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学,抑或人生的意义

(2013-10-07 16:27:56)

文学,抑或人生的意义

《点亮岁月的灯盏》序

吴佳骏

 

曾广洪先生是国家公务员,却业余“玩儿”起了文学。且写得这么多,殊为不易。或许在某些人眼里,他这是不务正业。就像一个农夫,不好好种地,却偏要在劳动之余,扔掉手里握惯了的锄头和镰刀,在太阳和蓝天白云的衬托下,坐在田坎上拉起了小提琴。无论如何,这是会遭致非议和诟病的。但事实是,如果这个农夫确有才华和悟性,既能把地里的庄稼侍弄好,又能偷得浮生半日闲,操练一下艺术,落得个心身俱悦,又何乐而不为呢?这至少比那些整天沉迷于打麻将,而把庄稼和人生都荒废掉的农夫要好很多吧。

读曾广洪先生的文字,一个突出的感觉是自然、朴实。他写儿时的记忆,生动有趣,却又暗含隐痛;写旅途见闻,视觉独特,观察敏锐,又带有对当下生活的反思,给人诸多思考;写人生感怀,情真意切,动人肺腑,时而温暖如初春朝阳,时而伤感似仲秋细雨,别有一番意趣。

看得出,这些文字是用心写的。他像农夫珍视自己的劳动成果一样珍视笔下的“文字精灵”。这些精灵,宛如麦田上空飘舞的蝴蝶,既在为丰收的季节而歌唱,又在为农夫长年累月地辛勤耕耘后的收获而欣喜若狂。请原谅我老是在以农夫比喻曾广洪先生,这并非贬义,而是我的确从他身上,看到了如农夫一样质朴的品质。这种品质是可贵的。他虽不是出身农村,却熟悉农村生活,对农村人怀有慈悲之心。这种菩萨心肠,使他后来没有因为工作或人生环境的改变,而放弃内心的坚守。这样的人无论从政,还是从文,都会得到别人的尊重的。正如作家路遥所说,他没有丧失作为一个普通劳动者的感情。只有对大地保有无限深情的农夫,才能在泥土上种出金黄的玉米和籽实饱满的高粱。

搞文学创作,其实跟农夫种地道理是一样的。

散文大家汪曾祺曾经说过,写散文需要阅历。这一点,曾广洪先生不缺。他幼时便经历过生活的磨难和社会的变动。为求生计,他曾先后干过印刷和铸造工人、打字员、伙食团长等行当,也任过基层干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职,下至下里巴人,上至阳春白雪。可谓见多识广,阅人无数。他对人情世故洞如观火,对时代生活体察幽微,这些都在他的文字里有所体现。有了这些丰富的生活阅历垫底,他的文字才不至于空洞和苍白,也才跟时下那些华而不实的所谓散文划清了界线。在我看来,他的这条创作路子是走对了的。

我做文学刊物编辑多年,交往的作家可谓不计其数,见的人多了,渐渐的,便形成了一个“怪癖”。与文人打交道,先看人品,再重文品。曾广洪先生为人厚道、低调、谦和,在同事和朋友圈中的口碑都很好。我与他之间谈不上很深的交情,但每每在不同的场合偶遇,他都能带给我良好的印象,像他的文字一样干净。这让我想起散文理论家张守仁说过的一句话:“人要直,文要曲”。张先生是深得做人和为文的精髓的。要是作家们都能谨记这句话,文坛或许会更加有正气,也会有更多优秀之作涌现出来的。任何投机取巧都将是做人和为文的大敌。

当然,谈文学,不能不说文学性。这是区别文学与新闻报道的首要标准。若从文学审美的角度而言,曾广洪先生的这部作品集,其选材、结构和立意,还可以更加严谨一些,语言也可再加打磨,删繁就简,思想深度也有待进一步挖掘;但好在文学写作本就是一个作家的精神还乡史,或生活踪迹史。如此说来,他的这部集子仍不失其特点和意义。曾广宏先生以文字的形式勾勒人生,为生活作证,这个出发点是值得称赞的。古语云:雁过留声,人过留迹。他用手中的笔,忠实地抒写了自己的青春史,心灵史,精神史。以特殊的视角和经历,典型地反映了属于他那一代人内心的幽暗和光亮,迷离和憧憬……这些文字,既是他对自己所走过的几十年人生风雨历程的交代,更是他对家庭、事业、亲人深切而温暖的回报。正如书名所昭示的那样:他在借岁月的馈赠,点亮心灵的灯盏。

文学养人,有了这部集子,曾广洪先生可以坦然而无愧地面对自己的人生了。

是为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