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镇县“八堡”之一永嘉堡历史探源
现在的天镇县逯家湾镇永嘉堡村就是明朝时大同镇所管辖的七十二城堡之永嘉堡,属阳和道东路,分守参将驻守在天成城内。属天镇县“八堡一城”中的第五堡。
永嘉堡村西南距天镇县城19公里,位于南洋河北岸;东南3.6公里与河北怀安县李信屯隔河相望。村貌由北山脚向南、由南山丘陵向北倾斜于南洋河床,河床由西向东倾斜出境,出境口海拔899米,为全县海拔最低处。村民居址在薛家窑沟洪水积扇南缘,南洋河北崖,海拔920米至950米之间。总体地貌为一个“凹”型。位于永嘉堡村1.5公里处为永嘉堡口
元代属天成县,称王宝屯。明初为普通村落,建有牛神庙。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前称玉宝屯,属镇虏卫。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首次建筑永嘉堡,为长方形土堡,驻军。堡墙竣工后,皇家敕赐名字为永嘉堡。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重修。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夏,连阴雨百余日,南洋河洪水涨溢,向北逼城。万历二年(1574年)重修,向北扩建三分之一为正方形。十九年(1591年)又包砖,形成高12米,周1700米的规模,设南门1座。堡内建有守备署、真武庙、慈恩寺、扩建昊天阁、龙王庙、马王庙、财神庙、城隍庙及乐楼2处。还辟有大教场、小教场、大营盘、小营盘等。崇祯元年(1628年)十月六日,因地震城墙垛口部分坍塌。
堡周1700米,高4米(包括女墙在内),设操守官1员,所领兵士298名,马17匹,无分管边墙任务,只管火路墩10座。本堡东至宣府怀安城20公里,南至宣府李信屯2.5公里,西至瓦窑口堡15公里,北至平远堡20公里。
清初属天镇卫后所,清康熙年间,从堡西入南洋河的薛家窑沟改为从堡东直入南洋河,堡西失去沙碛保护,遂使南洋河洪水冲毁南门、南城墙。因水冲毁南门,又建了一座东门,无瓮城,门楣上原有“镇远”两字,门额上原有“永嘉堡”三字,现已无痕。雍正立县后为后都辖域。至清末,堡内建筑有奶奶庙2处、土地庙、五道庙、罗汉庙、孤魂庙、三官庙、玉帝庙、观音庙、河神庙、八龙庙、乐楼各1处,王家私人建关帝庙1处。北街有一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王氏贞节牌坊一座。民国年间,部分庙宇改建仓库,学校。全堡形成“十”字型四条主街,“井”字型八条小巷的格局.有四进四出的王氏旗杆院1处。
民国初属天镇县一区。1949年属天镇县六区辖域。1953年立永嘉堡乡。1956年归属砖窑乡。1961年分县后属天镇县逯家湾公社。1984年属逯家湾镇至今。
新中国初期始有拆迁,三年困难(1960—1962年)时期,大肆拆除。七十年代初大队拆大寺建露天剧场1座。八十年代后,村民多移往堡北铁道路北居住。1995年夏秋涝灾后,窑洞坍塌或致危,旧房、院墙亦有倒塌。全村有700多户,3000多人。
从天镇县一路往北,跨过南洋河后折向西,一直沿着京包铁路线旁边的乡村公路前行,走约10多公里后,从逯家湾村永嘉堡火车站向东再走2公里,远远地看到平整的田野尽头有一座巨大的黄土夯筑的堡城,就是明朝修筑的军事堡垒永嘉堡。
2013年冬天考察永嘉堡,东北面三面堡墙还非常竣整,只有南墙已无痕迹。堡墙夯土层厚18—22厘米。堡子南北宽250米,东西长300米,堡呈北高南低之势,但不太明显。三面墙外均有6米多宽的护城壕沟。
原东门成了一个进出车的水泥通道,门的南北两段基本存在,高约7—8米,已无包砖。
西墙基本残存,高约6—8米。
北墙中间有一通车豁口,宽约3米,余下东西两段也基本存在,3个马面,2个角台依然高大竣整,通体高度均在6—8米之间。
村东偏北1.5公里一孤岗上有7米高烽火墩1个。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