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能治疗传染病吗
(2009-05-02 22:19:07)
标签:
杂谈 |
分类: 科普医话 |
目前,所谓的猪流感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中医治疗传染病有用吗?
冒风险深入疫区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欧亚大陆曾流行过一种致命的传染病。一旦感染了这种病,患者先后出现发热、出血及肾脏损害;病情的发展非常迅速,常在短时间内致人死亡!这种可怕的瘟疫就是流行性出血热!
当时,我国是流行性出血热发病最多、流行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除青海、台湾之外,全国其它省市无一幸免,江浙一带成为疫病流行的重灾区。由于没有可靠的控制办法,出血热的流行一度造成举国恐慌,人人谈之而色变!
正在江苏省中医院工作的周仲瑛临危受命,开始了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研究。早些年,周仲瑛曾救治过伤寒、乙脑、麻疹等时行疫病,但对如此凶险的出血热,他还不太了解,更没有多大的把握。当时通行的治疗思路比较简单,比如发热期,就用清解四号,搞成一病一方。这样的死亡率是很高的,大约在20%左右。周仲瑛坚信实践出真知。为攻克流行性出血热,他先跟着查房,共同研究分析,制定治疗方案,逐渐积累了感性认识。之后,他身先士卒,带领研究团队深入疫区,到疾病流行最为猖獗的高淳、东台等地,建立了临床研究基地。当地的生活条件异常艰苦,医护人员随时有被感染病倒的危险,但周仲瑛和他的战友们不惧困难和危险,在防护设施极为有限的情况下,设门诊、管病床,在临床第一线救治患者。
根据其传染性、流行性和临床症状,流行性出血热属于中医学“瘟疫”、“疫斑”、“疫疹”范畴,周仲瑛首次将其命名为“疫斑热”。这一病名后来得到中医界的广泛认可。而在当时,病名的确立实际上为本病的辨治指明了方向。他们分析了本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是发热、出血、低血压休克和肾脏损害,临床医生自编有这样的顺口溜:“高烧脸红酒醉貌,头痛腰痛象感冒,皮肤粘膜出血点,恶心呕吐蛋白尿”。在掌握第一手临床资料的基础上,周仲瑛根据中医理论,综合运用卫气营血、三焦和六经辨证的方法,对流行性出血热做出这样的分析:本病的病情的演变一般都经过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五期,中医的治疗同样应当立足疾病的全过程,根据各期的病证特点进行辨证、遣方和用药。于是,他们遵照先贤叶天士的论述,按“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的思路,针对疾病各期拟订了治疗方药。他们满怀希望地在临床进行验证,却失望地发现,虽然这些方药比以前一病一方的治疗模式要好很多,但临床效果并不十分令人满意!
周仲瑛陷入了深深的困惑之中!病人痛苦的表情,渴望生存的目光,深深地震撼着他!在一整天的忙碌之后,周仲瑛拖着疲惫的身躯缓缓地走在高淳的田间小道上,满脑子都是出血热的问题。这是一种进展迅速,极为凶险的疾病;发病初在卫分,转眼间就出现了气分的症状,接着便传到了营血,短期内就会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思考着这些临床特点,周仲瑛突然悟到,对于这种传变迅速的疫病,如果死搬卫气营血分期而治的方法,就有可能滞后半拍,延误病情!以前的教训就在于此!
凝滞的思路一下子打开了!周仲瑛兴奋地赶回医院,在医生值班室昏暗的灯光下,一边思考,一边写下这样一段话:
“本病卫气营血传变过程极为迅速,在气分甚至卫分阶段,邪热多已波及营分,往往重叠兼夹,两证兼见,而气营两燔基本贯穿于发热、低血压休克、少尿三期,气营就是其病理中心!针对这一病机特点,到气就可气营两清,只要见到身热而面红目赤,肌肤黏膜隐有出血疹点,舌红等热传营分的先兆,就应该在清气的同时,加入凉营之品,以防止热毒进一步内陷营血。”
之后,周仲瑛和同道们一起,经过无数个日日夜夜,通过分析病史、观察病程、研究病征、拟订治法、总结疗效,最终摸清了流行性出血热的病机规律,找到了行之有效的诊治方法!
他们把经验总结如下: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因是感受瘟邪疫毒;其发病机理在于,瘟邪乘虚入侵,化火酿毒;瘟邪疫毒化火,酿生“热毒”;热与血搏,血热血瘀,形成“瘀毒”;瘀热里结,水津不归正化,则“水毒”内停;邪热弥漫三焦,而致阴伤液耗,则表现出“三实一虚”的病理特点。“热毒、瘀毒、水毒”,三毒贯穿于疾病的全过程。发热、低血压休克期以热毒、瘀毒为主,少尿期以瘀毒、水毒为主,多尿期则为正气亏虚,余毒不净。辨证应以卫气营血为主导,结合六经、三焦形证。病理传变有卫气营血的全过程,病变涉及三焦所属脏腑,并可表现六经形证。当病邪入里化热后,又多殊途同归,如阳明气分证、少阴心肾证等。病理表现顺逆险变不一,每易出现证侯重叠,虚实夹杂的局面。治疗应以清瘟解毒为原则,临证要区别病期特点,分别采用清气凉营、开闭固脱、泻下通瘀、凉血化瘀、滋阴生津和补肾固摄等治法。
这一系列辨治方药的应用,使上千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获得了新生。后来的统计分析表明,周仲瑛带领的团队治疗了1127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病死率是1.11%;而按照当时的医疗水平,该病的病死率在7.66%左右!特别是对死亡率最高的少尿期急性肾衰病人,周仲瑛应用泻下通瘀、滋阴利水的方药治疗,使病死率下降为4%,明显优于对照组的22%!
出血热的流行终于被控制了,出血热变得不再那么狰狞可怕了!国家对周仲瑛的这一研究成果给予了高度重视!1988年,“中医药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获得国家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并代表我国出血热治疗的最高水平,送往前苏联进行国际交流;这一研究还被国家科委和国家经贸部选入1979~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大科技成果项目。
此后,周仲瑛围绕传染性疾病进行了多项研究,充分展示了中医在该领域的优势和特色。他对乙脑、病毒性腮腺炎和重症感冒等病毒感染性高热的研究,被列入国家“七五“攻关课题,研究成果于1994年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研制的新药“清瘟合剂”、“清气凉营注射液”等,被列入国家科委引导项目;“清化瘀毒、调养肝脾法治疗乙型肝炎的研究”于1998年获国家中医药管局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3年春天的一个晚上,周仲瑛刚要上床休息,家里的电话急促地响起来。那是他远在广州的学生,广东省中医院呼吸内科的林琳主任打来的!林主任说,他们那里遇到了几个病程症状极为相似的肺炎患者,病情重且变化很快,按常规处理效果不佳,因此来电请教老师!以其多年来应对传染性疾病的丰富经验,周仲瑛敏感地意识到,这可能是另一种类型的疫病!他让林琳详细记录患者的病情,严密观察病情的变化,认真分析脉症特征。提醒她这可能是某种类型的“温疫”,须按照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的方法进行辨治。从反映的临床特点来看,该病很可能是先有伏邪,后因新感而引发;从其病机演变来看,该病主要表现为三焦传变,即从上焦手太阴肺开始,除逆传心包外,还可顺传为中焦手足阳明和足太阴脾经,最后终于下焦肝肾二经。临床上应注意察舌按脉,分析湿邪是否存在。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些不同寻常的肺炎就是曾经引起全国恐慌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那年,周仲瑛应邀参加了广东省中医院的远程会诊,参与“非典”救治方案的制订。周仲瑛肯定地告诉大家,“非典”不可怕,任何传染病都将被人类战胜!在这场抗击“非典”的战役中,周仲瑛的两个学生——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的仝小林博士和广东省中医院呼吸内科的林琳主任,都做出了突出贡献,受到了国家的表彰。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8.0级的强烈地震,全国人民立即投入到支援灾区的运动中。已经80岁高龄的周仲瑛以其丰富的阅历,意识到地震之后疫病流行的可能。“灾后最常发生的疫情包括肠道传染病,如霍乱、甲肝、伤寒、痢疾、感染性腹泻、肠炎等,还有一类为呼吸道疾病,如流脑、麻疹、流感等。”周仲瑛深思之后,提笔写下了这样两个处方:
处方一:蚤休10g,贯众10g,淡豆豉10g,青蒿12g,连翘10g,一枝黄花15g,前胡10g,光杏仁10g,桔梗5g。水煎服,每日2次。
周仲瑛将这个方子命名为“防疫清解方”,主要用于防治疫毒犯肺所引起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表现为发烧、浑身酸痛、咽痛,咳嗽等症者。
处方二:炒苍术10g,白芷10g,苏叶10g,藿香10g,陈香薷5g,清水豆卷10g,厚朴5g,法半夏10g,陈皮6g,石菖蒲9g。水煎服,每日2次。
周仲瑛将这个方子命名为“防疫化浊方”,主要用于防治秽浊伤中所引起的消化系统感染,表现为头目昏沉、胸闷呕恶、腹泻等症者。
根据其药方,南京中医药大学迅速配制了6000服颗粒剂,随校医疗队紧急送往灾区。
“这两个方药既可以预防,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周仲瑛解释说:“身体健康的人,服用一些可以起到预防作用;已经出现症状的人服用,则有治疗效果。”
防疫推荐方的发布会吸引了众多媒体,包括江苏卫视、江苏城市频道、南京电视台、新华日报、健康报、南京日报、扬子晚报、江苏人民广播电台等。当问及为何要将这么珍贵的配方公开时,周仲瑛说:“这两个方子说珍贵也珍贵,因为这是我60年从医经历积累而成的经验方;说不珍贵也不珍贵,因为中医原本就是要为人民服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