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北日报》8月16日书评

标签:
杂谈 |
眺望时他看见了什么
——读吴佳骏散文集《在黄昏眺望黎明》
石华鹏
我用一个白天一个黑夜的时间,读完了这部十余万字的散文集《在黄昏眺望黎明》。
一个白天一个黑夜,我沉浸于吴佳骏的文字里,仿佛度过了无数的白天和黑夜,因为他笔下的故事和人物,无论抱有希望还是陷入绝望,无论挣扎还是逃避、追求还是放弃,在命运的沉沉浮浮之间,他们经历了无数的黑夜也迎来了无数的白天,这一刻,我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与他们共度白天与黑夜。
那些苦难而卑微的人生,像针一样扎进我的身体,我不知道要用多少个白天和黑夜,才能消解这些文字带给我的痛感。在他人的文字里经历另一种生活、体验另一种情感,是文字的力量,也是文字的价值,这当是《在黄昏眺望黎明》的文字给予我的“人生馈赠”。
在黄昏眺望黎明,眺望时,他看见了什么?黑暗。生活中无边的黑暗和人们内心的暗淡——这是广袤中国大地上的一角的物质现实和精神现实。吴佳骏说:“处于黑暗中的事物,是被遮蔽的事物,他们缺少阳光的照耀,更无温暖可言。”由此,这本书向我们呈现了太多的我们未曾知道,或者知道但未曾重视的“被遮蔽”和“被忽视”的人和事:
乡村母亲会收藏儿子曾经用过的名片,置于枕头下,想念儿子时拿出来注视良久;爱好文学的农村青年,卖掉自己的七八头猪出一本小说集,然后背着书翻山越岭到集市摆在地摊上叫卖;爱看电影的乡村女孩,为了一场电影而失踪,此后踪迹全无,如一场消逝的电影一样;过早遭遇强暴失去贞操的姐姐,一次次想了结自己的生命,成亲前夕她还是选择了离开这个人世,投河自尽,尸体打捞上来她已有身孕;我在偏远贫困的乡村小学谋得一个教书的饭碗,每次敲响那口简陋的钟,就如同敲响了日子的丧钟,孤独、寂寞……
艰难的生、潦草的死;不倦的奔波、荒诞的人生;好死不如赖活的坚韧、活着不如死去的绝望,等等,构成了吴佳骏笔下“黑暗”一词的元素,和他反复书写的题旨。读到这些,我不想用“感动”“触动”这些简单而肤浅的词语来描述我的感受,那是一种刺骨的冰冷和钻心的疼痛,面对这些,我不知道该做些什么,能做些什么,难道只能等待,让时光的流水将一切冲刷干净,遗忘这冰冷和疼痛,然后再次陷入麻木的生活中?
无论这黑暗多么黑,暗淡多么暗,一切都在继续,吴佳骏的文字在有意无意间向我们透露了这一“现实”的根源:城市与乡村的对立,以及城市对乡村的掠夺;城里人对乡下人的隔膜、冷淡;以及人们生存的巨大压力和不安全感——这些因素共同“合谋”,导演了人世间的苦难和悲哀,也构成了这部不合时宜的散文集的叙述动力。
我曾经说过,吴佳骏是有勇气的,他忠实于自己的内心和书写,写出了一种真实得令人绝望的现实。正是这份勇气和忠实,使吴佳骏的散文与众多大同小异的散文区别了开来,孑然独立,他的散文是有力量的,如针刺一样,直达你的痛感神经,给你警醒,让你思索。
尽管吴佳骏的文字和他的内心一样,是凄凉的,但从其作品的字里行间透出,他依然想用炽烈的热爱和真诚的呼喊,来掩饰那无限凋敝和凄凉的生活和内心,所以在一篇文章中,他引用了顾城那句著名的诗: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既然眺望时看见了黑暗,那就在黑暗中期盼光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