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的魅力
(2024-05-24 20:51:57)
龙年四月,当我坐上明光到贵州的旅游大巴,开启八天的贵州之旅时,才真正感受到大山的神奇与魅力。
我们从皖西入湖北、湖南到贵州。沿途皖、鄂、湘既有高山丘陵,也有平原湖泊,与家乡皖东的地形差异不大。但当我们沿杭瑞高速经湘西进入贵州时,满眼都是望不到边际的崇山峻岭、重峦叠嶂、千山万壑。在黔的几天时间里,我们到了铜仁、黔东南、黔南、安顺等四个地市,几乎走了半个贵州,都是行走在大山之中,所看到的除了山,还是山。相对平缓一点的山间隙地多是城镇所在地。我们旅行团四十多名游客同有一种感受:这里到处是山,看不到一块像样的平地。尽管大巴车主要行驶在遇凹搭桥、遇山开洞的高速公路上,但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低海拔地区的人来说,看着绵延不断的高山峻岭和那九曲回肠的山间小道,真的感觉有点晕。
由于不同景点之间路程较远,几天的行程,我们多是上午坐车赶路,下午到达景区游览。坐在车上,无聊的我只能沿着由桥、洞连接的高速路,欣赏路旁那各色的山、浓密的山林、山间的人家、不规则的田块、山谷中的溪流、陡峭曲折的山路......。眼前的山,有大有小、有高有矮、有缓有险、有奇有俊。奇怪的是,那连绵不断又相对独立的山,你却找不出两座相似的。比较起来,大山高耸入云,小山如土包隆起;土山有黄、黑、红色,石山有青、白、黑岩;有平缓而上的,有陡峭而立的;有的如龙盘,有的似虎踞,有的像乌龟……。但无论大山小山、土山石山,都被绿色覆盖着,上面生长着或乔木、或灌木、或杂草,几乎没有裸露的。看来,这里一年四季都展示出伟大的自然之美丽、生命之强盛。
我们行驶在那平缓通畅的高速公里上,感觉这高高的大山对人们的行走并无多大阻碍。但看着高速路旁那弯曲、陡峭的山路,以及无路可走的大山深处,我真不知道这里的人们是如何生存的。在景区,我们坐上景观车沿着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前行,熟练的司机不停的在每一个拐角处鸣笛示警。我看着左边偶尔擦窗而过的车辆和右测深不见底的山谷,不知道山有多高、路有多长。尽管我一再提醒自己不用担心;但心里仍有几分恐惧,脊背上冒汗。
来贵州之前,我只知道那里属于云贵高原。身临其境,才知道贵州境内山脉众多,重峦叠嶂,绵延纵横,山高谷深。据说,全境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可见,这里除了山,还有什么呢?
在自然界,有山就有水,山水相依便有了大自然的明丽,有山有水的地方就有好风光、好景色、好故事。到贵州一游,感觉这连绵的大山深处,不仅风景如画,而且处处充满着神秘。所谓多彩贵州,主要是因为这里有美丽富饶的旅游景点,名山、森林、湿地、草原、河流、瀑布、洞穴、石林等随处可见。这里的秋天更似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这些美丽的山地风景,吸引了无数游客慕名观光。我们此次游览的佛教圣地、贵州第一名山的梵净山,山势雄伟,层峦叠嶂,坡陡谷深,群峰高耸,溪流纵横,飞瀑悬泻。古老地质形成的特殊地质结构,塑造了它千姿百态、峥嵘奇伟的山岳地貌景观;地球腰带上的绿宝石——小七孔,在峡长幽谷里,集山、水、洞、林、瀑、湖、石景观于一体,融雄、奇、险、秀、美为一炉,玲珑秀丽、美轮美奂,令游客目不暇接,耳目常新;以其雄奇壮阔之称的“中华第一瀑”——黄果树瀑布,那奔腾的河水自七十多米高的悬崖绝壁上飞流直泻犀牛潭,发出震天巨响,如千人击鼓,万马奔腾,声似雷鸣,远震数里之外,使游人惊心动魄;世界上喀斯特地貌最集中的溶洞群——夜郎洞,由神奇壮观的夜郎洞、石花洞、蜂子岩洞等大大小小溶洞以及天坑、燕峰斜崖等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共同筑成;依山而建的天下第一大苗寨——西江千户苗寨,上千户吊脚楼随着地形的起伏变化,层峦叠嶂,气势恢宏,成为世界无双的苗族吊脚楼村寨,展示着一部苗族发展的史诗。这些景点,无不体现了大山的神奇与魅力。在那神秘的面纱背后,既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有人类社会的聪明智慧。
身临大山之中,面对群山,侧耳谛听亿万年来的寂静之乐,你会被那雄浑的固体语言所震撼。我在这云雾缭绕、绿树如茵、鸟语花香、空气清新的情景中,不仅呼吸到了沁人心脾的大自然的味道;而且有一种羽化升仙的快感,自然地伸展双臂,仰天长啸,感觉有说不出的神清气爽,心旷神怡。
踏上归途,回味看过的山,走过的路,让我感叹的是:千百年来,人类在保护大山,改造大山的同时,也被大山所养育,在大山中繁衍生息。远古的长途迁徙,无数年的时光轮回,纯正的蚩尤后裔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造就了今天源远流长的农耕文化。今天,贵州人坚守天人合一的理念,探索出了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生存模式,将自然险峻困阻的一面,转变为贵州独特的物质文化与财富。他们在大山中修建了一条又一条连接八方的高速公路,实现了与外界的连通,让大山造福人民。不仅让山外的人轻松进入大山观光旅游,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兴起;同时让山里的土特产品运出大山,促进了山地经济的发展。这是何等的人间奇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