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下散文的两点思考
(2013-07-15 12:05:31)注:该文根据2013年在“西部散文家论坛”上的即兴发言整理(载《重庆散文》)
关于当下散文的两点思考
吴佳骏
我谈两个方面的问题。
外在经验和内在经验
现在都在提倡散文要关注现实,关注底层,对社会生活要取“介入”的姿态,仿佛只有这样,一个作家才是有担当的。我也承认,散文就是要表现现实生活,对社会有批判,不能老是写些花花草草、吟风弄月的文字。但问题是,反映了现实生活的散文,是不是就一定是好散文呢?现在有不少散文作家,每天都躲在书斋里,开着豪华轿车上下班,只从报纸新闻上收集素材来写散文,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们同样能写出漂亮的,有悲悯之心的散文来。
有些时候,我们的作家习惯性把自己说得很高尚,总以为自己就是这个时代最有良知的人,总想代表别人去发言,说这是“人文关怀”。但我们所关怀的那些对象,肯不肯接受我们的关怀呢,他们真的需要我们的同情吗?我想,更多时候,恐怕只是文人们的一厢情愿罢了。比如,我们去反映农民工的生活,农民工自己根本看不到我们写的文章。而看到我们文章的人呢,又缺乏关注农民工问题的兴趣和责任。那么,我们关注现实的文章意义在哪里?所以,现在很多作家,都有一种道德上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使他们不管有没有关怀现实问题的能力,也要大呼小叫,一窝蜂地去“反映现实,关注底层。”
一个讨巧的散文家,在写作之前,往往先要给自己找到一个“立场”。认为立场对了,那他就很牛逼。
其实,无论一个作家也好,一个工人也好,一个农民也好,都是这个社会中的一员。我们在关注别人的同时,首先应该关注自己。关心自己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处境。只有关心自己的“内在经验”,才有可能很好地去反映“外在经验”。社会要和谐,首先是个人的和谐。作家也是普通的人。我们在写作的同时,也得有勇气追问,我们自己在当下的社会生活里,有没有尴尬,有没有疼痛,内心有没有感受到幸福,这同样是散文应该表现的内容。
如果我们的散文一味的强调关注现实,关注社会现象,却忽视了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关注人的灵魂,那么,这会不会导致出现另外一种误区。
思想深度和情感向度
一篇散文,最怕被别人指责为没有思想。思想对散文来说,无疑是重要的。没有思想,文章就没有力度,没有深度。所以,很多散文作家,整天都在挖空心思寻找思想。这类作家,大多鄙视写生活感悟或生命体验类的散文。他们所选取的题材,多数是历史文化类,诸如写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者异域文化、读书笔记等等,认为只有这些文字,才是厚重的,有文化的,有思想的。当然,在这类散文里,确有一些篇章是颇具思想分量的,也看得出作者的博学。但有一个问题是,这类思想散文大多不感人。整篇文章读完,能感受到字里行间有思想的火花在闪动,却很难掀起一个人内心的涟漪,触动你内心深处那个最为柔软的部分。让你跟随作者的文字一起哭、一起笑。这也是为什么往往那些思想深刻的散文,在读完之后,仍然感到不满足,或者表示遗憾的原因。
长期关注散文的朋友可以看到,在散文界,原本很多优秀的散文作家,他们曾经用饱含真情的文笔,写下了感动过万千读者的美文,让人印象深刻,读了还想读。但越到后来,这些作家却很难再写出感动人的散文了。他们的文章,越写越老练,越写越狡猾,可就是不见当初的那份纯真的情怀。这无论如何是让人失望的。一个散文作家,如果没有了真挚的情感,那他就只能写些看似高深莫测,实则空洞乏味的文字。最后,就只能沦落成写点游记或读书笔记之类的文字了。说得好听一点,可以把这种结果叫做“老僧入道”;说得难听一点,也可以叫做“江郎才尽”。
散文的思想再深刻,终究比不过那些哲学著作。史铁生的散文名篇《我与地坛》,思想不可谓不深刻,但更多的却是情感的力量。如果离开了真情,他的思想也就没有血肉。史铁生是在把心掏出来给别人看,所以感人。
而事实是,当下散文界所谈的,多是思想,不是情感。我在想,当一篇散文的思想压倒了情感的时候,结果会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