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城是历代府治、县治所在,古代潮州的城市建筑很有规划,现在的太平路就是当时的中轴线。太平路上有无数巷道,巷口设门,这就是坊。坊又称闾,古代有表闾制度,主要是用于表彰住在坊里的名贤。表闾时在坊门上设牌,这就是牌坊(潮州人俗称亭)。经过历朝历代的修建,潮州的牌坊无论是数量还是种类,都堪称全国之最。因此潮州又有牌坊城之称,太平路更被人们称为牌坊街。
走在这个很有文化底蕴的古城里,漫步在牌坊街上,那深灰色石板铺就的街面,宽敞平坦,街道与牌坊的颜色浑然一体,牌坊与与两侧的骑楼相互辉映,显得十分协调。牌坊群整齐有序地分列在街道上,一条长不到两千米的街道,竟耸立有二十多座牌坊,规模如此之庞大,设计如此之精致,令人赞叹不已。
每座牌坊都有一段光辉的历史,或表彰科考状元,或赞扬忠孝节义,或歌颂功名。在游览的同时,让我们感受潮州文化名城的人文环境,了解深厚的历史风貌,赞叹建筑者的精堪技艺。我们看到,古城中的这些牌坊,结构坚固、造型独特。花岗岩砌就的柱子雄伟壮观,柱子旁边的守护石狮栩栩如生,匾额上的题字苍劲有力,匾额两旁缕雕的“双龙戏珠”或“龙凤卷草”惟妙惟肖,翘角飞檐的匾顶,如展翅欲飞的凤凰。这里牌坊的数量和种类都居全国之冠。游览古城牌坊街,确实是一件惬意的事情。
根据史籍记载,太平路共有明、清石牌坊39座,其中建于明代的有34座,建于清代的5座,最早的建于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是为御史许洪宥建的“柱史”坊,最迟的建于乾隆五十年(1785年),是为直隶总督郑大进建的“圣朝使相”坊。清末明初,具有南洋建筑风格的骑楼建筑引入广东,在此期间,太平路、东门街也渐次改造成骑楼式商业街,并与明、清石牌坊共存,形成了国内独特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
据介绍,潮州牌坊街总长1948米,其中太平路1742米,东门街206米。2006年,潮州市启动牌坊街修复工程,修复古牌坊22座(其中太平路20座,东门街2座),包括为明嘉靖壬辰科状元林大钦建的“状元坊”、明兵部侍郎翁万达建的“大总制坊”、宋礼部尚书王大宝建的“秋台坊”、明崇祯戊辰科进士同榜八人献建的“盛世元凯坊”等;工程同时整修了沿街的历史建筑,实施了沿街古井保护、路面和地下管网改造和公用设施配套,以充分展示潮州古城文化内涵及历史风貌,工程的完成大大地激发了古城区的经济活力,也带动了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发展。
在古城内,我们也看到了一些具有地方风貌的建筑。牌坊街上的商店大多是经营旅游纪念品,地方土特产品,小食店更是无处不在。总之,古街上多以服务于游客的店铺居多。潮州以美食名扬海外,糕点也极具特色,因此在古城的食品店及牛丸店、牛杂店里,常常顾客盈门、熙熙攘攘,美食的魅力确实不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