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沙河记
(2015-09-22 14:56:28)
标签:
佛学 |
大沙河记
吴佳骏
五行缺水的人,大都喜欢河。这叫缺什么补什么,中国人信这个。当然,也有五行啥都不缺的人,同样喜欢朝河边跑。究其原因,要么是肝火太旺,需要借水灭火;要么是生性贪玩儿,想把自己变成一条鱼,潜到水里,游来游去,借以消愁。领导找不见,又不好扣工资。
如此说来,河流对人有种天然的吸引力。
不过,我这里说的“大沙河”,却并非单单指一条河流,而是一个自然生态保护区。它地处贵州道真自治县北部,与重庆南川接壤。此地林木幽深,生态原始,负氧离子十分丰富。若从重庆驱车前往,全程高速只需1小时,很是方便。交通的便捷缩短了空间的距离,也缩短了时间的距离。
我去的时候,正值九月,虽秋风渐紧,仍有稀薄的阳光从天空照下。一路上,车沿着山脉起伏盘绕,像坐过山车,有种刺激感,兴奋感。人嘛,玩的就是心跳。从车窗望出去,两边山峰耸峙,树木苍翠,偶有云雾缭绕,如梦亦如幻。隐约中,似有仙子驻足其间,婉转水袖,轻歌曼舞,让人灵魂出窍。
抵达道真,已是薄暮时分。因当地居民皆是仡佬族,晚饭吃的,自然是独具特色的“三幺台”。甫入座,只见穿着民族服饰的姑娘,唱着迎宾曲,步履款款地托着茶盘,为每位客人奉茶,俗称“一幺台”。随茶呈奉的,还有各式各样的点心。一刻钟过去,姑娘们撤下茶杯碗盏,端着酒杯和小菜出来了,此乃“二幺台”。她们一边唱祝酒歌,一边朝客人嘴里灌酒。不管你酒量如何,她都能用热情和柔情敲开你的嘴巴,让你喝也得喝,不喝也得喝。没办法,入乡随俗,到哪个坡就得唱哪个歌。规矩如此,你不能乱。酒过三巡,见在座宾客大都醉意阑珊,姑娘们便鸣锣收兵,盖上酒瓶,撤走了。不多一会儿,她们又载歌载舞,排着队,端出各种美味佳肴,请客人品尝,谓之“三幺台”。而此时,客人们经过先前茶和酒的轮番轰炸,早已是肚腹鼓胀。桌上珍馐虽勾食欲,也只好面面相觑,手摸肚皮,自叹遗憾了。谁叫你之前贪吃多胀,不懂得循序渐进啊,活该。看来,做任何事,都要适可而止,不能太过。
翌日上午,去看傩戏表演。这种带着神秘色彩的巫文化,在元、明时期即已传入道真境内,距今有六七百年历史。刚到目的地,便见一块不大的水泥平坝上围满了群众,老少妇孺皆有。一时间,锣鼓喧天,唢呐齐鸣。几个身穿道袍的法师,站在傩坛前焚香顶礼。几分钟后,他们戴上面具,手执法杖,开始表演。忽然间,一股冷风吹来,法师好似神魔附体,口中念念有词,手舞足蹈,挥戈划戟,围观者无不屏气凝神,两股战战。尤其是那神态各异的面具,狰狞可怖,眼珠和嘴唇还可以动。据说,这种能够活动的面具,只有道真才有。动静之间,神鬼出没。一幅面具,打通了阴阳两界,连接起了古今文化。观傩戏,也是在观人生。神表演给人看;人表演给神看。所以,当人在装神弄鬼的时候,完全不必害怕。因为,神也在学人的装模作样。一旦摘下彼此脸上的面具,大家都是一样的。人和神,原本属同一个。
下午,天下起了雨。我撑着伞,跟随同游的朋友在大沙河景区内转悠。雨点打在伞上,噼啪作响。迎面吹来的,是青草和泥土的味道。抬眼环顾,四周青山绿水,斜雨飞丝从山顶飘下,仿佛无数淘气的孩子在玩儿泼水。这样想着,正好有个孩童,背上背着一个比他更小的孩童从路旁走过。我问:你今年几岁?答:九岁。又问:背的是谁?答:三妹。
我用一双眼睛盯着他们,他们用两双眼睛盯着我。
雨越来越大,就在我们目光对视的片刻,雨水已经在脚边流成了一条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