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中日另类比较(214)长江三大名贵鱼:河豚, 鰣魚,刀鱼

标签:
转载 |
通常在海水的上层回游的一种回游鱼。4月至6月间,为了产卵将会沿长江、銭塘江、閩江、珠江等中国江河下游流域下流域而遡上,则是最肥的季节。自古代以来都很珍重。没有标准的日本“和名”。Hirakonoshiro,Onagokonosiro等有记载的书籍字典或料理书,根据却不明确。Hira(ヒラ)即Chinese herring、[学名:Ilisha elongata]
コノシロ(Konosirus punctatus、鰶,鮗,鯯,鱅)等日语称呼。
在广东省称为“三黎”、“三鯠”(広東語 サームライ)。古名に「魱」(ゴ、hú)、「鯦」(キュウ、jiù)、「當魱(当互)」、「魱鮥魚(河洛魚)」。
汉语的“刀鱼”和日本的带“刀”的鱼完全不同。
日语的“太刀鱼”在英语里是“大头发尾”鱼。
タチウオ Trichiurus lepturus(太刀魚、立魚、英: Largehead hairtail)
在汉语里被称为“带鱼”。
日语的“秋刀鱼”(Sanma:学名:Cololabis saira英语为: Pacific
saury)汉语又称为“竹刀鱼”。中文与日文的汉字都是秋刀鱼,可能是源自于其体型修长如刀,同时生产季节在秋天的缘故。
秋刀鱼在部分东亚地区的食物料理是很常见的鱼种,捕捞量甚大,日本是2010年全球秋刀鱼渔货量最大的国家,捕获量高达17万吨,台湾捕获量全球排名第二,渔获量为16万吨。秋刀鱼,英语名Pacific
中国长江的“刀鱼”,鱼如其形,体形侧扁狭长如刀。有以下两种解释:
1、鱼名。即鮆鱼,亦名刀鲚。形似刀,故名。鲱形目,鳀科,鲚属的一种鱼。
2、鱼名。是常见的观赏鱼,属于骨舌鱼目,弓背鱼科。拉丁学名:Coilia
俗称:刀鱼,刀鲚,毛花鱼,野毛鱼。
英文名:Estuarine
刀鱼,大部份种类的刀鱼分布在东南亚、南亚的热带地区,只有少数品种的刀鱼分布在非洲地区。长江刀鱼和鲥鱼、河豚和鮰鱼一起被誉为“长江四鲜”。“清明”后,刀鱼肉质变老,俗称“老刀”。
平常说的观赏鱼“刀鱼”都属于弓背鱼科(Notopteridae)(弓背鱼科属于骨舌鱼目)。很多资料称其为“刀鱼科”,事实上生物学分类上并没有
Notopterus
秋刀鱼,英语名Pacific
带鱼(Coiliaspp)又叫刀鱼、牙带鱼,是鱼纲鲈形目带鱼科动物。侧扁如带,呈银灰色,背鳍及胸鳍浅灰色,带有很细小的斑点,尾巴为黑色,带鱼头尖口大,到尾部逐渐变细,好像一根细鞭,头长为身高的2倍,全长1米左右
带鱼是一种比较凶猛的肉食性鱼类,牙齿发达且尖利,背鳍很长、胸鳍小,鳞片退化,它游动时不用鳍划水,而是通过摆动身躯来向前运动,行动十分自如。既可前进,也可以上下窜动,动作十分敏捷,经常捕食毛虾、乌贼及其他鱼类。带鱼食性很杂而且非常贪吃,有时会同类相残,渔民用钩钓带鱼时,经常见到这样的情景,钩上钓一条带鱼,这条带鱼的尾巴被另一条带鱼咬住,有时一条咬一条,一提一大串。用网捕时,网内的带鱼常常被网外的带鱼咬住尾巴,这些没有入网的家伙因贪嘴最终也被渔民抓了上来。据说由于带鱼互相残杀和人类的捕捞,所以在带鱼中能见到寿命超过4岁的老带鱼,就算是见到寿星了。带鱼最多只能活到8岁左右,不过带鱼的贪吃也有一个优点,那就是生长的速度快,1龄鱼的平均身长18厘米~19厘米,重90克~110克,当年即可繁殖后代,2龄鱼可长到300克左右。
带鱼属于洄游性鱼类,有昼夜垂直移动的习惯,白天群栖息于中、下水层,晚间上升到表层活动,中国沿海的带鱼可以分为南、北两大类,北方带鱼个体较南方带鱼大,它们在黄海南部越冬,春天游向渤海,形成春季鱼汛,秋天结群返回越冬地形成秋季鱼汛,南方带鱼每年沿东海西部边缘随季节不同作南北向移动,春季向北作生殖洄游,冬季向南作越冬洄游,故东海带鱼有春汛和冬汛之分。带鱼的产卵期很长,一般以4月~6月为主,其次是9月~11月,一次产卵量在2.5万粒~3.5万粒之间,产卵最适宜的水温为17℃~23℃。
带鱼肉嫩体肥、味道鲜美,只有中间一条大骨,无其他细刺,食用方便,是人们比较喜欢食用的一种海洋鱼类,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对病后体虚、产后乳汁不足和外伤出血等症具有一定的补益作用。中医认为它能和中开胃、暖胃补虚,还有润泽肌肤、美容的功效,不过患有疮、疥的人还是少食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