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8世纪中国社会】

(2014-05-02 22:16:01)
【18世纪中国社会】

【18世纪中国社会】

【18世纪中国社会】

【18世纪中国社会】

【18世纪中国社会】
【18世纪中国社会】

【18世纪中国社会】

【18世纪中国社会】

【18世纪中国社会】

【18世纪中国社会】



【18世纪中国社会】
  清朝的钱囊可能在乾隆年间最为充实。由盈余转为亏欠是在1世纪最后一些年出现的。出征新疆,讨伐四川金川叛乱,以及白莲教叛乱。而后者,至少花费一亿两白银。财政不足继续困扰着政府,到19世纪更为严重。到1900年,中国政府从全国生产中实际得到的收入已少于1753年。从此看,18世纪末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
  像商品化的情况一样,官僚规范的扩展威胁到了中国社会根深蒂固的排他性的特点。与经济的私人化相对应确实出现了这样一种趋势——不顾公谊而追求私利。

清朝为什么不能将国家机构再往下伸展呢?文人相信,由地方精英私人处理公共事务要比国家出面更好。但一种更现实的看法是从帝国的规模和复杂角度来考虑的,因为那样会花费更大,事务更繁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