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芜城记

(2012-05-18 07:59:01)
标签:

文化

《芜城赋》 鲍照
    沵迤平原,南驰苍梧涨海,北走紫塞雁门。柂以漕渠,轴以昆岗。重江复关之隩,四会五达之庄。【追忆,类似“忆昔开元全盛日”】当昔全盛之时,车挂轊,人架肩,廛閈扑地,歌吹沸天。孽货盐田,铲利铜山。才力雄富,士马精妍。故能侈秦法,佚周令,划崇墉,刳浚血,图修世以休命。是以板筑雉堞之殷,井幹烽橹之勤,格高五岳,袤广三坟,崪若断岸,矗似长云。制磁石以御冲,糊赪壌以飞文。观基扃之固护,将万祀而一君。出入三代,五百余载,竟瓜剖而豆分。【转入当下】:
    泽葵依井,荒葛罥涂。坛罗虺蜮,阶斗麏鼯。木魅山鬼,野鼠城狐。风嗥雨啸,昏见晨趋。肌鹰厉吻,寒鸱嚇雏。伏虣藏虎,乳血飧肤。崩榛塞路,峥嵘古馗。白杨早落,塞草前衰。棱棱霜气,蔌蔌风威。孤蓬自振,惊沙坐飞。灌莽杳而无际,丛薄纷其相依。通池既已夷,峻隅又以颓。直视千里外,唯见起黄埃。凝思寂听,心伤已摧。【进入主观】若夫藻扃黼帐,歌堂舞阁之基,璇渊碧树,弋林钓渚之馆,吴蔡齐秦之声,鱼龙爵马之玩,皆熏歇烬灭,光沉响绝。东都妙姬,南国丽人,蕙心纨质,玉貌绛唇,莫不埋魂幽石,委骨穷尘,岂忆同舆之愉乐,离宫之苦辛哉?
   天道如何,吞恨者多,抽琴命操,为芜城之歌。歌曰:边风急兮城上寒,井径灭兮丘陇残。千龄兮万代,共尽兮何言!


    【《清初扬州文化》之“芜城”扬州】
    17世纪中期,当扬州骤然重映历史上的“芜城”那一幕时,它再次引人瞩目。烈焰中诞生的“芜城”,即便在现实中成为一片废墟,但其形象熠熠生辉。当真实的历史事件证实了有关扬州毁灭与再生的历史传奇时,残酷的现实再度唤起了人们对扬州昔日破碎与荒芜景象的记忆,就是一个历史明证。事实上,清征服过程中,清统治者对扬州犯下的暴行使得扬州本身成为一个象征,它表明在征服中扬州失去了什么,而清统治者犯下的暴行亦使得扬州本身成为一处风景。这处风景记载了扬州留下的遗产。如同观光时人们时常会缅怀过去一样,扬州游客采用类比评价扬州的逝去。他们将扬州双重的文化遗产巧妙地与清初的明清鼎革联系起来。扬州,这座对文人学士们来说本无特别意义的城市,在清初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劫难之后,商业贸易中心和政治中心都成为文人学士丰富想象的空间。

    作者使用史料,描述了扬州城破后的惨景:

    1675年的《扬州府志》记载了20日扬州的一些有功名的士人遭遇清军自杀殉难的资料。一位诸生告诉其妻子:“吾读圣人书,当守义死,不可苟活⋯⋯”说完,读着《易》经,投井自尽。另外一位诸生在江都县学的孔庙附近殉节。一位乡试举人喝下酒后,在墙上题诗一首,随后上吊。有的是夫妇一同自尽。一位进士在一张黄纸上写诗祭奠崇祯皇帝后,随即悬梁自尽。其他有投井自杀的,有投江自杀的,有投河自杀的。

   耶稣会传教士Martino Martini(1614_1661)的目睹:

   富庶的扬州遭到清军的攻击,扬州居民对这些鞑靼人进行了殊死的抵抗⋯⋯作为弘光政权最忠实的臣子,史可法有方略地防守城市,抵御清军的进攻。然而,不幸的是,在满人攻势面前他们最终遭到惨败。守卫扬州城市的所有部众,扬州城全部的平民都被清军屠害。所有的房屋和设施亦被清军破坏和摧毁。不久,城市血腥恶臭弥漫,瘟疫流行,城内城外到处是堆积如山腐烂的尸体。

  【这种亲历、目睹、记载与景象的文字表征诸方式,恰成为了1937年至1938年南京诸多外国人所记录的大屠杀的互文性文本。自后诸如“文革”、“改革”、“开发”等,赓续其风。从此看,中国人与文化,即便不毁于外寇,也必毁于内乱(外族、外人、外行等)。焚毁、重建、恢复的轮回命运,亘古如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