于大横山南麓的红石峡被人们炒的火热,前来观赏的游客络绎不绝。作为当地人,我多次去红石峡游玩,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和遐想。
我初见红石峡是在十几年前。那是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我与单位的两个同事慕名而来,当时让我们震惊的,是那错落有致的红色山体姿态各异,形象生动逼真,如镶嵌在大横山上的玛瑙、玉石,色彩斑斓,绚丽多姿。那一堆堆灼热的红色砂砾岩崖,如同坐卧虎狮、金鸡报晓、卧牛昂首、驼峰对峙、赤龙盘旋,还有似游动的蛇、爬行的鳄、静卧的龟……,这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让我们惊叹不已,感慨万千。爱好摄影的同事爬上爬下,不停地将那红红的美丽收入了镜中。
我第二次到红石峡是在羊年的初夏,与家人同游。当我与孙子比赛从山底爬到山腰时,已是满头大汗、气喘吁吁。
“爹爹,您知道这红色的岩石是什么时候、怎么形成的吗?”站在山坡上,看着那大面积红色的崖坡,孙子忽然问我:
“这是一个地质学概念,你长大以后就明白了。这种地貌叫丹霞地貌,是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而形成。其特点是“赤壁丹崖”广泛发育,形成了顶平、身陡、麓缓的方山、石墙、石峰、石柱等奇险的地貌形态。丹霞地貌主要发育于侏罗纪至第三纪的水平或缓倾的红色地层中。大横山的红石峡应该形成于一亿四千多年前,是由陡峭悬崖、红色岩石、幽深峡谷构成的天然景观。”我凭着所了解的那点地质知识,简单回答了孙子的提问。
“原来,这红色地貌在很久很久以前就有了啊!”显然,孙子对这沉积已久的红石峡,顿感惊讶。
我再次来到红石峡是个秋风瑟瑟的下午,随明光旅行团到此一游。因为比较疲劳,我没有随团上山,而是在山下随便转悠。坐在村边的小桥流水旁,望着眼前仅有两百多米高的大横山,我想起了刘禹锡的一句诗:“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大横山的名气并不在红石峡,而是许多美丽传说给它披上了神秘的面纱。据说大横山有古柴王城遗址、朱元璋屯兵遗址、元代“法华禅庵寺”遗址、元代佛塔等名胜古迹;还有无意井救山民、仙人洞金犁银耙助乡民、情人坡幽会富家女、法华寺古井水消灾祛病等神话传说,尤以杨二郎担山赶太阳流传最广。相传远古时期,天上有十二个太阳炙烤大地,烤得庄稼不长,民不聊生。杨二郎奉玉帝圣旨担山赶太阳,用龙筋神鞭逐杀烈日。经过十一场恶战,十一个太阳被打下尘埃,压在十一座大山之下。还有一个瘸腿太阳躲在一座大山下用马苋菜盖住头,杨二郎找不到它气得哇哇乱叫,就对这座大山猛抽一鞭,便把山截成了三段。其底部就是大横山,中部和顶部分别被甩到东南、西南方向,名曰小横山和岱山。
当然,传说必定是传说,倒是有些事物有据可查。如元代兴慈宝塔至今还矗立在山的北部;山的南北两端分属红黄不同颜色的土壤和红砂岩、玄武岩等不同的岩石;还有这大横山的山顶是平的。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在管店林校上学时曾到大横山进行土壤学实习,跟随老师从山下看到山顶,不仅了解了大横山的地质构造和土壤分布,还看到了山顶的面积之大,也比较平坦,建一个小型飞机场绰绰有余。
我近期到红石峡是在癸卯立冬的最后一天,随明光市作家协会及老年大学文学、诗词班学员采风。再一次爬上红石峡,我凝望那蓝天下这片红岩、红石、红土以及红叶、红果,在温暖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炫目,让人目不暇接。山风吹过,一片片落叶在风中翩翩起舞,最后铺落在山道上,走上去沙沙作响,仿佛向游人述说这里的故事。看着这美丽的山水田园风光,我甚至怀疑,这美丽的景致是今天才有的吗?
想当年,我就生活在大横山北部的一个小村庄,每天一抬头就看见不远处的大横山,小时候就知道从哪个方向看山都是横的;知道阴雨天只要大横山云雾弥漫(村里人叫放云),那么天就快晴了。虽然,我家离大横山只有七八公里的路程,但很少有人上过山,更不了解大横山之美,也少有人知道南坡的红石峡。就像当年我在家放牛、打猪草时,看到那漫山遍野的野山花却欣赏不了花儿美在哪儿。
这是为什么?
时间给了我想要的答案,那真正的原因还是贫穷。在那个吃饭都成问题的年月,人们无心去游山玩水看风景,也不懂得欣赏什么是美。可是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旅游则是当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因此,无论是风景名胜区,还是美丽乡村,都是人们赏心悦目的好去处。走进大自然,感受那多姿多彩的美丽,不也是一种享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