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严有度育英才 桃李不言自成蹊
(2009-05-03 21:26:14)
标签:
杂谈 |
分类: 科普医话 |
这是《中国中医昆仑——周仲瑛卷》的第九部分。
“刘菊妍! 周老师通知今天晚上7点来研究所开会!”顾勤、周学平富有磁性的声音,像一道亮丽的风景,给九十年代后期居住在银杏楼的中医学子留下了深刻印象。那时,南京中医药大学的银杏楼是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的宿舍,周仲瑛创建的中医药研究院急难症研究所就在银杏楼旁边的实验楼四楼。每隔一段时间,周仲瑛都要把他的学生召集起来,了解每个人的学习、科研和生活情况,给予及时指导,并布置新的任务。“初见周老师,我真的是战战兢兢!”已经是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的陈文垲这样表述他当初面试时的心情。王长松回忆说,他考博面试时抽到的一道题是“试述引起中医内科急症的病理因素”,风、火、痰、瘀、湿、热,他都谈到了,周老师感到基本满意,但还一遍遍追问:“想一想,还有吗?”面对那么多的中医前辈,王长松急得满头大汗。一边的金妙文老师说:“他都说过了!”“我没有听到!”周老师严厉地说。然后,周老师补充说:“你以前是搞肾病的,在急慢性肾衰过程中,‘毒’是一个不能忽视的病理因素呀!”
的确,周仲瑛在学术上对自己学生的要求是十分严格的。他认为作为中医的研究生,一定要有深厚的中医理论功底,要能够运用中医的理法方药分析和处理临床问题,要做到知常达变,学以致用。而多读书、多临症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唯一途径。研究生一入学,他就会推荐一些必须研读的中医典籍;三年期间,要求学生每周必须随其上门诊抄方2~3次;每个学期要上交5~10篇医案总结或学习心得。对学生交上来的“作业”,他都要认真审阅,仔细点评。对于论文和科研,要求更为严格。强调临床病历必须详细记录病人的真实情况,复诊时如实记录服药后的临床效果,好亦录之,不好亦录之,决不虚假,歪曲事实。所撰写的论文、心得体会、个案小结等,必须是临床的真实病案;有体会则写,无体会绝不要勉强凑数。“臆造杜撰,不但浪费精力、时间,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而且还误导他人,其过大矣!”
“当时觉得做周老的学生太难、太累,不如别人轻松!但回过头来,发现那几年的功夫绝没有白下。读了不少医书,整理了许多医案,对中医的感悟和临证的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甚至连论文的写作技能也是那时候练出来的!”周仲瑛的学生们都有这样的感觉。他们都养成了记录病历必定概括分析基本病机、详细拟定基本治法的良好习惯,不少人都发表过十几甚至几十篇有一定深度的中医论文。2008年,陈四清牵头众弟子编著《周仲瑛医案赏析》,顾勤主编《跟周仲瑛抄方》,大家在极短的时间内就高质量地完成了任务。“大家手头都有大量的医案,整理这些医案时,当年随师侍诊的情形历历在目,老师的讲解点评曾让人茅塞顿开。甚至现在在临床上遇到了疑难问题,还会突然想起老师当年的某一句话,因而启发出了全新的思路!”
周仲瑛带教学生从不保守。他常说,医学本来就是为人服务的,多一个人掌握了医术,就会有一批人因此受益。在他的门诊,除了自己的硕士生、博士生,经常还有慕名而来的本科生、进修生、留学生前来学习、抄方。一位身患重症的患者,经调治康复后,对周仲瑛说:“一定要把您的医术传下去,教给子女,这样我们才有希望啊!”周仲瑛笑着回答:“传给学生也是一样的!”门诊时,一有机会,他就会讲解辨证思路,分析病机治法,讲解具体方药。特别对是一些几代传下来的、既符合医理又行之有效的单验方,他都会重点说明,甚至还会提问!“这是清虚热的柴前连梅汤”“这是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单方,组成简单,却寓有深意!”他的悉心传授,点拨释疑,使许多学生登堂入室,领悟了中医学术的博大精深,增添了他们振兴中医,济世活人的信心。他的学生邓伟说出了众弟子共同的感觉:“周老师对人对事大度宽容,简朴的语言里透出对生活的感悟及对中医的执着与热爱,往往在专注地聆听你发表完见解后,轻轻地点拨几句,就能使你茅塞顿开。”
生活中的周仲瑛是非常谦和的。和他一起进餐或闲聊,是学生们最开心的时候!此时,他总是和善地望着大家,谈天说地,还时不时幽它一默。胆子大的学生这时就会跟他开玩笑,说他是“长生果”、“开心果”。师生在一起,完全没有拘束,就像一家人一样,气氛和谐,其乐融融。
“谦光照人!”郭立中是众弟子中学识渊博、悟性极好,却低调含蓄、言辞不多的一位。他用以上四个字概括自己敬重的老师。王旭说:“我心目中的周老慈祥如父,和蔼可亲,待人谦和,气度非凡!”叶丽红以“敬业,刻苦,善思,执着”概括自己对老师的印象,顾勤更认为自己的老师“睿智,率直,从容,博学而通达!”
周仲瑛是从1979年开始招收硕士生、1983年开始指导博士生的。几十年来,他以独特的模式,培养了一大批中医事业的栋梁之才。其中获得博士学位的学生有仝小林、刘德麟、周珉、罗陆一、施建勇、过伟峰、沈洪、薛博瑜、顾锡镇、吴敏、樊莹、周学平、刘菊妍、王旭、王志英、王长松、顾勤、赵智强、顾宁、王敬卿、陶夏平、叶丽红、陈四清、张成铭、吴勉华等26位;获得硕士学位的有陈文垲、周光、可晓晨、周珉、余天泰、施建勇、吴勉华、朱佳、周学平、宋欣伟、毕其新等11位;指导郭立中、孙志广等2名博士后,指导赵建宏1名访问学者;并先后培养了唐蜀华、李七一、林琳、罗翌、郭立中、陈四清、宋欣伟、何煜舟、葛信国、邓伟等10名学术继承人。此外,还在临床第一线带教慕名前来学习的留学生、再传弟子和江苏省中医院的优秀青年等总计60余名。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周仲瑛培养的这些学生,如今均己成为中医学科领域的骨干力量,他们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不断光大着他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服务着更多的人民群众。
2006年10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肖培新编辑为编写医学人生丛书《走进中医大家——周仲瑛》,专程从北京赶来,采访周仲瑛及其学生。在谈到天南海北的学生时,周仲瑛如数家珍,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肖编辑听着那些已经颇有名气的名字,禁不住问道:“周老,您是用什么样的魔法,将您这么多的学生点石成金的?”周老呵呵一笑,“其实不是因为我有什么妙法,他们的成长与自身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要说我的秘诀,就是我的眼光好,发现了一大批可塑之才,把他们团结到了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