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岩》(大型文学双月刊)今年5期发表了拙文《风吹在贴着纸的墙上》(外一篇)。《红岩》杂志办得是越来越锐气了,无论是从设计,还是从内容质量上,都属上乘。在中国同类期刊中应该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红岩》2006年6期以“巴渝新锐”专栏的形式推出过我2万余的的散文,给了我不少的鼓励和鞭策。感谢主编刘阳女士。她对我的赏识让我汗颜!我跟刘阳老师结识,缘于去年“重庆文学院”搞的“首届巴蜀青年文学奖”,刘阳老师是评委之一,在评审的辛劳工作下,我的一篇长篇散文《一个乡村孩子在城市的游走》(原载〈芙蓉〉杂志2006年4期)获得二等奖(一等奖空缺)。获奖之后,我向《红岩》杂志投去几篇稿件,突然一天,便接到刘阳老师的电话,她对我的稿子谈了自己的看法并提出修改意见。我遵照她的建议将投稿作了修改。她对修改后的稿件比较满意。很快,《红岩》便推出了我的作品专辑。
第一次与刘阳老师见面,是在她的家里。记得那次我是去参加“重庆市作家协会”组织的“编辑培训会”。会后,约好了与刘阳老师见面,当时正值夏季,酷暑闷热。刘阳老师就叫我去她家里坐坐,我在她家里从下午一直聊到晚上才离开。还在她家吃了晚饭,(刘阳老师厨艺一流,尤其是炖的鸡汤,很好喝,)也因此认识了青年散文家张于先生,(这令我惊讶,早就闻张于先生大名,却不想正是刘阳老师爱人)。张于先生豁达、开朗,艺术涵养深厚。他写的散文大气、宏阔、思想内涵强。其作品频频在《散文》《大家》《花城》《长城》《山花》等著名期刊上亮相,颇受读者青睐。与张于先生谈文学,收获不少。张先生除散文写得好,画也画得好,是很有成就的青年画家。堪称德艺双馨。
与刘阳老师的会面收获是丰厚的,这不止是有机缘聆听到刘、张二位老师对文学的精妙见解。更是对我日后的创作增添了动力。我不会忘记刘阳老师对我的错爱,更不会忘记《红岩》对我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