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诗需要的不止是美,更是力量
(在散文诗笔会上的发言)
吴佳骏
我跟散文诗这种文体结缘比较早,大概在我17岁的时候,发表的第一篇作品,就是散文诗。尽管我现在创作散文的数量可能更多一些,但这丝毫不影响我对散文诗的热爱。
我以前写散文诗,没有过多的去考虑它的内涵及其文本意义,全凭灵感和情绪写作。一朵小花,一株小草,一段小忧伤,一次小际遇……都可能被我写成一首散文诗。反正散文诗追求的是短小精悍,讲究的是语言华丽,辞藻优美。至于内容,空乏点,似乎也无大碍。但这样的东西写多了,我也就产生了厌倦。并逐渐意识到先前对散文诗这种文体在认识上的局限。散文诗其实并不是自言自语,把自己禁锢在狭小的樊笼里,坐井观天,发小感慨,耍小脾气。它需要写作者敞开胸怀,放眼世象,关怀众生,针砭时弊。以一个写作者的道义和良知,对生活发言,倡导社会正义和人性向善。比如,我们写一朵花,能不能让读者看到十朵花,写一株草,能不能让读者看到一片草地。后来,我明白了这种写法叫以小见大,一滴水中见太阳。
散文诗既然是诗,就少不了有诗性,这是它的文体特征。但诗性不是诗意,诗意像浮萍,是浮在面上的,没有根。它追求的是语言的词义搭配和节奏变化。而诗性不同,诗性是向下的,它隐藏在文字的背后,有重量,有质感,有杀伤力。这样的文字也许是朴实的,平白如话,但它所传达出的象征意味和语意价值,却诗性盎然,极具哲理和宗教情怀。我喜欢有诗性的散文诗。因为,散文诗需要的不止是美,更是力量。
那么,怎样才能使散文诗更有力量呢?
首先,要介入当下生活,倡导人文关怀。这要求我们的散文诗作家,要以敏锐的眼光和触觉,对现实社会进行观察,关注小人物的心灵和精神处境,关注普通人的情感和生存现状。并借助手中的笔,艺术地再现生活。这不是鼓励作家刻意宣扬苦难,而是保持对生命的悲悯,坚守道义的力量。换言之,也就是希望作家,多一份社会责任感,少一点风花雪月;多一点博爱思想,少一点自私自利;多一份敬畏之心,少一点虚假伪饰;多一点平等情怀。少一点浪漫风情。只有这样,我们的散文诗才能大繁荣,大发展。
其次,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倡导散文诗写现实,却并不是对现实生活的临摹,或者复制。那样的话,就不是散文诗了,而是新闻报道。散文诗所呈现的生活现实,是经过作者理性的分析和判断,提炼和升华后,所传达出的一种普适哲学,能够不同程度引起读者的心灵共鸣。这种书写的情感是真实的,审美取向是明确的,价值追求也是明确的。它使读者读完这样的作品后,收获的不仅是生存的实感,更有心智的启迪,灵魂的净化。
再次,要强调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文化内涵。当下的很多散文诗作品,似乎都不太重视这两点,大多数作品,既看不到美,又看不到力量。既看不到对人的爱,也看不到对自然的爱。连爱都没有,就更别说反思和批判,消解和建构了。凡是文学作品,文学性就应该是第一位的。文学性的强弱可以反映出一首散文诗艺术性的高低。如果我们的作品缺乏艺术性,就会走向艺术的反面,而变得不伦不类,非驴非马。这里我们必须明确的是,作家写出一篇东西,可以叫作品,但不一定称得上是艺术品。散文诗艺术性的弱化,会导致散文诗的衰退。
此外,一首优秀的散文诗,光有艺术性不行,还得有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这牵涉到作家的学识、修养等因素。一首能传之久远的散文诗,无不是感性和理性的融合,形而下与形而上融合,艺术性与文化内涵的融合。只有文化内涵丰富的作品,才能经得住时间的洗涤,和历史的考验。
最后,我还想谈谈散文诗的创新问题。创新是事物发展的关键,作品不创新,就不能满足读者日益多变的阅读品位。这里不是说要刻意去迎合读者的阅读兴趣,而是对读者的尊重。如果作家创作出的作品都是千篇一律,那读者只要读一篇文章就够了。所以,只有创新,才有活力,才有锐气。如今,小说在创新,散文在创新,诗歌在创新,那么,散文诗应不应该创新呢?我觉得,是很有必要的。这几年,一批思想前卫的作家,他们不落窠臼,大胆革新,创作出了一大批表现手法新颖,艺术含量较高的文学作品,赢得了文学界的普遍好评和读者的青睐。他们自己也正在成为不同文学阵营里的生力军。我想,这应该是可以给我们的散文诗作家,带来一些有益的思考的。
以上发言,是我个人对散文诗创作的一点粗浅体会,属一孔之见。其中,肯定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如有不当之处,恳请各位方家、同仁批评、指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