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老诗篇山刹梵音
梅峰①远眺
张 钺
莅郑推名胜,巃嵸②峭拔空。
势联嵩少③迥,事记楚师雄④
平野层层树,危岚⑤面面风。
檀香⑥谁剪伐,孤负此穹崇⑥。
[注释]
①梅峰:即梅山之峰。嘉靖《郑州志》:“梅山,在州南三十里。”
康熙《郑州志》:“梅山,在州西南,去州一舍许。高数十仞,周数里,筋石肤土,颇称雄厚,郡之镇山也。其脉来自嵩岳,经密县,皆为石山,至此脱为土,隆然突起,状似乳形,为一郡之望。西南诸岗岭,多源于此。其称梅未详,或谓旧多梅花故。山之颠有庙二:一曰三皇庙,一曰碧霞元君庙。”
②巃嵸:形容山势高耸陡峭。司马相如《上林赋》:“嵩山矗矗,巃嵸崔巍。”
③嵩少:即嵩岳少室。
④事记楚师雄:见《左传·襄公十八年》:“楚师伐郑,次于鱼陵。右师城上棘,遂涉颖,次于旃然。蔿子冯、公子格率锐师侵费滑、胥靡、献于、雍粱,右回梅山。侵郑东北,至于虫牢而返。”
⑤危岚:高山上的风或雾气。危,高峻。岚,山风或雾气。
⑥檀香:树名,又名旃檀。有白檀、紫檀二种。能作香料,亦入药。“檀香谁剪伐”句,或指山中檀香树被人采伐,或指山庙香火中断,待考。
⑦穹崇:形容高大的样子。穹,隆起之物皆曰穹,此处指山高。
[评析]
郑州地处平原,山阜无多。山惟梅、泰,今入新郑。紫荆山虽称之山,实为城墙遗址,康熙《郑州志》称之为“旧城址日久积沙而渐厚者也。”“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梅山有庙曰三皇庙、碧霞元君庙,泰山有庙曰泰山庙、三仙庙,灵气足矣。知州张钺此诗,写梅山风光极有层次:首句入题,指出梅山为郑州名胜;次句写山之高,巃嵸峭拔;第三句追溯山脉源头,远连嵩少;第四句追忆梅山史事,曾驻楚师;第五句写远眺平野,树木繁茂;第六句写眼前岚雾,山风袭人;以上六句各自独立,而意境紧密相连。最后一联两句紧相承接,表达了对山中檀香被人剪伐的疑问和感慨。
梅山和泰山古称“郡之镇山”、“为一郡之望”、“一郡之文峰”,而且“东西斜对”,是郑州的南门户,上世纪40年代未将此地域从郑州划出,似觉未妥。
梅峰远眺
朱炎昭
西南杳杳黛如烟,指点梅峰落照①边。
可有寒香留鹤守,直疑山色胜龙眠②。
云骄横抹晴岚底,岫③冷孤撑小雪天。
何日吟肩驴背耸,谬从此际访逋仙④。
[注释]
①落照:落日。
②龙眠:山名,在安徽桐城西北,以山中有二龙井得名。宋画家李公麟归老龙眠,时人称李公麟和家在龙眠的李亮工、李元中为龙眠三李。
③岫:山洞。陶潜《归去来兮辞》:“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④逋仙:指宋朝林逋。逋字君复,浙江钱塘人,少孤,力学,恬淡好古,结庐西湖之孤山,二十年足不及市,自为墓于庐侧,年六十一卒。仁宗赐谥“和靖先生。”逋善行书,喜为诗,多奇句,终身不娶,所居植梅蓄鹤,人因称其谓“梅妻鹤子。”
[评析]
这是清末诗人对梅山的吟咏。眺望杳杳西南而指点梅峰,显然是从郑州登高望远而作。夕阳映照下黛色如烟,应该是树木葱茏庄稼茂盛所致。“可有寒香留鹤守”的设问,是对梅山得名由来的探讨,也可视为对梅山名实不符的轻松调侃。诗人未能亲览梅山景色,故只能通过想象和听闻描写,“直疑山色胜龙眠”用比拟和对比,推测梅山风光胜过龙眠名山。“云骄横抹晴岚底”写想象中的梅山之高,山腰涂抹着白云,而山巅却浮动着晴岚。“岫冷孤撑小雪天”写想象中的梅山因高生寒,山洞里尚是一派冬雪气象,“孤撑”一语显示了与洞外寒热的迥异。“何日吟肩驴背耸,谬从此际访逋仙”写欲往梅山一游的愿望:上句以幽默的语言想象自己游览梅山的情景,骑着毛驴,哼着短诗,在山路上一颠一颠的,这一形象确实令人捧腹。结句通过“谬”字已说明了“从此际访逋仙”的荒诞,但诗人宁肯将这荒诞当作真实,被人称为“梅妻鹤子”的林逋先生,难道不也会访问梅山吗?那么,“从此际访逋仙”的愿望也未必不能实现。通篇用想象、假设、比拟、夸张写梅山风光,构思颇奇。
登泰峰①吊黑王相公②
罗宪昂③
奠安华夏几何年,朝野伟望星日悬。
较射玉津④夺虏魄,遥峰泰峙却宾筵。
山荒雨蚀碑中字,地僻人侵墓上田。
自古乾坤留正气,英风疑在白云间。
[注释]
①泰峰:即泰山之峰。山在郑州西南四十里(今属新郑)。嘉靖《郑州志》作太山,曰“在州南四十里。”康熙《郑州志》云:“泰山在州南,去州四十里。”“与梅山东西斜对,卓然可爱。而泰山之巅,较梅山为尖秀,盖一郡之文峰也。旧亦名梅山,以其山能吐云,不亚岱宗之肤寸而合,故又名泰山。凡州南三十里外之岗,皆源于此。其山三面陡绝,不可攀跻,惟南隅叠石为阶,可以渐登。上有泰山庙,在山之背;三仙庙在山之巅。每当纵目远眺,见云树苍茫,诸村落皆历历可指,亦阖郡之奇观也。”今庙寺无存。
②黑王相公:即王德用:北宋著名将领。王德用(987—1065)字元辅,郑州管城人。以军功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祁国公,改冀国公、鲁国公,卒谥武恭。其墓在郑州南四十里泰山上。
③罗宪昂:清郑州人。康熙甲子科武举。
④较射玉津:在玉津园比赛射箭。玉津,园名,在开封南门外。后周显德中置,夹道为两园,为北宋群臣燕射之处。此处代指王德用练兵场所。
[评析]
王德用是北宋著名将领、大臣,官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职位相当于宰相,又先后爵封祁国公、冀国公、鲁国公,卒谥武恭公,是郑州历史名人之一。清康熙年间,郑州武举罗宪昂登泰山凭吊王德用墓地,对这位黑王相公的历史功绩给予了热烈颂扬,赞颂他是奠安华夏的人物,他的名望如同星日高悬,他的正气英风永驻天地之间。然而罗宪昂所看到的王德用墓地,“山荒雨蚀碑中字,地僻人侵墓上田”,当时就已受到严重破坏,诗人对此感伤不已。这首诗提醒人们,对于历史名人墓葬应该严格进行保护,历史文化是不应灭绝的。
古塔①晴云
张 钺
开元初地辟,云际涌浮图②。
独立遗千劫③,凌空占一隅。
絮黏连不断,肤合④有疑无。
背郭炊烟起,常将霁霭⑤俱。
[注释]
①古塔:即开元寺舍利塔。在今郑州东大街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院址。开元寺,建于唐开元年间,为郑州名刹。嘉靖《郑州志》:“开元寺,在州治之东。唐玄宗开元年创建。国朝永乐十八年,僧明福重建。”
抗日战争时期,该寺卧佛殿已倾圮不存,而五楹大雄宝殿保存完好,殿内正庭塑有三世佛、天将韦驮、韦力及十八罗汉。舍利塔共十三级,康熙《郑州志》云“高十余丈”,游人可登塔顶观览,为郑州八景之一。抗日战争初期,佛殿及塔被日本侵略军炮火轰毁,今除寺内所立“尊圣幢”现存郑州市博物馆外,余已无存。
②浮图:也作浮屠,指佛塔。
③千劫:劫,灾厄,佛经言天地之一成一败,谓之一劫。千劫,谓经历无数次劫难。
④肤合:云气由散而聚叫肤合。
⑤霁霭:霁,云雾散、雨雪止曰霁;霭,云盛的样子。霁霭,指天空中时断时续的云霞。
[评析]
开元寺是唐代所建郑州名刹,历代重修,清乾隆间“古塔晴云”为郑州八景之一。知州张钺此诗,前半首描写开元寺塔的雄伟壮丽,“开元初地辟”和“独立遗千劫”二句,介绍了开元寺塔的悠久历史;“云际涌浮图”和“凌空占一隅”二句,描写了开元寺塔的高耸挺拔。后半首描写登塔所见空中白云的飘渺景象,有时似断还连,有时若有若无,有时与城内炊烟交织,有时与空中水气融合,千变万化,姿态各异。
由郑北门至崇圣寺①
唐炳②
寻春岂必有前期,信步从容似野麋③。
一望柳阴接去路,半除④苔绣读残碑。
楼台偪仄⑤惊初到,贝梵⑥哗嚣忆旧时。
为祈山灵常呵护,再来定有补题诗。
[注释]
①崇圣寺:在郑州北门外。嘉靖《郑州志》:“崇圣寺,在州北拱辰门外东北。创建于宋熙宁间,元季毁于兵燹。国朝洪武十五年,僧正仁寿仍故址重建。”
康熙《郑州志》补曰:“景泰间重修。顺治九年僧福山重修。康熙二十九年僧慧珍重修。”乾隆《郑州志》:“在关帝庙后,乾隆七年知州张钺修建。”民国《郑县志》同乾隆志。
②唐炳:清初睢人,时寓郑。
③麋:鹿属野生动物。
④除:台阶。
⑤偪仄:偪,通逼;仄,通窄。偪仄,意为拥挤。
⑥贝梵:佛经,此处指僧人诵经之声。梵,指称佛教相关事物。贝,指佛经,因早期佛经书写在贝叶上,故称。
[评析]
崇圣寺创建于宋熙宁间,是郑州古代的一处重要建筑,明嘉靖、清康熙、清乾隆《郑州志》里,记载了郑州十六处寺院,崇圣寺位列第二,排于开元寺后。乾隆七年以后,郑州不再修志,崇圣寺的重修情况便不得而知了。过了一百七十余年,郑州已经改称郑县,民国五年所修《郑县志》照录乾隆《郑州志》,看来是该寺已经无存而且寺院资料亦阙。从清初诗人唐炳诗可以看出崇圣寺在僧慧珍重修前的状况:崇圣寺院内建筑密集精美令人叹为观止,可是经过明末战争之后佛事活动已经衰微,仅仅剩下对往昔的回忆了。崇圣寺周边环境颇为清幽整洁;苔莠满阶,碑碣已残,可知此时崇圣寺已经破败零落人迹罕至了。
海寺①晨钟
张 钺
古寺鲸音②动,熹微③晓色黎。
似催茅店客④,遥应汝南鸡⑤。
出谷兼虚籁⑥,因风度短溪。
纷纭群动扰,百八⑦欲醒迷。
[注释]
①海寺:海滩寺,乾隆《郑州志》:“在州西北六里屯。”民国《郑县志》同。六里屯,乾隆《郑州志》未载,民国《郑县志》载于长乐区第七段。寺今不存。
②鲸音:形容钟声宏大。鲸指鲸鱼,体型巨大。
③熹微:形容晓色微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范成大《晚田园杂兴》:“雨后山家起较迟,天窗晓色半熹微。”
④茅店客:旅客。唐温庭筠《商山早行》诗有“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句,后人多以茅店指客舍。
⑤汝南鸡:指善鸣的鸡。典出《汉旧仪》:汝南出长鸣鸡。《古鸡鸣歌》曰“东方欲明星烂漫,汝南晨鸡登坛唤。”此处泛指鸡鸣之声。
⑥籁:泛指声音。此句指钟声通过山谷时夹杂着自然界的各种声响。
⑦百八:指代钟声。俗说佛寺朝暮击钟一百零八下,称“朝幕百八钟,醒百八烦恼。”
[评析]
郑州旧有寺十余处,开元寺、曹固寺、德圣寺、法云寺、洪福寺、延洪寺、宝相寺、白佛寺、祥云寺、兴国寺、显圣寺、崇宝寺、清林寺、海滩寺、石佛寺等,香烟缭绕,钟磬常鸣,实为老郑州一大特色。海滩寺,在郑州西北六里屯,始建未详。以寺内钟声洪亮,故“海寺晨钟”曾被列入郑州八景。知州张钺此诗大意说:海滩寺洪亮的钟声敲响了,这时晓色微茫天已黎明;那钟声是在催促旅店游子起床赶路,还是为了应接村村寨寨的鸡鸣?它夹杂着自然界的各种声响从山谷传出,随风越过小河又传入郑州城中。这时人们便纷纷出动开始新一天的劳作,一百零八声钟响把人们从迷幻中唤醒。全诗未对寺内风光进行描写,通篇紧紧围绕“晨钟”二字敷演,对仗工严,用典精切,“醒迷”二字用佛家语,别有深意。
吕阁①晨钟
司星聚
吕阁巍巍半插天,尘寰远隔锁云烟。
撞来钟响催将曙,冲破晨光荡欲圆。
缭绕清音惊客梦,依稀寒夜到渔船。
黄粱未熟人俱醒,回想荣华四十年。
[注释]
①吕阁:即吕祖阁,一称吕祖轩。乾隆《郑州志》:“在州西门外,康熙十八年知州赵鼎臣同郡人创建,大门外有‘蓬莱仙境’四大字石刻,系仙笔。乾隆十三年署知州何源洙率绅士重修,大门三楹,书印月轩额。”民国《郑县志》同。吕祖即吕洞宾,名岩,唐京兆人,咸通中及第,两调县令,后修道于终南山,为道家正阳派鼻祖,号为纯阳祖师,俗称吕祖。元、明以来被称为八仙之一。
②黄粱:即黄粱梦。典出唐沈既济传奇《枕中记》:卢生于邯郸客店中遇道者吕翁,生自叹穷困。翁乃授之枕,使入梦。生梦中举进士,累官至节度使,为相十年,子五人皆仕宦,孙十余人皆姻媾天下望族,历尽富贵荣华,及醒,主人蒸黄粱尚未熟。后人以黄粱梦(亦称邯郸梦)故事,喻富贵终归虚幻。
[评析]
司星聚《吕阁晨钟》诗与张钺《海寺晨钟》诗有异曲同工之妙。这首诗大意说:吕祖阁巍峨挺拔高插云天,香烟缭绕云雾蒸腾隔绝了仙宫人寰。撞击发出的鸣响催生了黎明曙光,也冲破了世俗虚幻,演绎着圆觉圆融圆通圆满。那缭绕的清音惊醒了游子的美梦,仿佛回旋飘荡散入了渔人的小船。这时人们都从黄粱梦中醒来,回想四十年的荣华却只是一场空幻。通篇紧紧围绕“晨钟”二字下笔,并刻意使用了一些佛学语言,艺术上很有特色,但结尾一联却传达了虚无主义理念,否定人世生活,不足为训。应该说,迷恋于黄粱梦境者大有人在,但不是所有人都如此。
鄂王庙①前五铁人
王莲塘
余臭居然万古遗,贼心锻炼②有炉锤。
生前暗与金人契③,死后难将铁案移。
大宋奸臣仍聚首,老秦夫妇尚齐眉④。
鄂王应向诸囚⑤笑,不朽身名并我垂。
[注释]
①鄂王庙:岳飞庙。岳飞,南宋抗金将领,绍兴十一年(1141)被秦檜诬杀,孝宗时追谥武穆,宁宗时追封鄂王。民国《郑县志·艺文》载赵兴周《移建岳鄂王祠记》:岳鄂王祠在郑州城隍庙之东居中曰显报司,奉岳鄂王像于司之左。道光二十一年(1841)重修城隍庙,邑人赵兴周、岳辑五等督理其事,遂于城隍庙东廊之东建岳鄂王祠,殿三楹,门南向,设岳飞像居中,岳云、张宪、牛皋、王贵左右侍,阶下铸秦檜、王氏、万俟卨、张俊、王俊缚跪像。
②锻炼:本意为冶炼。引申为酷吏随意罗织罪名。
③契:约定,指秦檜里通金国。秦檜随宋徽宗到金国后,成为金国奸细,金纵其回宋担任丞相之职,力主和议。高宗绍兴十一年(1141)金兀术拥军南下,前峰直逼长江北岸,金兀术利用南宋统治集团急于求和的心理,暗中指示秦檜:“汝朝夕以和请,而岳飞防为河北图,只有杀飞始可议和。”于是秦檜加紧了谋杀岳飞的阴谋活动。
④齐眉:举案齐眉的缩略语。典出《汉书·梁鸿传》:“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后用以形容夫妻相敬如宾。此处是对秦檜、王氏夫妇狼狈为奸的嘲讽。
⑤诸囚:指秦檜夫妇等谋害岳飞的人。
[评析]
郑州旧有庙约三十处,粗略统计有文庙、城隍灵佑侯庙、金龙四大王庙、关圣帝君庙、三皇圣祖庙、郊禖圣母庙、火帝真君庙、真武庙、三官庙、裴昌公庙、樊将军庙、李卫公庙、五虎庙、济渎庙、三结义庙、卢医庙、眼光庙、张仙庙、龙王庙、五道庙、五龙庙、太山庙、栾公庙、东岳天齐庙、二郎庙、马神庙、天仙庙、玉皇庙、白龙王庙等。郑州原无岳飞庙,在郑州城隍庙显报司内奉有岳飞像,道光二十一年将岳飞像从显报司移出单列,于城隍庙东兴建了岳鄂王祠。同治、光绪年间三任郑州知州的王莲塘,曾写有《岳武穆》诗三首及《鄂王庙前五铁人》诗一首。此诗用戏谑的语言对五人嘻笑怒骂,嘲讽说这些制造冤狱的家伙居然真的遗臭万年,至今仍然在这里“聚首”、“齐眉”,表达了对他们刻骨铭心的痛恨。“生前暗与金人契,死后难将铁案移”以议论入诗,指出里通敌人、残害忠良的佞臣虽然得逞于一时,但却难逃历史的惩罚,他们将千秋万代受人唾骂被人声讨。“鄂王应向诸囚笑,不朽身名并我垂”一联,是对正义的声援,是对忠魂的告慰。全诗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反映出了诗人疾恶如仇的内心世界。
龙岗雪霁①
张 钺
直入清虚境,潜虬②玉蜿蜒 。
遥林明积素③,初旭④澹微烟。
缥缈蓬瀛⑤近,高空尘鞅捐⑥。
何须灞桥⑦去,披氅⑧最翩然。
[注释]
①龙岗:在郑州城北,沙岗起伏,宛如长龙,故称龙岗。霁,雨雪停止。
②潜虬:潜龙,指被白雪覆盖的蜿蜒山峰。虬,古代传说中的一种龙,有角。
③积素:积雪。素,白色,因雪色白,故称素。
④初旭:初升的太阳。
⑤蓬瀛:蓬莱和瀛洲,皆山名,相传为仙人所居。
⑥尘鞅捐:世俗事务对人的束缚都被消除。鞅,套在马脖子上的皮套子。捐,除去。
⑦灞桥:桥名,在今陕西西安市东:唐宰相郑綮有“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上”语,故历代诗人多有咏灞桥赏雪佳句。
⑨氅:本指用鸟羽制成的外衣,后泛称一般外套。此处指披氅赏雪轻快惬意。
[评析]
所谓龙岗,蜿蜒沙丘而已,古人却能赋予嘉名,辟为游览胜地,清代以“龙岗雪霁”作为郑州八景之一,曾经广受青睐为人赞美。乾隆知州张钺这首诗首联正面入题,“直入”二字生动再现了诗人登岗时心情的欢快和急切,“清虚境”三字活脱脱画出雪中龙岗的净谧和空灵,“蜿蜒”一词又勾勒出这条如玉般“潜虬”的多姿多采。次联写登高望远所见,俯瞰“遥林”,积雪闪亮,仰瞻长空,旭日含烟,二句将“雪霁”景色描摹得传神入微。第三联写登高望远所感,身处雪后初晴的清虚胜境,恍疑走入蓬瀛仙山,顿生超尘脱俗之感。末联反用唐人郑綮“诗思在灞桥风雪中”语,将这一僻典轻松激活,表明毋需前往灞桥赏雪,龙岗雪霁照样使人诗思翩然,显现出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旷达情怀。
北冈①林雪
司星聚
六出②纷飞雪影横,冈头林际总铺平。
银花冰结春无力,玉叶③风摇树有声。
日落柴门闻犬吠,香寻梅蕊看人行。
北楼凭眺知何似,一白寒光逼管城。
[注释]
①北冈:指郑州城北之紫荆山。明嘉靖《郑州志》:“紫荆山,在州北一里。”
康熙《郑州志》曰:“紫荆山乃北门外崇圣寺后旧城址,日久积沙而渐厚者也。”可见崇圣寺在今紫荆山北金水路侧。
②六出:指雪花。雪的结晶体成六角形,故称雪为六出。
③玉叶:因树叶积雪如玉,故称。
[评析]
所谓北冈,即今之紫荆山,以山头林木繁茂,经雪后素裹银装,故“北冈林雪”曾被列入郑州八景。从“北楼凭眺”四字可知,司星聚是在郑州“拱辰门”城楼上眺望紫荆山后写下了此诗的。积雪成冰的树稍因负重而低垂的景象,如同身着婚纱的新娘娇羞无力;风吹树摇冰花撞击的声响,如同新娘身上佩玉的叮当齐鸣。“日落柴门闻犬吠”写出了当时自然经济状态下郑州的古朴和恬静,“香寻梅蕊看人行”描写了行人踏雪寻春的悠闲情致和对新生活的企盼。
龙岗雪霁
朱炎昭
大野茫茫雪色浓,朝来霁日又高舂①。
几疑松顶迷还鹤,不见岗头起卧龙。
此地眠云成玉垒②,何人献曝③过瑶峰④。
我来为觅寒梅树,袄负黄绵⑤倚瘦筇⑥。
[注释]
①高舂:原指傍晚申时,此处指太阳高升。
②玉垒:此处喻指雪中龙岗。
③献曝:赤膊晒太阳。典出《列子》:宋国有田夫,自曝于日,顾谓其妻曰:“负日之暄,人莫知者,以献吾君,将有重赏。”
④瑶峰:白玉般的山峰。瑶,美玉,以之喻光明洁白。
⑤袄负黄绵:指冬日。典出黄大经《鹤林玉露》:“雨雪连旬,忽而开霁。闾里翁媪相呼贺曰:‘黄绵袄子出矣。’”
⑥瘦筇:指竹手杖。筇,竹名,可为杖,故杖亦称为筇。
[评析]
这是清末诗人朱炎昭在龙岗的吟咏。首联破题,点出“雪霁”景色:“大野茫茫雪色浓”句平淡无奇,只是将日常口语信手拈来写入诗篇,却能字字合律且出神入化,实为老辣功夫。“朝来霁日又高舂”句则由俗入雅,为了押韵的需要,化用《淮南子》中“高舂”的成语,以表现红日东升、雪霁初晴景象,非博学多识者不能为。次联写龙岗银装素裹景象:“几疑松顶迷还鹤”将松树枝头积雪喻为鹤群归宿,比喻生动;“不见岗头起卧龙”以皑皑白雪覆盖视为龙卧不起,想象奇特。第三联出句承接上联,写龙岗雪色如白云平铺似白玉堆积;对句别开生面写岗上行人边走边赤膊晒太阳,情趣横生。尾联补写游龙岗的目的和开朗心情:“我来为觅寒梅树”是在雪里呼唤寻觅早春,“袄负黄绵倚瘦筇”化用典故表达雨雪霏霏忽而开霁时的愉悦。此诗使用了“高舂”、“献曝”、“黄绵”等僻典,以之状难言之状,但却增加了读者欣赏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