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创新的一点体会 (一)

(2010-09-30 16:05:34)
标签:

杂谈

我创新的一点体会 (一)

 

  1953年,我上中学后,对打乒乓球到了更加痴迷的程度,经常和各个班的小朋友一起联合起来抢台子,打乒乓球玩。那时,纯粹是兴趣,兴趣真是最好的老师,胜负对我有很大的影响和刺激。为了要取得胜利,占住球台,我得好好的向打好的人学习,提高水平,怎么学呢?首先,开始的是模仿。模仿有很大的盲目性,因为人家用什么动作打,我也努力学着他打球的动作来打,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然而,我后来打的好了,我深有体会,模仿是创新的基础。人类模仿鸟儿飞行,创造了飞机;模仿鱼类的游动,发明了轮船、潜艇。名运动员、名演员也都是开始模仿别人,开始了他们运动和舞台生涯的。

  1959年末,我到了北京市少年宫乒乓球小组。这时,我打乒乓球水平,已在北京市打乒乓球的小朋友当中名列前茅。这时,我模仿别人的动作,已经不能满足我的要求,于是我从全国比赛的名运动员中,找对象,学习他们的打法。当时有全国冠军、直板削球手——姜永宁;有左推右攻的名将——傅其芳;有横板削中反攻的王锡添,这些打法我在训练中都学过。然而,最使我心动的是全国第四名的选手、中远台两面攻打法的王传耀,虽然他的名次是第四,但我认为这种打法最有潜力,发展的空间很大,我决心要学习这种打法,走王传耀两面进攻的道路。实际上,我这样做还是模仿,但已经不是刚开始打球时单一动作的模仿,而是结合自己的特点,有了自我的选择,选择对自己有益的东西,进行模仿。这种模仿是较高级的模仿,我给它起了个名叫借鉴。借鉴就不是简单依葫芦画瓢,而是进行了分析,取其精华。当时我不知道这样做是已经进入了中间的一个环节,后来我创新了,我才知道借鉴是模仿和创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方面我是有过痛苦的教训的。

  1955年到1956年,我学习了王传耀同志的两面攻打法,王传耀身高1.83米,手长腿长,站在离台1.5米到2米的距离打两面攻。我呢,身高1.68米,手脚相应的都短些,但也站在离球台1.5米到2米远来打两面攻,我看王传耀同志打的是得心应手,非常潇洒。可是我呢,动作越大越笨,像摇船似的,非常别扭。在同志们的帮助下,我也进行了小结,我认为,学习王传耀同志两面攻打法是好事,借鉴也没有错,但没有结合自身的特点,怎么样结合呢?王传耀离台远,我个子小不能离台远,我要离台近,他搞的是中远台两面攻,我能不能搞中近台两面攻呢?当时国内还没有这种打法,让我去学习、借鉴,那只好从我这开始把。当时我并不知道,这就是创新,后来我才知道,没有模仿、没有借鉴也就不可能有创新。创新则是在模仿与借鉴的基础上才能完成。如果说模仿和借鉴,是从现有的东西得来的,那么创新就是前所未有,无章可循的,必须要付出别人所未付出的代价。我认识到,自从我走上了中近台两面攻的道路,也就开始了我闯与创的生涯。后来我才认识到,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社会贡献出创造性的劳动,我能在这条道路上奔走,是幸运的。后来,在这条道路上,我又多次进行了创造的劳动,如众所周知的:创新了中近台两面攻打法的理论——“加速制动”、“急加速、急制动、急还原”等三级训练法……这已被中、外绝大多数的中近台两面攻选手所接受、所使用。在平坦的道路上行走,是比较容易的,可谈不上什么创造;在荆棘丛生的荒野上行走,虽然寸步难行,但是能踏出新的路来。

  让我们听听一代宗师郭沫若老对创新是怎么说的。上个世纪50年代中后期,郭老到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观看审查他的作品《蔡文姬》时,当时北京人艺的导演向郭老提了一个问题:“您说,什么叫创作?”郭老想了一会,扑哧一笑,说了一个字,但说了七遍:“改、改、改、改、改、改、改……”多么精妙的回答,创新就是这么简单,又是这样的复杂。创新是蕴含着智力、潜能的精神力量;执着的追求,是闪烁着敏捷才思的希望之光。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