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庭训耳濡目染 周仲瑛志愿学医
(2009-05-02 17:58:47)
标签:
杂谈 |
分类: 科普医话 |
这是《中国中医昆仑——周仲瑛卷》的第三部分。
1928年10月3日,当周仲瑛出生之时,年仅29岁的周筱斋就已经是闻名乡里的中医大夫。其时,马塘一带先后流行疫痢、疫疟、麻疹、伤寒、天花、猩红热、登革热等传染病。周筱斋临床功底深厚,对这些流行时病的治疗独具特色,效果显著,许多患者经治痊愈。口碑相传,求治的人越来越多。
看到众多的患者经父亲治疗摆脱了病痛,恢复了健康,周仲瑛被神奇的中医药深深地吸引了!乡邻们的感激,同道们的尊敬,无形中成为一种动力,使周仲瑛自幼就对中医产生了感情。“过去的医疗条件较差,在一般群众中,有了急性病才去找医生。这类病见效快,自己无形之中就受到了熏陶。为我学习中医在思想上奠定了基础。”“祖国医药学治病救人,造福乡里,每睹急症之转安,沉疴之复起,便油然产生当为良医的愿望!”
周仲瑛虽深受传统文学的熏陶,但在学医之初,也依然感到枯燥、茫然,难以领悟医理奥义,不能联系实际进行消化吸收。回忆往事,周仲瑛把自己的学医门径归纳为“死读”:“我通宵达旦刻苦攻读,劲头十足,却读得糊里糊涂。尤其在背医经、脉经等典籍时,就像老和尚坐禅,真是苦啊!”学习的效果如何,老师也是要进行考察的。“一两百篇古文篇目拧成一个一个纸卷,老师让你摸一个你就要背出来……需要背诵的《药性赋》、《汤头歌诀》也是这样办的。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基本功训练,虽很原始,但也很成功。”几十年后,周仲瑛对《伤寒论》和《千金方》的序言仍然烂熟于心,倒背如流。
“学医无取巧之门。”周仲瑛总结经验说,“主要篇章条目烂熟于心,到临床后就能触类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