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胡塞尔晚年论“生活世界”

(2012-05-18 07:37:16)
标签:

文化

 

  胡塞尔晚年论“生活世界”

   “只有当一种沉思展示为对这个生活世界和作为它的主体的人的沉思时,当我们按照它的最内在的动力来进一步解释它的历史发展时,它才能够被揭示出来。”《生活世界现象学》P243页



   因此悬搁所解放出来的目光,也肯定同样是按照其自身的方式进行体验的目光。整个这种态度的转变的成就,肯定就在于这样一个事实,即现实的和可能的世界经验的无限性,变成了现实的和可能的“超越论经验”的无限性,在其中,世界及其自然的经验,作为第一步,将被经验为“现象”。《危机》第186页


  因此这样一来,现在就不是世界本身,而唯有在给予方式的变动之中不断地预先给予我们的世界,才成为我们的主题。第187页

   现在让我们通过将一种独特的连贯的理论兴趣转向作为人的世界生活之一般的“基础”的“生活世界”,而且是转向这种一般的“基础”-功能为生活世界所特有的方式,来开始我们的新的道路。188页

   因此,我们打算就其受到轻视的相对性,按照本质上属于它的一切相对性的方式,具体地考察周围的生活世界,考察我们直观地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以及它的诸种实在的东西;不过我们是按照它们最初在直接的经验中向我们显示的那种样子考察它们的,并且直接按照它们就其有效性方面来说,常常是处于悬而未决之中的(在存在与假象之间悬而未决)的方式考察它们。我们唯一的任务就正是把握这种方式,正是把握这种纯粹主观的,表面看来是不可理解的整个“赫拉克利特式的流变”。189页

   第一步就是给我们的主题的空洞的一般性以内容的充实。作为对于世界,纯粹作为主观的-相对的世界(我们的全部日常的共同的生活,我们的努力,关心,成就,都在其中发生的那个世界)之在上述悬搁的意义上的完全“漠不关心”的观察者,现在让我们初步地朴素地环顾四周。190页。

   在对事物的各个知觉中,包含着非现前的,但却共同起作用的显现方式和有效性的综合之整个“地平线”。我们无意识地从对知觉(纯粹作为对它所知觉到的东西的知觉)的意向分析开始,在这个过程中,甚至赋予直观地给予的物体以优先地位。《危机》第193页

   在我们指出这种意向性时,关于它们我们必须一再地对自己说,如果没有它,对象和世界就不可能为我们存在于这里;更确切地说,对于我们来说,对象与世界只是借助意义和存在样式才存在的,他们正是以这种意义和存在样式而不断地从这种主观的成就中产生出来的,或说得更确切些,已经产生出来。《危机》第194页

还是让我们先来考察一下知觉。《危机》第195页

世界总是通过“原初的在场”(我们借此来指称现实地被知觉的东西本身之连续主观的性格)的核心,以及通过它的内部的和外部的地平线的有效性,为我们呈现出来。
在我们的(每一个“我的”)清醒的生活中,世界总是以这样的方式被知觉,它总是流入到我的进行知觉的意识生活的统一之中;……。
我们并不是孤立的,在其中,我们同时与其他人有联系。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知觉,自己的当前化活动,自己的和谐的经验,将自己的确信贬低为单纯的可能性,可疑性,问题,假象等等的经验。但是,在这种共同生活中每一个人都能参与到他人的生活中,因此,一般地说,世界不仅是为个别化了的人的存在,而且是为人类共同体而存在,更确切地说,只是通过将直接与知觉有关的东西共同花儿存在。《危机》第197页

   在这里也像在其他情况下一样,我们只能从最切近的具体的东西着手研究。不过已经阐明的东西也许能使我们明了下面这种情况,即只要人们通过悬搁这种态度上的转变前进到这样的程度,即将处于自己固有的,自身封闭的纯粹关联之中的纯粹主观的东西,看作是意向性,并且认识到它是形成存在意义的功能,那么理论的兴趣就会迅速增长,并且人们由于在这里突然出现的无限多的重要发现,每前进一个阶段都会处于越来越大的惊异之中。当然,人们很快就会受到一些异常困难的严重困扰;如果保持纯粹的精神态度,熟悉这个陌生的世界--对于这个世界,建立在自然世界之上的一切概念,一切思想方式和科学方式,因此客观科学的一切逻辑方法,都不可能有任何用处--,通过最初向前探索中形成的这里所需要的方法,实现一种新的但仍然是科学的思想等方面的异常困难的困扰。事实上,这是一个完整的世界--如果我们能够将赫拉克利特的Psyche(心灵)与这种主观性看作是相同的东西,那么毫无疑问,他下面这句话也适用于它:“哪怕你走遍了每一条大道,你也永远找不到心灵的边界;它的根柢是很深的。”事实上,每一个已经达到的根柢有指向进一步的根地,每一个已展开的地平线又唤起一些新的地平线。《危机》第205页

   如果我们开始对主观的-相对的生活世界发生兴趣,那么吸引我们注意力的首先当然就是显现和显现者,而且在开始是我们同样是停留在直观地给予的东西的范围之中,即停留在经验的诸种样式的范围之中。因此,我们要探究的是多种多样的显现借以将“存在者”作为它的“对象极”包含于自身之中的那种综合;不是真实地,而是意向地包含于自身之中,并且是将存在者作为这样一种东西包含于自身之中,即每一个显现按照自己的方式都是它的显现。206页

  在这里所进行的考察中当然顺便也谈到了自我,但是这个自我最终要求具有成为一个特殊的非常广泛的自我研究主题的权利,即自我作为以自己的方式同一地实行一切有效性的东西,作为有意向的自我,作为在多阶层的显现方式的变化中“通过这些显现方式”而指向统一极的东西--就是说指向它所追求的目标(它的计划),这个目标或多或少已经预先清楚明确地想到了,它存在着,生成着,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地被充实着,充实着自己的意向--,作为这样的东西成为研究的主题。207页

  只要我们考虑到,主观性只有在主观间共同性之中才是它所是的那个东西--即才是已构成的方式起作用的自我--,上述一切就变得复杂了。208页

   主观间共同的同一的生活世界,对于所有的人都是作为显现之多样性的意向性“标志”起作用的,被结合到主观间共同的综合之中的这种显现之多样性,就是那所有的自我-主观(并且决不是每一个自我-主观仅仅通过自己的个人所特有的多样性)都通过它们而指向共同的世界及其中的事物--作为在一般的“我们”之中结合起来的一切活动之领域--等等的东西。209页

   在这里值得注意的并且在哲学上非常重要的是,这也涉及到我们的题目中最重要的东西,涉及到通过一切相对性作为统一的东西被构成的生活世界,涉及到由生活世界种诸对象构成的整个领域。即使没有任何超越论的兴趣,也就是说,在“自然态度”中(用超越论哲学的说法:在悬搁前的素朴态度中)生活世界本来也能够成为一种特殊的科学--即纯粹作为经验世界(即作为在现实的和可能的经验直观中统一地、连贯地、和谐地被直观到的世界)的生活世界的存在论--的主题,从我们这方面来说--我们迄今一直在超越论的悬搁这种态度转变中进行我们的系统的思考--我们能够随时重新恢复自然的态度,并能在其中考察生活世界中不变的结构。
   直接将一切实践构成物(甚至作为文化事实的客观科学的构成物,尽管我们克制自己不对它们发生兴趣)吸收到自身之中的生活世界,在不断改变的相对性当然是与主观性相联系。但是不管它怎样地改变,不管它怎样地被修正,它都遵守它的本质上合法则的类型学,一切生活,因此还有一切科学(生活世界是它们的“基础”)都仍然与这类型学相结合。因此生活世界也有能由纯粹的自明性得来的存在论。210页


  在做了以上的这种提示之后,如果我们在返回到超越论的态度,即返回到悬搁,那么在我们超越论哲学的框架内,生活世界本身就变成了纯粹超越论的“现象”。尽管就其特有的本质而言它在这里仍然是它以前所是的东西,但是现在表明,它可以说是具体的超越论的主观性中的单纯的“组成部分”,与此相应,它的先验性证明是超越论东西的普遍的先验性的一个“层次”。在这种悬搁中,我们总是能够自由地将我们的目光始终一贯地仅仅指向这个生活世界,或者说,指向它的先验的本质形式;另一方面,通过将目光做相应的改变,我们可以指向构成它的“事物”的,或更确切地说,构成它的事物形式的相关物;即指向给予方式的多样性以及他们的相关连的本质形式。然后我们还可以指向在所有这些东西当中发挥功能的主观和主观的共同体,探究它们所具有的自我的本质形式。210~211页

   我们的悬搁(它决定当前的主题范围)不允许我们去接触任何自然的世界生活和它的世间的兴趣。悬搁提供给我们一种超出它们之上的立场。212页

  在这里我们就能发现第一个困难。我们也不从事科学研究吗?我们也不确定有关真正存在的真理吗?我们不是走上了双重真理的危险道路吗?除去客观真理之外,还有第二种真理,即主观的真理吗?回答当然是这样的:这正是在悬搁中进行研究得出的结果--这是一个令人惊异得但是自明的结果,它只有通过我们现在进行的思考才能最终澄清--,即自然的客观的世界生活,只是不断构成着世界的超越论的生活之一种特殊的方式,以致超越论的主观性在以这种方式平淡生活时,并没有意识到这种构成着的地平线,而且永远也不能觉察到它们。超越论的主观性可以说是以“迷恋于”统一极的方式生活时,并没有注意到本质上属于它的构成的多样性,为了认识到这种多样性,恰好需要完全改变态度和反思。客观的真理仅仅属于自然的-人的世界生活的态度。从根源上讲,客观真理是产生自人类实践的需要,意图是要确保作为存在者直接给予的东西(在存在的确信中作为保持的东西被预期的对象极),以防存在的确信受到可能的改变。在悬搁这种改变态度中并没有丧失任何东西,在世界-生活的全部兴趣和目的中并没有丧失任何东西,因此,从认识的目的中也没有丧失任何东西。只是对所有这些东西都指出了它们的本质的主观的相关物,因此客观存在的因而还有一切客观真理的全部的和真正的存在意义都被呈现出来了。212~213页

  因此,与最初实行的悬搁相对,需要第二次实行悬搁,或更确切地说,需要通过向作为一切构成最终唯一起作用的中心的绝对的自我还原,而对悬搁进行有意识的改变。226页

   一旦达到了自我,我们就会认识到,我们处于一种自明性的领域,要向它背后追问是毫无意义的。与此相反,任何通常的诉诸自明性,只要因此切断了进一步的回溯追问,那么它在理论上就并不比诉诸上帝借以显示的神谕更好。一切自然的自明性,一切客观科学的自明性(形式逻辑和数学的自明性也不例外),都属于“不言而喻的东西”的领域,这些不言而喻的东西实际上具有其不可理解性的背景。每一种自明性都是一个问题的题目,只有现象学的自明性不是,因为它已通过反思澄清了自身,并证明自身是最后的自明性。想要将超越论的现象学当作“笛卡尔主义”来加以攻击,仿佛它的“我思”是一种前提,或一组前提,一边从中能够绝对“可靠地”推演出其余的认识(在这里人们只是朴素地谈到客观认识),这当然是一种荒谬的误解,但可惜是一种通常的误解。问题不在于保证客观性,而在于理解客观性。人们终究一定会认识到,没有一种客观的科学(不管它多么精密)真正阐明了什么东西,或有朝一日能够真正阐明什么东西。推演不是阐明。预言,或认识物理的或化学的物体的客观的结构形式,并据此而进行预言,所有这些并没有阐明任何东西,而是本身需要加以阐明的东西。唯一真正的阐明就是:使它成为可以按照超越论理解的。一切客观的东西都服从于刻理解性要求。因此,有关自然的自然科学知识并不提供有关自然的任何真正阐明性的,任何最终的认识,因为它根本不研究处于绝对关联中的自然(在这种关联中自然的现实的真正的存在显示出它的存在意义),因此决不能在主题上达到这种存在。
  当然,对一切客观的科学的方法借以获得其意义和可能性的基本的“内在的”方法的认识,对于自然科学家和每一个客观的科学家,不可能是没有意义的。这里毕竟涉及到对做出成就的主观性之最彻底的最深刻的自身反思;这种反思怎么能不被用于保护朴素的通常的成就免受误解呢?譬如像能大量看到的在自然主义的认识理论影响下的,以及在对于不能理解自身的逻辑学的盲目崇拜中的那些误解。229~230页

  ……阐明一种真正科学的超越论哲学的样式。所谓“真正科学的”,是说它是自下而上地在每一个别步骤上都是自明地进行的,因此实际上是最终得到论证的并继续进行论证的。此外我们试图使人们充分认识到,只有这样一种哲学,只有通过这种向超越论的自我之中的可以想象的最后根据的回溯,才能充实哲学从其最初建立时起就与之俱来的意义。……只有在这种完成形态中,哲学才能成为真正的科学,才能成为按照它对于它的任务之意义的真正自身理解,按照最终有效性的精神进行研究的哲学。这种完成的形态只能作为最彻底的自身反思的结果进入到历史的现实中,以最初开始的形式,最初获得已阐明的任务,获得必须的基础以及进入这个基础的方法的形式,以最初开始一项真正做起来的询问事物本身的研究工作的形式,进入到历史现实中。现在它作为现象学的超越论哲学(但仅仅是在这里预先规定的意义上的现象学的超越论哲学)实际上成了生机勃勃的开端。231~232页



   作为心理学家,我朴素地站在直观的预先给予的世界之基础之上。在这个世界中分布着事物及其具有其心灵的人和动物。现在我想纯粹按照精神的心灵存在首先是通过范例,然后是一般地,来解释人的具体的-固有的本质。一切意向性都属于心灵的固有本质的东西,例如被称作“知觉”的这种类型的体验,正是作为意向性,而且正如被用作实例的那个人所实行的意向性,属于心灵固有的东西,而且总是这样,一直没有任何超出人的,即“心灵”固有本质之外的东西带进来。282页


   但是,描述心理学的特殊的主题,就是作为本身仅仅是意向的生活的主体的人的纯粹固有本质的东西,而意向性的生活作为个别的心灵尤其应被看作一种固有的纯粹意向的关联。但是每一个心灵也与其他的在意向上相互连接的心灵处于共同体之中,也就是说,也处于一种纯粹意向的,由于固有的本质而内在地紧密联系之中,即主观间共同性的联系之中。285页

  只有按照这种态度,心理学家才能有主观之本质上统一的,绝对自身封闭“内在”-世界,他才有意向生活的普遍的整体统一性作为他工作的地平线,即处于最原初状态的他自己的生活,而且由此出发,还有共同的生存者以及他们的生活,借助于这些生活,每一个具有其固有的意向性的生活,都在意向上延伸到每一个其他人的生活中,而且所有的人都以多种多样的方式,较亲密的或较疏远的方式,结合到生活的相互联系之中。287页

   在纯粹心理学,即真正意义上的描述心理学中,悬搁是为使主观按照它固有的本质的纯粹性而成为被经验的,能被主题化的手段,而在自然的世界生活中,主观则被经验为,并且经验自己为处于对世间实在对象的意向的-实在的关联之中的。因此,对于这位绝对冷漠的心理学观察者来说,这种主观就变成了新的特殊意义上的“现象”--而这种态度的转变就被称作现象学-心理学的还原。  291页

   只有通过普遍的悬搁,我们才能将纯粹的自我-生活本来所是的东西看作是固有的主题领域;这种自我-生活是意向生活,是在意向生活的意向中,受在这种意向生活中显现的有效的意向对象的刺激,意向生活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指向意向对象,与它们打交道。所有这样地“与之打交道的对象”本身都属于纯粹的内在性,并且必须按照它们的纯粹主观的样式,按照它们的内涵,以及一切在其中包含的意向中介加以描述地把握。293页

   因此,凡是采取现象学态度的人,必须首先学会看,获得熟练,并且在熟练中首先掌握有关他自己的和它的固有本质东西的粗糙的不稳定的概念,然后掌握越来越确切的概念。由此,描述的现象学的真正的无限性才逐渐变得明显可见的,而且是以最强的,最无条件的自明性,即以这种唯一真正的“内在经验”所具有的自明性变成明显可见的。296页



   那种最初的悬搁无疑就是纯粹心灵经验的必然的开端。但是现在必须花一些时间对这种纯粹心灵的东西进行一番概略的观察和深入讨论,并且坚定不移地去把握它的固有的本质的东西。……;人们根本没有处在真正心理学的经验之中,--这种经验首先将心理的东西不加分析地呈现出来,并且通过心理东西的内在和外在的经验地平线模糊地勾画出应该在意向上显露的东西。298页。

   每一个人都在主观地相对地设定的诸世界的统一极的意义上具有生活世界,而那些主观地相对地设定的诸世界,在修正的变动中变成了这个世界的,即我们大家的生活世界的单纯显现,变成持续的意向的统一之显现,甚至变成由诸种细节,诸种事物构成的整体领域。这就是这个世界;别的世界对于我们完全没有意义;并且在悬搁中它变成了现象,现在遗留下来的并不是由每一个都被还原为它的纯粹的内在性的被分割的心灵构成的众多;相反,正如存在着一个作为自身封闭的统一关联的唯一的普遍的自然一样,同样只存在着一个唯一的心灵关联,一个全部心灵的总体关联,所有这些心灵都不是外在地,而是内在地统一的,即通过他们的生活的公共化作用这样一种意向的相互交融与渗透而统一的。每一种被还原为它的纯粹内在性的心灵,都有它自为的和自在的存在,都有它原初固有的生活。304页

   正如每一个自我-主观都有一个原初的知觉领域一样--在一个能够由自由活动开辟的地平线中,这个地平线引向越来越新的,一再被确定或不确定地勾画出来的知觉领域--,每一个自我-主观都有它的移情作用的地平线,它的别的主观性的地平线,这种地平线能够通过与一连串他者的直接的和间接的交往而开拓,而这些他者相互间都是他者,而他者总又能够有他者,等等。但是这就意味着,每一个自我-主观都有被定向的世界,因此它具有相对原初的所予性的核心;而且是作为地平线的核心,这个地平线尽管不确定,但却共同起作用的,进行预先推定的复杂的意向性的名称。这同时有意味着,在生动地流动着的意向性中(自我-主观的生命就在于这种意向性),预先已经以移情的方式和移情的地平线的方式意向地包含着每一个其他的自我了。在真正理解着自己本身普遍的悬搁终究显示出,对处于其固有本质之中的诸心灵来说,决不存在彼此外在的这样的分离。那种在悬搁之前的世界生活的自然的-人世的态度中是彼此外在的东西,通过心灵在身体中的定位,在悬搁中就转变成了纯粹的意向的彼此内在的东西。与此同时,世界--直接存在着的世界以及在其中存在着的自然--就转变成为大家共有的现象的“世界”,“所有现实的和可能的主观之世界”,这些主观当中的任何一个都不能回避意向的关联,按照这种意向的关联,它预先就包含在每一个其他主观的地平线之中。305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