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天镇县谷前堡镇白羊口村即明朝时大同镇所管辖的七十二城堡之镇宁堡,属阳和道东路,分守参将驻守在天成城内。属天镇县“八堡一城”中的第七堡。
镇宁堡南距天镇县城9公里,村南为洪积扇倾斜平原。北倚大土地爷山脚,为正沟和黑坝沟流域的大土地爷和石梯梁群峰,村北即明长城。村民居址在海拔1250米至1270米间。整个地形北高南低,地表坡度为5度。
辽金属天成县地域,元时属天成县。《山西通志》记载:“白杨口”,“天成卫北二十里……”属天成卫后所地域。
明城化二十一年(1485年)前已筑有一土堡,名“白杨口”。堡“东西60步,墙高2丈8尺”。嘉靖年筑堡后称“镇宁堡”,并大规模驻兵。嘉靖年间蒙古族俺答汗部多次由此入犯。
本堡设自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隆庆六年(1573年)砖包,高11.66米,周600米,设操守官1员,所领兵士302名,马16匹,分边沿长6.5公里,边墩21座,火路墩1座。东至瓦窑口堡10公里,南至天成城10公里,西至镇口堡9公里,北至本堡边墙0.5公里。内灭胡口、白羊口极冲,通边外野马川回回墓。
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前属大同镇东路,后属天镇卫后所管辖。
雍正立县后属天镇县后都。清乾隆《天镇县志》记载“白羊口”,属天镇县后都西北里管辖。
到清末,村有公益建筑龙王庙、三圣庙(面阔7间进深2间)、奶奶庙、五道庙、乐楼,村中央有一座照壁。旧堡南北一条街,西三巷东二巷,村东则为逐年迁出堡子的新村。
民国初期属天镇县一区。
新中国初属天镇县三区。1953年为白羊口乡域。1961年天、阳分县属天镇县谷前堡公社。1984年后隶谷前堡镇至今。
2013年冬天考察镇宁堡,北墙离长城仅有20多米,西墙外有一条宽约6米的护堡壕沟,堡内仅有六七户居民居住,其余都是断壁残屋。南墙外面有几户居民,人多数人家已搬迁在东墙外白羊河对岸紧挨长城下居住。长城由此村后像个括号一样由东南转向西南,成为村民房屋的天然挡风墙。一条笔直的水泥路由堡东南直达村外1公里之外的大路。正沟从西北穿堡东而东南流出。堡东西长150米,南北宽130米。
东墙仅仅残存3—6米,还在居民的院内。
南墙残缺严重,残高1—3米。堡开南门,门外瓮城也开南门,今瓮城已无痕。
西墙残存,残高3—10米,中间马面及西南角台相对完整。
北墙残存,残高1—8米,西北角台依然高大峻整。
据村中老人讲,该堡最多时700多口人,现在仅仅剩下100来个老弱病残。过去,四城角都有铁炮。堡外墙也是砖包,堡内曾有8座庙,大集体时拆毁。镇宁堡石碑现已砌在学校后面的奶奶庙墙壁中,又被前面的学校后墙遮挡。白羊河口上,曾有两扇石门,还有门槛,文革时破坏。传说北墙外夏秋之际有人看杏,常在临时搭建的茅草屋内休息,经常能听到河沟内传出清晰的“嗒嗒嗒”的马蹄声。当我们问起这儿为啥改称白羊口时,一伙人齐声骂,说过去村里雇了人家几个泥木匠给盖乐楼,乐楼建好结算工钱时,村人们耍了无赖,众口一词说工钱已结,气得泥木匠走到哪儿学说到哪儿,称镇宁为白口,从此再没人称镇宁堡了,当然,这只不过是村民们的自我解嘲罢了。
居民有张、薛、刘、任、姚等30多姓。
村北0.5公里山岗上有外边墩1个,现高2米,村南1.7公里有火路墩1个,方形,羊马墙也为方形。边里、边外墩21座,火路墩1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