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创新的一点体会 (二)

(2010-10-06 16:27:03)
标签:

杂谈

我创新的一点体会 (二)

 

 

  在上一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乒坛创新了不少打法,如:姜永宁创新了直板削球的打法,曾获得1952、1955年全国乒乓球男子单打冠军;傅其芳等创立了直板左推右攻的先河,取得了1955年全国亚军;王传耀创立了中远台两面攻的打法;我学习了王传耀,接受了传统打法,也受了榜样的影响创新了直板中近台两面攻打法。

  孤雁本事再大,也飞不出个“一”字和“人”字,我能创新这种打法,要感谢社会、感谢集体,是他们给了我创新这种打法的机会。帆不挂在桅杆上,只是一块布;栋梁不支撑起房屋,只是一堆木头。我所选择创新的中近台两面攻打法获得成功源自正确的决策,正确的决策源自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源自于经验,而经验又是众多教训的总结。所以,在人生道路上,经验和教训都是宝贵的财富。

  我的选择让我处在矛盾的风口浪尖,当时我国左推右攻打法居多,反手推挡动作小,正手攻球动作大一点,左右两边的摆速矛盾不明显。而我站在中近台,正反手攻球的动作一大,两边摆速来不及的矛盾马上尖锐的显现出来。如果后退,变成中远台两面攻打法,不用改动作,可是我的个子矮,显然不适合中远台打法,要坚持中近台两面攻打法,必然要改变正反手动作的幅度,这又和当时正反手攻球的理论发生了冲撞。那时绝大多数攻击型选手,正手攻球的动作拉后手,在右前方击球,然后球拍挥至头部停住。当时,我还不大出名,对攻球的理论也不大清楚,怎敢和经典法则,和权威人士叫板,只能悄悄采取另外一种方法,缩小我攻球动作幅度,这就是正手攻球向左前方挥动,不打球的左手,帮助我向相反方向,向右腋下用力,来限制我的腰部动作转动过大,以达到减少动作幅度的目的。经试验和训练效果还不错,从50年代中期到61年世界比赛后,我一直用这种动作击球。

  1961年,第二十六届世界比赛中,我在团体比赛中击败了欧洲、日本的选手,但在男子单打比赛中,我遇到了在团体比赛中战胜欧洲和中国选手的木村兴治先生,前两局我一直落后,虽然我艰难的已3:1胜了他,但我感到在这位左手弧圈球打法的选手面前,我的正反手是铁而不是钢。我正反手能快一两下,连续的快就出了问题。世乒赛后,我下决心要在正反手攻球的动作上, 进一步的进行探索和实验。学者胡适先生说过:在事业上,要从不疑处去怀疑才能创新;在人事上,要在怀疑处不怀疑才能和谐。如正手攻球,我计算了一下,从拉后手、接触球、向左前方挥动,距离是四尺,还原又是四尺,攻一下球是八尺;反手攻球动作小一点,也得在五尺左右。我想,能不能缩小攻球动作的幅度,不要四尺,三尺或者两尺可以不可以,如果是三尺、两尺的话,那准备打下一板击球的准备时间就长了,连续攻击也就来得及了。要减少动作的幅度,必然要克服动作的惯性,这时我看到不少运动员正手发球、反手搓球等,都是拍子一碰球就制动,这是为了更好的攻击下一板。那为什么正反手攻球就不能克服惯性呢?这在理论上也是自相矛盾的,我能否把这矛盾统一起来,以后在训练中,我就是专门训练拍子一碰球就制动。这时,我发现加速是一个力,制动时另外一个力,打过去的球对方比较难接,而这个动作来回只用了四尺。但是,我仍感到力量小,不满意。物理学上讲,力臂越长,力量越大;力臂越短,力量越小。而人的手臂分为大臂、小臂、手腕,我看不少人打球,正手攻球用大臂居多,小臂、手腕用的很少,那时候的理论,臂是发力的机关,手腕只是起着调节的功能。但是,从我的发球中体会到,发球手腕用很大的力,我想能不能把手腕的力用上,就跟打人一样,臂先发力,快接触脸时,手腕突然发出第二下力,这个力量是很大的,这是两个力的合力,这就弥补了在力臂短的情况下,无法发出很大力的不足。再加上攻球的瞬间,不光是臂和腕的力量,因为发力是从支点开始的,前脚掌的蹬旋,腰部的加速制动,这些力量都用上,小动作可以发出大功能的作用。这也就是人们后来说的弹击吧!当时,我用这种动作击球,引起了周围同志们善意的议论,小庄现在打球是左弹右弹,发球抢弹,胡他妈乱弹。我对同志们善意的议论,是信我所行,行我所信。后来,我取得了1964、1965、1966年全国乒乓球锦标赛的三连冠,这种议论也就烟消云散了,我的中近台两面攻打法也日趋成熟,我深深体会到,我是汪洋大海的一叶扁舟,能否胜利的达到彼岸,这要看船长和全体船员能否同舟共济,有了太阳的帮助,虹,才显示出超越太阳的光彩。

 

 

     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