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天镇县瓦窑口村历史探源

(2017-09-16 20:18:54)

现在的天镇县逯家湾镇瓦窑口村即明朝时大同镇所管辖的七十二城堡之瓦窑口堡,属阳和道东路,分守参将驻守在天成城内。属天镇县“八堡一城”中的第六堡。

瓦窑口堡位于天镇县城去新平堡的公路畔,离天镇县城15公里,向北即进入盘山公路,村子处在山脚下。堡西是一条河沟,当地人称正沟。

瓦窑口原为峪口村庄。明初已有歇马梁前、后墩、瓦窑口墩,驻官兵且耕且守。成化元年(1465年),蒙军攻入瓦窑口,劫掠士马、器杖。正德八年(1513年),天成卫下设43个堡寨,镇虏卫下设26个堡寨,其中的瓦窑口堡、桦门堡、保平堡、永嘉堡、新平堡、平远堡、镇口堡、镇宁堡和天成卫为当时大同镇72城堡中的八堡一城。明嘉靖时,俺答汗攻入宣府,由缮房堡入,由此堡出。

明朝嘉靖十年(1538年)筑堡,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重新土筑增高,隆庆六年(1572年)砖砌。设二门,西门永胜门,南门不详,外筑瓮城。堡墙高11.6米,周500米,设守备官1员,所领兵士468名,马19匹,分边沿长3950米,边墩18座,火路墩8座。东至永嘉堡15公里,南至天成城15公里,西至镇宁堡10公里,北至新平堡15公里。

后拆南城墙,向南延续一道土墙,南门改朝西门。西门瓮城内有关帝庙、龙王庙(有乐楼);瓮城门为跨街乐楼,门里可临时搭台唱戏,瓮城则变剧场。西城门上有伙后墙两座庙,座东朝西为龙王庙,座西朝东为狐神庙,有5尊铁铸佛像。城墙西南角有瞭望楼。堡内形成一条东西主街、两条北街和一条南街的格局。堡内十字路口有城隍庙,配有鼓楼和乐楼,北城墙下有一个庙,东北角有火药库,十字路北街西侧有守备衙门,堡西南角有奶奶庙。堡外,距南堡墙百余米有演武厅。东堡墙外有暗马堡,筑土墙,开北门。还有八龙庙、五道庙、关帝庙、河神庙。

清及至光绪初,驻军仍属大同镇新平路。地域初属天镇卫后所,雍正立县后属天镇县后都。乾隆、光绪均称瓦窑口堡。民国初属天镇县四处。1953年立瓦窑口乡。1958年属逯家湾公社。2001年至今属逯家湾镇。

2013年冬天考察瓦窑口堡,堡砖长39.5厘米,宽19厘米,厚6.5厘米。夯土层厚13—15厘米。

东墙角台残存,南段残存15米,在居民院内,残高3—5米;中段和北段基本残存,也在居民院内,残高1—5米。东北墙角台只存一残土堆,残高3米。

南墙只残存70米,残高1—7米,但马面还较完整。

西墙北角只存3米残墙,残高2米;中段还有2米残墙,残高2米。西门洞只残留下面的石条。

据村中老人讲,堡内曾开三门,西门、南门,另加南面的一个关城,开西门。该堡解放前还相对完整,1947年之时,国民党曾在墙上挖过战壕,八路军来了后,将堡砖拆毁,并在北墙上掏了几个小洞。毁坏最为严重的时期是1957年,生产队垫圈挖堡墙土,居民盖房碹窑也取土。其余毁于六十年代。是时,居民多居四合院,房屋多是土石墙体。

长城抵李二口后从张仲口向瓦窑口又有一分支,用黄土夯筑。由张仲口至瓦窑口段基本已无迹可寻。

村南1公里处有“镇朔”大墩遗址1处。

天镇县瓦窑口村历史探源

天镇县瓦窑口村历史探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