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扬州:重建17世纪后期的场景

(2012-05-18 07:46:39)
标签:

文化

    本书依据史料,以清初扬州地方文化为主题,从文人、文学和名胜之间的联系入手,叙述了明清鼎革之际江南士大夫群体的复杂经历,以及文人社会网络在遭受创伤之后的重建过程。围绕红桥、文选楼、平山堂和天宁寺等扬州名胜,书中细致入微地展示了王士祯、邓汉仪等代表性人物触景生情、借古喻今的文学创作活动,并对地方名胜的文化内涵和数量众多的文人作品展开了论述。

  本书不仅兼跨地方史、文化史和社会史话研究领域,而且其讨论的时间段在于“扬州十日”至康乾盛世之间,把握了学术界以往较少关注的特殊时期课题,因此是近年来海外学者讨论清初地方文化的一项富有创意的新成果。

   扬州:重建17世纪后期的场景
    今日的扬州是对18世纪辉煌时代的历史见证和历史追忆。传闻中的盐商巨富,豪华奢侈的亭台楼阁,往来观光的朝中显贵,穿梭游玩的皇帝嫔妃,不仅主导着人们对这座城市昔日的想象,而且激发着人们重建这座城市景点的热情和活力。
   本书研究扬州地方史,研究时段主要集中在1645年至1700年。书中不打算对扬州社会及制度习俗进行综合研究,也不以探索扬州具体的发展历史为目标。本书通过名人、风景名胜及文学创作,研究扬州的时空差异,探讨历史资源对于描述和形成一个时代的精英认同意识的作用。书中重点探讨清初几十年物质重构的价值及各种建
筑物的象征意义。书中试图重建17世纪后期扬州的各种场景,分析扬州精英社会重建的特色及意义。书中透过具体建筑的物质特性,运用支离破碎、零零散散的材料勾勒扬州的地方史,重建对扬州的历史记忆。很大程度上,本书研究的是社会灾难对于扬州的历史后果及扬州对社会文化的崩裂和损失迅即作出的回应。当然,从一定意义上,本书亦试图研究在清初的大混乱中,扬州的地方精英、游客、官员及处于灾难中的民众间的关联。因而,书中发掘建筑的意义,通过透视社会的物质重建来透视知识精英的自我意识及文人共同体和文化重建的意义。

  

    扬州的三个形象,最初的芜城————第二个历史形象即迷楼形象,是通过隋炀帝的死亡来揭示扬州这个城市。隋代的第二代君主,隋炀帝选定扬州作为南都,将扬州改名为江都,扬州从此被赋予了特殊的地位及帝王气质————扬州城的第三个历史形象,被清初的文人士大夫用来体现这座城市,也用来体现他们自身,即浪漫情调。杜牧为代表的浪漫诗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