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海日报(短小说)

(2015-09-23 21:49:00)
标签:

育儿

北海日报(短小说)出  

吴佳骏

 

       中央近来大搞反腐倡廉,厉行节俭,反对铺张浪费,城里的诸多高档酒楼都倒闭了,弄得一些平常吃惯了山珍海味的人,只能躲在偏僻陋巷里就着泡菜下稀饭,情形悲惨到了极点。但任何事情都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就像老百姓说的那样:你有七算,我有八算;你有长箩绳,我有翘扁担;你说你还要长一节,那我就再给你绾几转。

       对策之一便是转移阵地,把城里的餐馆朝农村搬,美其名曰:生态农家乐。反正天高皇帝远,即使上边查得再严,也是鞭长莫及。来者该吃则吃,该喝则喝,根本不用担心被摄像,或被抓个正着。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黄杨村成了商家开办农家乐的首先之地。一夜之间,就有四、五家商人来村里租赁农民房屋,改造修葺一番后,挂上灯笼和彩带,即可鸣锣开张了。

       投资者大多是县城倒闭餐厅的老板,他们人缘广,熟客多,只消把以前的顾客资源引来便是。地盘换了,服务没变。人头马和茅台酒照样齐备,年轻貌美的服务小姐依旧婀娜多姿。她们经这自然山水的浸润,反而比在城里时多了一股灵气。

       信爹的房子,因是预制板平房,成了商家争先租赁的宝地。这房子是他儿子儿媳用多年打工的积蓄建的。刚建好,就又出去打工了,只留下信爹守家护院。信爹本来是坚决反对出租房子的,他容不得那些一喝醉酒,就搂着女服务员亲嘴的顾客在他的屋檐下伤风败俗。但胳膊终究拗不过大腿,儿子才是房子的真正主人,他的话不得不听。

       农家乐开业的第一天,信爹独自去山坡闲逛,直到太阳落山,他都不愿回屋——他也没屋可回,房间全都租出去了,儿子只在柴房里给他搭了张床。眼见自家的房子被别人占了,有家却不能回,信爹心里颇为不安。他一个人躲在柴房里,听见外面喝酒划拳者的高声喧哗,服务小姐的低吟浅笑,内心滋生出愧对列祖列宗的羞耻。

       根据协议,老板负责信爹一日三餐的伙食。伙食都是客人吃过的残羹剩饭。信爹胃不好,一吃这些大杂烩,胃就疼。实在疼得受不了,就偷偷跑去山上挖“嗝山翘”来吃,以促进消化。信爹说:我虽然一辈子吃糠咽菜,但也不至于顿顿都吃残汤剩水。不想临到入土了,却还要来跟猪争食吃!

      信爹的女儿在县城买有住房,告诉他若心里憋屈,不妨到城里住段时间,散散心。一天,信爹按照女儿的指引,坐车去县城。出发前,女儿跟他作了详细交代,如果找不到路的话,下车后,就直接坐人力三轮车,到旺福小区即可。或许是信爹年龄大了,记性差,刚下车,竟忘了小区名字,只记住要坐人力三轮车。他招来一辆三轮车坐上去,车夫问:大爷,你去哪里?信爹说:到黄菊花那里。黄菊花是他女儿的名字。车夫回头看看他问:哪里?信爹说:黄菊花那里。结果,车夫载着他在城里兜了几圈,累得满头大汗,又将他拉回了起点。信爹责怪车夫没将他送至目的地,死活不肯支付车钱。争来吵去,车夫只好自认倒霉,踩着三轮车走了。

       回到乡下后,信爹越加闷闷不乐。他觉得自己是一个多余的人,活着已经没啥意思。农家乐的生意越来越好,老板对信爹的变化毫无察觉。要不是信爹的儿子有天回来收租金,发现爹不见了,大概没人会再次想起他来。

       信爹是离家出走的,他想四海为家,了却残生。

       只是不知道信爹出走时的心情,是否跟晚年托尔斯泰出走时一样悲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大沙河记
后一篇:道场的佛光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