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战争
(1618年-1648年),是由神圣罗马帝国的内战演变而成的全欧参与的一次大规模国际战争。这场战争是欧洲各国争夺利益、树立霸权以及宗教纠纷剧化的产物,战争以波希米亚人民反抗奥国哈布斯堡皇室统治为肇始,最后以哈布斯堡皇室战败并签订《西发里亚和约》而告结束。这场战争使日耳曼各邦国大约被消灭了百分之六十的人口,波美拉尼亚被消灭了百分之六十五的人口,西里西亚被消灭了四分之一的人口,其中男性更有将近一半死亡,十分惨烈。
马丁·路德于1517年《九十五条论纲》为标志的宗教改革运动使全欧分为天主教与新教两大阵营,而神圣罗马帝国诸侯则在信仰上出现了严重歧见,同样地分裂为天主教与新教两派。随着查理五世在1555年签署《奥格斯堡和约》,暂时结束了天主教徒和新教徒之间的战争,和约内容包括:帝国二百二十四个诸侯国允许自行决定各自辖区的法定宗教,既“教随国立”、路德派信徒能够在信奉天主教的亲王主教辖区内保留自己的信仰、1552年以前由路德派诸侯没收的天主教会财产不予返还、凡是改宗路德教的亲王主教被要求放弃领地统治权。虽然和约暂时结束了新教和天主教之间的敌意,但并未解决宗教冲突的根本原因,尤其是忽略加尔文教的合法地位,在未来的数年中,后者在帝国境内的信徒迅速壮大。
新教和天主教之间的紧张局势在16世纪后半叶愈演愈烈,《奥格斯堡和约》的约束力开始失效,趋于瓦解。由于一些改宗新教的亲王主教拒绝放弃对教区的统治权,作为回应,哈布斯堡家族、帝国天主教诸侯和西班牙人寻求夺回对上述教区的控制。1583年至1588年间的科隆战争是在此背景下发生的。事件的缘由是因科隆选侯格布哈特.特鲁赫泽斯.冯.瓦尔德堡改宗加尔文教,由于其是帝国选帝侯,势必会导致选侯中新教势力强过天主教,新教徒会被选为国王和皇帝可能性出现。西班牙军队随后驱逐了格布哈特,先前在选举中以十票对十二票输给格布哈特的欧内斯特被重新选举为科隆大主教,后者来自维特尔斯巴赫家族。此后,天主教区域内巴伐利亚公国、维尔茨堡等地的“教随国立”政策变得严厉而且苛刻,这导致了天主教辖区内的路德教徒只能在改宗和流亡之间选择。原先信奉路德教的诸侯国,如:莱茵-普法尔茨、拿骚、黑森-卡塞尔、勃兰登堡-普鲁士先后改宗加尔文教。因此在十七世纪初,莱茵河畔、多瑙河南岸是以天主教占多数,路德教在帝国和欧洲北部占多数,加尔文教立足于帝国中西部、瑞士、荷兰共和国。
令西班牙哈布斯堡统治者感到吃惊和以外的是,同宗奥地利哈布斯堡皇帝却忠实遵循查理五世的宗教政策:对诸侯的宗教信仰采取包容态度。自斐迪南一世至马蒂亚斯诸位皇帝为了避免因帝国内部信仰不同从而引发宗教战争的可能,从而对帝国内部的宗教事务尤其是新教的传播采取放任和不强制的政策。
欧洲列强均想插手帝国事务,以获取利益。它们分为两派,其中哈布斯堡王朝集团由奥地利大公国、西班牙王国与神圣罗马帝国的天主教诸侯国组成,并得到罗马教皇及波兰立陶宛联盟的支持;而另一方为反哈布斯堡王朝集团,由法兰西王国、丹麦王国、瑞典帝国、荷兰及德意志的新教诸侯国组成,并得到英格兰王国、俄国的支持。法国虽是天主教国家,但是在首相黎塞留枢机的主导下,对于世俗政治的考量胜过了宗教信仰,为削弱大陆上竞争对手哈布斯堡王朝,毅然支持新教国家阵营。
战争导火线是1618年的波希米亚(即今捷克)人民反抗神圣罗马帝国的民族及宗教起义,著名的布拉格扔出窗外事件。而整场战争共分为4个阶段,分别是捷克阶段(1618年-1624年)、丹麦阶段(1625年-1629年)、瑞典阶段(1630年-1635年)及法国-瑞典阶段(1636年-1648年),最后以哈布斯堡王朝集团战败,参战各国于1648年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为止,共达三十年之久。

第一阶段:1618年~1624年,称为捷克阶段。

1526年捷克并入神圣罗马帝国,实际沦为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的领地。1617年,哈布斯堡家族的费迪南被封为捷克国王,开始疯狂迫害新教徒,1618年,捷克人民爆发起义,迅速占领了布拉格,宣布独立。第二年年起义军进攻奥地利,包围了维也纳,开始与费迪南进行谈判。1620年西班牙军队2.4万人攻入捷克,提利率天主教雇佣军击败起义军,同年8月,起义者退回捷克。1620年11月,曼斯菲尔德统帅的新教联盟军和提利天主教联盟军在布拉格决战,新教盟军很快被击溃,起义者被血腥镇压。1620年底西班牙军和天主教联盟军攻入普法尔茨,1623年击败新教军,第一阶段以天主教联盟胜利告终。
第二阶段,1625~1629年,称为丹麦阶段。
天主教联盟的胜利威胁到了德意志新教诸侯,1625年丹麦在英、法、荷盟国的支持下和新教联盟联合向帝国皇帝发起进攻,很快攻入德国西北部,曼斯菲尔德率英军占领捷克西部。1624年皇帝起用华伦斯坦雇佣军。4月华伦斯坦击败曼斯菲尔德,之后击败丹麦,控制了萨克森地区。丹麦被迫于次年5月同皇帝签定「吕贝克和约」退出德意志。
第三阶段,1630年~1635年,称为瑞典阶段。丹麦失败后皇帝和天主教联盟势力扩张到波罗的海,引起瑞典的不满,1630年瑞典国王古斯塔夫.阿道夫二世在法国支持下帅军在奥德河口登陆,在盟国支持下迅速攻占了德国北部和中部的大片领土。1631年7月;瑞典军和提利雇佣军进行维尔本会战,提利溃败,同年9月17日,双方集中主力进行布赖滕菲尔德会战,瑞典和萨克森联军依靠古斯塔夫创造的全新战术大败提利,1632年4月古斯塔夫帅新教联盟军在莱茵河再次击败提利残部,提利阵亡,瑞典军进而驱逐西班牙军占领莱茵区。皇帝再次起用瓦伦斯坦,华伦斯坦学习了古斯塔夫战术并切断了瑞典军后勤补给线,阻止了瑞典军的攻势,1632年11月两军在吕岑决战,瑞典军获胜,但双方均损失惨重,古斯塔夫二世阵亡。瑞典军停止了扩张,华伦斯坦也退回捷克割据,后遭皇帝暗杀。
1634年9月,天主教和西班牙联军在纳德林根会战中击败瑞典和新教联军,瑞典军主力损失殆尽,失去了德意志中部的萨克森和勃兰登堡领地。
第四阶段,1635~1648年,为全欧混战阶段。1635年法国直接出兵德意志、尼德兰、意大利、西班牙。瑞典军趁机再次侵入德意志中南部。
1636年~1637年西班牙军对法国南北夹击进逼巴黎,被法军各个击破,1638年8月法国海军击败西班牙海军,1639年10月西班牙海军主力被荷兰歼灭。1643年5月,孔代亲王指挥法军在罗克鲁瓦会战中全歼西班牙军主力。
1642年11月瑞典军再次在布赖滕菲尔德击败皇帝军,此时丹麦却向瑞典宣战,于1644年击溃瑞典荷兰联合舰队,不久瑞荷联合舰队歼灭了丹麦海军,丹麦推出战争。1645年3月,瑞典军在捷克重创皇帝军,同年8月法军又在纳林根会战中击败皇帝军,皇帝丢失大部分德意志领土,1648年法瑞联军在处斯马斯豪森会战中彻底击败皇帝军。同年10月神圣罗马帝国和参战各方签定「维斯特伐利亚和约」,三十年战争结束。
三十年战争是第一次对立集团间爆发的欧洲大战,反哈布斯堡集团取得胜利,法国取得欧洲霸权,瑞典取得波罗的海霸权,荷兰和瑞士彻底独立;德意志遭到严重破坏,神圣罗马帝国名存实亡,西班牙进一步衰落,葡萄牙获得独立。这场战争初期各国军队的主力都是雇佣军,战争中盲目扩军财力无法负担导致了大规模抢劫和巨大的破坏,战争中一些新兴国家逐渐实行征兵制,建立了有后勤体系的常备军,提高了军队持续作战的能力,各国后来都相继颁布了不得侵犯个人财产的条令。军队编制逐渐精干和武器的发展也逐渐轻型化,适应了机动作战的要求;古斯塔夫对军队和战术进行了改革,火枪手的数量首次超过了长矛兵,采用了集中使用炮兵进行火力准备,继而用骑兵突击,最后由步兵扩大战果击败敌军的三段式战法,成为滑膛枪时代的标准战法。

Otto van Veen: 莱顿大捷 (1574),
荷兰军队夺取西班牙的步兵阵地。
同时间结束的还有八十年代战争——
八十年战争(Eighty Years' War,
or Dutch
Revolt)发生于1568年~1648年,是荷兰(即尼德兰联邦,荷兰只是联邦七省之一,不过多数以荷兰称呼之)清教徒反抗西班牙统治所展开。该战争又称尼德兰独立战争Netherlands
War of Independence,或称荷兰独立战争Dutch
War of Independence。
==============================================================
波兰王位继承战争(1733-1738)为欧洲诸国以助波兰立王为名,而满足自身利益之战。其肇始于波兰国王奥古斯特二世驾崩后,王位空悬所致的王位争夺战。而最终演变为统治法国、西班牙及两西西里王国之波旁王朝与神圣罗马帝国哈布斯堡王朝之间的大战。

===============================================================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1740——1748)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是欧洲两大联盟为争夺奥属领地,因奥地利王位继承权问题而引起的,它于1740—1748年以中欧为主要战场展开。奥皇查理六世于1740年10月20日死后无嗣,其长女玛利亚·特蕾西亚承袭父位。查理六世死后,普鲁士、法国、巴伐利亚、萨克森、西班牙、皮埃蒙特、撒丁、那不勒斯王国拒绝承认玛利亚·特蕾西亚的继承权,而奥地利、英国、捷克、匈牙利、荷兰、西里西亚、俄国从其各自的既得利益出发,则全力支持玛利亚·特蕾西亚的继承权。由此而爆发了长达8年之久的由两次西里西亚战争所构成的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

丰特努瓦战役(1745)
++++++++++++++++++++++++++++++七年战争+++++++++++++

七年战争(Seven Years'War)——1756~1763年
七年战争是法国革命战争前欧洲各主要国家都相继卷入的最后一次大规模战争,由于战场范围广,有人称之为“世界战争”。在远东,俄国为了保证后方安全,于1755年唆使准格尔汗王达瓦齐和阿睦尔撒纳发动叛乱,一系列战争直到1760年才结束,牵制了乾隆帝的大部分兵力,因此中国清朝也间接地参与了战争。这次战争最大的赢家是英国。
+++++++++七年战争之前的小插曲—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1年-1714年)因为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绝嗣,法国的波旁王室与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室为争夺西班牙王位,而引发的一场欧洲大部份国家参与的大战。1700年,英、法、荷、奥等国围绕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展开了激烈的斗争。然而这只是表面现象,深层的或最主要的则是诸列强借王位继承问题进行了一场空前规模的殖民地大掠夺,并且主要斗争矛头指向的是法国。

比利亚维西奥萨战役

西班牙与法国舰队在维哥湾海战被英荷联合舰队击败的情景

1709年7月,维拉尔元帅所统帅的法军在马尔普拉凯之战中战败。但胜利一方的约翰·丘吉尔和欧根亲王也承受了相当大的伤亡,反法同盟内部开始出现议和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