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众生妙手回春 国医堂屡创奇迹
(2009-04-30 23:20:56)
标签:
杂谈 |
分类: 科普医话 |
这是我写的《中国中医昆仑——周仲瑛卷》的第一部分。
在柔细轻绵的江南春雨中,古城南京迎来了2009年新的一天。车水马龙的汉中门北侧,南京中医药大学老校区在绿树掩映中显得格外静谧。正对学校大门,是由原来的办公楼改装而成国医堂。走进国医堂,满眼都是候诊的病人:走着的,站着的,坐者的;挂号的,交钱的,拿药的,熙熙攘攘,好不热闹。
推开一间诊室的门,外面的喧嚣立即远去。诊室虽然简朴,但却整洁而安静。诊室中间,几张桌子拼在一起,上面盖了一张白色的桌布。一群年轻的医生正围着一位白衣老者团桌而坐。老者身材魁梧,面色红润,前额宽阔,白发稀疏,惟头顶短发直立,显得格外精神,一双灼灼有神的眼睛流露出不同凡俗的睿智与英气。桌子靠门的一侧,坐着一位三十多岁的男士,正向老者诉说病情。老人仔细地听着,时而若有所思,时而插几句话询问病情,语调轻缓,宛如拉家长一般;同时将捕捉的疾病信息概括凝练,口述给年轻的医生。把脉看舌之后,老人凝思片刻,口述疾病的机理和欲采用的治疗方法,然后一味一味地报出药方。学生们分工有序,飞快地记录着:一位书写病历,一位将病案录入电脑,还有一位专门抄写药方。处方开好之后,老人拿过来认真地校对一遍,盖上印章,递给病人;再让学生交代服药方法、注意事项和复诊的日期。
面对老人和患者的一台数码摄像机紧张地工作着,正将一个个生动的病例真实地摄录下来。
一批批患者怀着虔诚的心,前来寻求解脱病痛的灵丹妙药;年复一年,老人以雄辩的事实展示着中医的魅力;以高超的医术,使一个个急难病症患者摆脱了疾病的折磨!
——老曹是一位65岁的公安干部,平时喜欢饮酒,工作也比较辛苦。1995年3月的一天,他突然感到腹痛难忍,到医院做了CT,发现是胰腺癌。随即住院进行动脉灌注化疗,疼痛一度减轻、消失。但在一个月后,疼痛又逐渐严重起来。刚开始是隐痛,后来变为阵发性的剧痛,并且整个背部、腰部都疼痛不适。中医西医用尽了办法,也没有明显的效果。当年12月复查CT,发现癌症已经向肝脏转移。老曹于1996年1月经人介绍来到国医堂,当时人已经极度虚弱,必须有家属扶持才能勉强迈步。他感到腹部又胀又痛,一阵阵加剧。由于长期吃不好,睡不香,人瘦得皮包骨头。老人仔细倾听完老曹的诉说,看过病历资料,诊脉看舌,发现其舌质偏红,舌头右边有块状的黄腻苔,脉象又弦又滑。沉思良久,老人在病历上做了这样的分析:“此乃肝胃湿热郁毒,久病结瘀而然。”治疗当“清化热毒,祛瘀散结,苦辛酸复合并用”。老曹服用中药仅仅两周,腰背疼痛基本控制,腹痛显著减轻,发作次数也明显减少。一家人喜出望外,坚持门诊治疗半年,到1996年7月,症状已完全消失。老曹精神振作,生活自理,已无任何不适。到医院再次复查CT,显示病灶已获得稳定控制。
——一个11岁的男孩,3年来哮喘频繁发作,特别是在冬天和春天,稍一受风感冒就会诱发。发作时痰声噜噜,胸闷憋气,汗出津津,非常怕冷,打喷嚏,流清涕,异常难受。父母带他到国医堂,老人诊其舌脉:苔厚白腻,脉细而滑,认为是“痰热郁肺,气阴两虚,肺失宣降”所致,治疗当虚实兼顾。孩子只服药3天,咳喘便得以平息!
——有位82岁的老太,患慢性支气管炎20多年,经常咳嗽,咯吐粘痰,秋冬季节天气变化时就会发病。一次她慢支急性发作住院抗感染治疗后,身热虽退,但咳嗽不止,喘粗气急,不能平卧,吐出的痰如泡沫一样。并且下肢浮肿,小便量少,手脚冰凉,神志不清。西医诊断是“肺心病,心衰”。老人分析她的病情,属于“高年之人,咳喘宿疾,痰浊久蕴,病及心肾。”遂用温阳活血,泻肺化痰的方药进行治疗。服药10剂,老太的咳嗽气急症状显著减轻,神志也清醒了。继用中药巩固疗效,最后彻底转危为安。
——一个女学生,9岁时曾患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5岁时突发血尿,下肢布满暗紫瘀斑,在八一医院诊断为紫癜性肾炎,用激素治疗后控制。但随后血尿再次发作,两下肢紫斑密集,腰酸腰痛,小便红赤,神疲乏力,食欲不振。查尿常规红细胞(3+)白蛋白(2+)。老人为其诊治,见其面色苍黄,舌质红而舌苔黄,脉细。综合分析属于“肾虚阴伤,络热血瘀,瘀热动血,血不归经”,因此用“滋肾养阴,凉血化瘀止血”的方药治疗。两周后复诊,两下肢紫斑基本消退,所有症状都得以改善,尿检除蛋白(+)外,其余均正常。之后调理5个月,获得临床治愈,除尿检偶有少量蛋白外,没有其它异常。
——有位50多岁的男士,因车祸昏迷40分钟,醒来后头昏目眩,核磁共振检查,见“两额颞部慢性硬膜下积液及血肿”,外科认为只有通过手术清除治疗。但患者因畏惧不愿手术,于是求助于中医。找老人诊病时,他诉说头昏头胀,晕乎乎的,左下肢还会发麻。当时的舌脉是“舌质紫,边有齿痕,苔淡黄薄腻,脉细”。老人分析他的病情,属于“外伤脑络,痰瘀痹阻,清阳失用”。用通窍活血汤和当归养血汤加减进行治疗,另用三七粉、人参粉、麝香冲服,苏合香丸每日1粒口服。1个月后复查,脑部血肿明显吸收;继续调整1个多月,临床症状消失,复查核磁共振,脑部血肿全部吸收。
……
这样的病例不胜枚举,学生都有详细的记录。在这看似平常的日子里,老人在不断创造着奇迹!
这位能够妙手回春的老人,就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医诊法”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名老中医、当代著名中医学家,南京中医药大学的 周仲瑛教授!
在惊叹中医药神奇疗效的同时,我们不禁要问,这位屡创奇迹的八旬老人,有着怎样的身世?他治病救人的本领是如何历炼出来的?他有哪些与众不同的经验和见解?
追寻老人成长的足迹,我们的故事要从十九世纪中叶讲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