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香河的小木匠

(2012-03-28 09:11:41)
标签:

文化

    香河的肉饼很出名,我倒觉得烙饼也不错。不过,老奶奶经常称之为馒头。他们就这么叫,叫了许多年,如同武大郎的炊饼——谁知道是啥玩意呢。反正吃和做的人心照不宣就行了。

    同一种食物,有各种称呼;一旦关涉到下半身以及排泄物,大致的称呼,南北东西发音都差不多。

    词语有一个很好的防御系统,即其在本土语境中能所指哥俩很抱团,外力是切不断了,即便你翻译、注释或衍指。

    每天好像我就为了吃饼。看到老奶奶开始和面,就禁不住流口水。尽管吃的时候小心翼翼,但眼睛依然盯着它们的去向。

    吃得着而又很谦虚地表示不想吃了,人生最大虚伪莫过于此,却又是伦理文明之必须,即顾及他人,不断绝人饭菜。

    每天只能到外面溜达。在麦田边看看麦子,试着搓麦粒吃,可惜太嫩,一股子水。即便麦芒其实也很柔韧,一点也不蜇人。

    葱都开老花了。硬邦邦的一个一个地簇起来,敲打着干辣的鼓点。风吹动的节奏,你能感觉出来。不过我爱吃它们,吃出眼泪来,才感觉到某种生猛的惬意和振奋——至少它们不坏胃。

    炕头上有一本日文课本,小学生的。香河曾比北平更早被日军占领,好像华北五省自治之类的。但我没推究,他们为什么学日语。顺着此线路,一直到辽北、满蒙,是不是日语考试区,还真不太清楚。

    没事就翻那课本,竟然无师自通。可惜,没坚持下来。

    更多的时候,胡叔叫我跟着师傅学打沙发。

    其实我啥也学不会,也没耐心学,就是给师傅递个钉子、打个下手。天气不好了,就帮着搬运或蒙雨披;如果来车了,就往车上运。不惜力气却不会功夫。

    俩师傅。一个瘦,干巴瘦,嘴皮子酸溜溜的,每一句好话,净是操蛋的话。

    另一个比较老成。

    俩人技术都很好,每天按时吃饭工作。

   

    胡叔呆不住,到处乱逛游,我俩常在村子里碰面。或许他搓麻将?或许闯寡妇门子?谁知道呢?

    胡婶与儿媳妇在屋子里踩缝纫机,缝皮子。

    老奶奶就管着做饭。

    晚上十一点后全家睡觉。我跟老奶奶在一个炕头上,她西头我东头。互不说话。

   

    还有地。胡叔儿子名叫什么来着,也忘了。我推着独轮车,他赶着牛,走很远,到了白杨树围着的地里,撒粪、耕地、下种、耙地,然后回家。

    杨树叶子都很嫩,葱嫩葱嫩的,惹眼。可惜不能吃。牛也不吃。至于它吃什么,又不告诉你,反正它整天嘴里嚼来嚼去的,好像含着一大块口香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