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吴佳骏散文
吴佳骏散文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336
  • 关注人气:1,20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周蓬桦评《院墙》《江南晚报》

(2010-08-31 16:31:03)
标签:

杂谈

在写作中获得经验与成长

——读吴佳骏散文集《院墙》

周蓬桦

    《院墙》是青年作家吴佳骏的第二本散文集,收录了他近年创作的大部分新作。在这本书中,很直观地透露出一个信息:作者找到了散文写作的脉络,勇敢地朝前走去。他不再是往昔那个略显羞涩的乡村大男孩,他已经在写作中获得经验与成长,渐渐地长成一棵挺拔隽美的树,站立于原野之上向世界大声唱歌。这个信息对写作者而言,是很重要的转型表征,这意味着尚还年轻的吴佳骏,在孜孜不倦的求索中,有了明确的指向性。

   在当今,貌似热闹实则肾亏的散文界,吴佳骏的写作技法,或许从来都算不上前卫,他的路子一直趋向本色——在炫技派和修辞学大行其道任意涂抹为文造情的情势下,吴佳骏的文字显得内敛,脚踏实地,远离时髦与跟风,媚俗或媚雅。他目光清澈,略显忧郁,面对人世间的一切,观察冷静,心怀悲悯,保持了一个乡村青年知识分子对于大地的亲切感和清晰影像,目光牢牢地盯住了熟悉挚爱的乡土。因此,他的叙述方式,是属于贴近泥土的很质朴的方式,这让他在文本上挽留住了散文的传统,又留下了自己坚实的探索足力,是另一种路数的写作,有着别样的个性与特征。

    从题材选取上看,吴佳骏有意识地告别了风花雪月,在隐秘四伏的民间野地,截取自己感受最深的生活内部原料。他的观察与记录,来自第一手的体验,这让他的写作有了呼吸的气根与血脉,有了还原事物本质与真相的逻辑链条。

    在本书的开篇《乡村婆媳》中,他写了祖母与母亲大半生的紧张关系,叙事幽微从容,人物立体而鲜活,透过一个个生动的细节,审视了人物精神世界的无奈和复杂性。他书写亲人的姿态,既投入,又淡出,没有顾此失彼的轻率,而是句句下笔慎重。

    在这本书中,吴佳骏用大量的篇幅书写故土和亲人,但又远离一般层面的“乡土”与“亲情”临摹。他笔下的村庄,远离了泛滥成灾的“小河”、“农具”、“小路”之类的虚拟诗意;他书写的亲人,远离了“生日”、“礼物”“感动的泪水”之类的浪漫词组,而是缓缓进入人物的命运境遇,打开人物内心的挣扎与苦楚,读之令人喟感不已。从某种意义上说,吴佳骏通过自己对乡村的审察,为当下这个一言难尽的多元时代,提供了一组最为真实生动的乡村人物生存蓝本。

    值得一提的是,吴佳骏是个还很年轻的散文家,近年来凭借写作的勤奋和创作实力,已经引起了读者与专家的关注。一本书好比生命的树木多了一道年轮,佳骏的这本《院墙》,便是其对成长岁月的一份合格答卷。

    在自序中,他这样写到:“我从小在院墙的包围中长大,这注定了我视野的狭窄。我生活的天地,等同于安放我灵魂的那张床。

    无数次,我挣扎着,幻想逾墙而过,从此不再受院墙的限制。但我逃多远,院墙就跟多远。院墙之外,还有更大的院墙。这堵大大的无形的墙壁,不仅包围我,还同时包围我的父母,我的乡邻,我的故乡。我所有的努力,都在跟这面墙作抗争。”

    最后,我想说的是,持有如此清醒思维的写作者,能会在未来写作的道路上停滞不前吗?——让我们投去更多的关注与期待。

                          (《院墙》,吴佳骏著,花城出版社2010年8月出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