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清风出陇西
清风出陇西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088
  • 关注人气:63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郑州老诗篇郑州杂咏

(2007-05-06 06:56:20)
标签:

圃田

京水

夕阳楼

黄河鲤

曹琏

沈荃

李刚太

分类: 惠风斋评论
 

郑州老诗篇郑州杂咏

夕次圃田①店

 祖咏

前路入郑郊,尚经百余里。

马烦时欲歇,客归程未已。

  落日桑柘②阴,遥村烟火起。

  西还不遑宿,中夜渡京水③。

 

[注释]

    ①圃田,地名,今郑州市管城区有圃田乡。隋开皇十八年(598)改内牟县置圃田县,属郑州。此诗为祖咏途经郑州圃田之作。次,出外远行停留的处所,此处指经过。

    ②桑柘:桑树和柘树。柘,落叶灌木或乔木,本质坚硬,叶可养蚕。

    ③京水:在荥阳市,为贾鲁河上源支流,习惯以郑州北京水镇以上称京水。嘉靖《荥阳县志》:“在县东五十里,源出嵩渚山,东北入郑水。”郑州北三十里有京水镇,古称京襄城,京水西来至此汇入郑水(又称贾鲁河)。《全唐诗》“京水”作“泾水”,误,据《郑州志》改。

[评析]

    祖咏仕途不得志,其诗多表现田园生活的恬静闲适。《夕次圃田店》这首五言古诗为其途经郑州圃田所作,作品全用白描手法,描写了旅程苦况。时间已是傍晚,马烦欲歇而客程未已,表现了旅程的艰辛;不遑投宿并打算夜渡京水,则表现了“西还”的遑急。正由于此,诗人对郑郊景物的感受则是粗略朦胧的,只用“落日桑柘阴,遥村烟火起”二句予以概括,宛如泼墨写意。而仅此二句却可窥见郑州盛唐田园风光之祥和美丽,引发读者的无限遐想。

 

 

夕阳楼①

李商隐②

  花明柳暗绕天愁③,上尽重城更上楼。

  欲问孤鸿④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

 

[注释]

  ①夕阳楼:在郑州市内老城西,唐郑州刺史肖瀚知郑州时(大和七年三月至八年底)所建。明嘉靖《郑州志》载:“在州治西,今废。有唐李商隐诗,尚存石刻。”民国五年《郑县志》载:“在州治城上西南隅,有唐李商隐刻石,今废。”1983年文物普查时,在其遗址发现有残断“夕阳楼”碑碣一通。《夕阳楼》诗作于大和九年秋天,诗人题下自注说:“在荥阳,是所知今遂宁萧侍郎牧荥阳日作者。”

    ②李商隐(约813—约858):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博爱),祖父时迁居郑州荥阳,商隐可能出生于荥阳或河南获嘉。长庆元年父李嗣卒,商隐奉丧侍母归荥阳。大和七年(833)萧瀚为郑州刺史,次年辟商隐为僚属。开成二年(837)商隐登进士第,曾任县尉、秘书郎、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仕途坷坎。大中十二年商隐罢盐铁推官,闲居郑州,不久病卒。诗作擅长律、绝,富于文采,多寄寓对当时社会政治的批判讽喻。有《李义山诗集》、《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卒葬荥阳,墓在二十里铺乡苜蓿洼村东南。

    ③绕天愁:明嘉靖《郑州志》作“益新秋”,民国《郑县志》作“正新秋”。

    ④孤鸿:诗人自况,也指当时由刑部侍郎远谪遂州司马的萧瀚。

[评析]

    李商隐的才能,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应该说是无人可以与之争锋的。惜其生不逢时,牛李党争阴影笼罩的政坛造成年轻人的无所适从,他一次站错了队就导致了终身仕途坎坷的厄运。商隐从小随父飘泊异乡,九岁丧父,大和六年及八年两次应试不第。他曾受知于华州刺史崔戎、郑州刺史萧澣,而崔戎于大和八年溘然长逝,萧澣于大和九年(即写此诗当年)被谪贬偏远州郡。此时作者二十三岁,境况艰难,心境凄凉。他重登夕阳楼,睹物思人,触景伤情,兴建此楼的“所知”已被贬逐远方,作者孤苦无依、身单影只,他写诗说:“百花明媚杨柳深绿,勾起了我无限忧愁。踏着阶梯绕过迥廊,登上这夕阳楼的顶楼。如果有人问我:孤雁呀,你要飞向哪里?我不知道路在何方,只好随波逐流!”这满目花柳只供牵愁惹恨,一雁飞过便能勾起身世之悲,全诗凄婉入神,催人泪下。后来,他虽然中了进士,却因牛李党争的影响一直沉沦下僚,四十多岁时抑郁而死,深为可惜。

    作者本人在题下自注说:夕阳楼“在荥阳”,今荥阳有人据此认为夕阳楼在今荥阳,这大概是一种误解。其一,历史上建置多变,秦汉荥阳县治在古荥,今属郑州市区;北魏太和年间荥阳县治迁至大索(今荥阳),但唐代曾改郑州为荥阳郡,治所在管城,下辖荥阳县,故时人往往沿袭郡名称郑州为荥阳,白居易《宿荥阳》实指宿新郑(新郑县时为郑州领属),李商隐所说“在荥阳”也实指在郑州。其二,郑州旧志对夕阳楼有记载并确指其“在州治城上西南隅”,也多有郑州官吏士子登夕阳楼赋诗的记载,可证夕阳楼在今郑州市区。其三,1983年文物普查时,在郑州夕阳楼遗址发现有残断“夕阳楼”碑碣一通,更是确证。

 

 

夕阳楼

冯振

  下舂①林杪拂红绡,嵩华西看半寂寥。

十二阑干吟独倚,三千风月坐相邀。

长天秋水悠悠静,孤鹜残霞缕缕飘。

古往今来多送别,不堪烟景晚萧条。

 

[注释]

    ① 下舂:指日落时。《淮南子·天文训》:“至于渊虞,是谓高舂,至于连石,是谓下舂。”注:“连石,西北山。言将欲冥,下象息舂,故曰下舂。”

    ②三千风月:千变万化的景色。

[评析]

    这首诗为明永乐郑州举人冯振在夕阳楼所写,保存在明代郑州旧志上。从“十二阑干吟独倚,三千风月坐相邀”的诗句看,诗人在楼上独个儿待了很久。诗人写道:“好似轻盈的红纱,晚霞在树梢上轻抹;西望嵩岳山色,半是明朗半是隐约。斜倚着画栋雕栏,我独自吟诗咏歌,俯瞰着四面烟景,邀来了三千风月。长天共秋水一色,蕴蓄着悠悠静气,孤鹜与落霞齐飞,飘洒着缕缕寂寞。古往今来,多少离人从这里挥手送别,夕阳楼下,最难舍烟花迷离残阳萧瑟。”明嘉靖《郑州志》称夕阳楼“今废”,此时离冯振写此诗大约百年,从中可以界定出所谓“今废”的大概时间。

 

 

夕阳楼久废次玉谿生①原韵二绝

张 钺

咏诗人去几经秋,云影山光何处楼。

徒倚危阑增晚思,闲情无那笛声悠。

 

  无情花柳自春秋,四句诗同八咏楼②。

剩有残碑卧苍藓,斜阳去水总悠悠。

 

[注释]

    ①玉谿生:即李商隐。诗中所说“咏诗人去”即指李商隐。

    ②八咏楼:在浙江金华县城南,南齐太守沈约建,原称元畅楼。因沈约有八咏诗,故宋人改称此楼为八咏楼。宋人李清照有《题八咏楼》:“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评析]

    张钺任郑州知州时,夕阳楼已经“久废”了,从“剩有残碑卧苍藓”的诗句来看,残碑尚在,只是未能受到很好的保护。此诗是次玉谿生原韵而作,遵照诗词格律不仅要押平水韵的下平声十一尤部韵,而且韵脚必须与原诗相同,张钺看到的李商隐《夕阳楼》诗首句为“花明柳暗益新秋”,所以他依次使用了“秋”、“楼”、“悠”字入韵。张钺认为,李商隐的绝句《夕阳楼》与李清照的绝句《题八咏楼》是相通的,不仅格律上也是押十一尤韵,而且内容上也是接近的。此诗描绘了夕阳楼外“悠悠笛声”的美妙和“斜阳去水”“云影山光”的迷人,表达了对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怀念和同情,抒发了对时光易逝和残碑仆卧的感慨。

 

 

九日登城上偶书四十字呈通判殿丞签判水部

祖无择

  何处称登临,高城接远岑①。

酒杯深映玉,菊叶细浮金。

美景年年定,衰容日日侵。

  感时无限思,偏动洛生吟②。

 

[注释]

    ①远岑:远山。岑,小而高的山。

    ②洛生吟:又称洛生咏,古时一种吟诗方法,以带鼻浊音哼出诗词。典出《世说新语注》:“安能为洛下书生咏。”

[评析]

    此诗作于治平二年(1065)重阳节。祖无择时任郑州知州,应邀赴宴者有乔孝本、杨公衮、李评、任迥、崔彦升等,均为史志有载的京都官员或郑州僚佐。祖无择赋“九日登城上偶书四十字呈通判殿丞签判水部”,他人各有和韵。从杨公衮和诗“皓齿歌频啭”、“朱颜酒易侵”和李评和诗“妓放歌争丽,宾欢谑互侵”看,宴会伴有伶人歌舞,相当热闹隆重,也算是郑州古代一件盛事。至于诸人唱和的诗篇,均为平庸之作,思想性和艺术性多无可取,这里仅介绍祖无择的一首,可以窥见古士大夫附庸风雅之一斑矣!

 

 

过郑州

王士祯①

野塘菡萏正新秋,红藕香中过郑州。

仆射陂头疏雨歇,夕阳山映夕阳楼。

 

[注释]

  ①王士祯(1534—1711):清著名诗人。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今桓台)人。顺治进士,官至刑部尚书,谥文简。原名士禛,避雍正胤禛讳,乾隆诏命改为士祯。论诗创神韵说。诗作负有盛名。亦能词。有《带经堂集》和自选诗集《渔洋山人精华录》、《居易录》、《池北偶谈》等。

[评析]

    正是红莲飘香的季节,更兼疏雨初歇夕阳含山,清初诗人人王士祯路经郑州,抑制不住对古老郑州的一往深情和对郑州景色的由衷喜悦,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诗歌说:“东郊荷塘荷花盛开,正是初秋时候;在一片红莲香中,我路过古城郑州。仆射陂边,刚刚落过一场疏雨;夕阳在山,映衬出郑州的城楼。”从“仆射陂头疏雨歇”看,荷香十里的仆射陂,至清代仍是郑州最具典型特色的名胜。

    需要注意的是,王士祯生活于顺治、康熙时代,按明嘉靖《郑州志》的记述,夕阳楼已经废弃一百余年了,此后史志中又未见有重修夕阳楼的记载,假如王士祯生前所处的时代重修过夕阳楼并且他亲眼见过,仅比王士祯晚出生几十年的张钺就不可能写诗说夕阳楼久废,所以王士祯“夕阳山映夕阳楼”句中的“夕阳楼”,只不过是泛指夕阳映照中的楼宇而已,并非实指作为专名的郑州夕阳楼。至于比王士祯更晚的近代诗人司星聚写诗说“偶向夕阳楼上坐”,恐怕也是如此。

 

 

西城烟树

司星聚

烟光绕树树连城,郁郁葱葱一带横。

暗杂晨炊飘断续,浓遮午日失阴晴。

  林端隐堞高笼雉①,叶底如簧细啭莺。

偶向夕阳楼上坐,喜看画图听人声。

 

[注释]

    ①堞、雉:指城上女墙。古以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

[评析]

    司星聚是晚清郑州籍诗人,该诗颇有神韵情致,反映了郑州绿城的根底与传统,描画了当时郑州自然生态状况的美好。此诗题为“西城烟树”,诗人便紧紧围绕“烟树”二字作文章。“烟光绕树树连城”总领全诗,一绕一连,便将“烟”“树”“城”融为一体,只有寥寥七字,便勾勒出一幅树木繁茂、烟雾缭绕、古城崔巍的美妙画图的基本轮廓。以下五句,是对整体画面的补充完善,“暗杂晨炊飘断续”是对“烟光绕树”之飞白的加工渲染,“郁郁葱葱一带横”、“浓遮午日失阴晴”是对葱茏林木线条勾勒的点垛皴擦,“林端隐堞高笼雉”是对“树连城”的细描,“叶底如簧细啭莺”是对“树连城”的点睛。最后一联与前三联相比稍嫌乏力,但“喜听人声”一语却又顿觉生动,未见人而闻其声,与古人“深山藏古寺”、“云外一声鸡”的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荥泽蔡梦塘明府署食黄河鲤①甚美,梦塘云以鳞尾皆赤为验

何绍基②

河流终古浊,鱼味足脂膏③ 。

 柳贯④ 烦贤宰,盘空愧老饕⑤ 。

 雪腴⑥ 虽可贵,赧⑦ 尾实因劳。

感念无端发,狂风又晚涛。

 

[注释]

    ①黄河鲤:产于黄河郑州地段。该河段地势平坦,河槽宽阔,流速趋缓,沉积物质丰富,适宜鲤鱼生长。尤以五○○克左右的鲤鱼最佳,金鳞赤鳍,被视为“吉祥有余”的象征。其肉质细腻鲜嫩,风味独特,无腥味,富含蛋白质、脂肪及多种氨基酸,出肉率70%。

    ②何绍基(1799—1873):清诗人、书法家。字子贞,号东州,清湖南道州(今湖南道县)人。道光十六年(1836)进士,授编修,历任国史馆、武英殿协修、纂修、总纂、四川学政等。通经史、小学,曾主讲山东、湖南等地书院。论诗推重苏轼、黄庭坚,为晚清宋诗派作家。有《东洲草堂诗钞》、《东洲草堂文钞》等。

  ③足脂膏:油香很浓。脂膏,本义指油脂,《礼·内则》疏:“凝者为脂,释者为膏,以膏活之,使之香美。”

  ④柳贯:捕鱼人用柳条将鱼鳃穿起来。这里代指捕鱼。

  ⑤老饕:贪吃的人,这里谦指自己。饕,音掏。

  ⑥雪腴:雪白肥美。

  ⑦赧:红色。

[评析]

    这是一则较早用诗歌形式介绍黄河鲤鱼的文学作品,何绍基是清代著名诗人和书法家,这首诗无疑是为郑州黄河鲤鱼做了一则广告。诗歌说:虽然黄河水是浑浊的,可是黄河鲤鱼却肥美异常,味道极佳,这鱼儿肉质白嫩尾巴红亮,尝了它,我不禁变成了贪嘴的人。诗歌同时表达了对宴请他的荥泽蔡知县和荥泽渔民的感谢。

 

 

郑州怀古

林厚①

乾坤此日正清宁,吊古无劳感客情。

  秦汉权舆②开县治,隋唐沿革立州名。

    荒城曾说监殷士③,隧④道无由见寤生。

  隐隐梅山遥接密,滔滔汴水远连京⑤。

  南陵松柏圜周寝⑥,东郭桑麻接祭城。

    泮水丰碑⑦犹峙立,禅林僧塔⑧半欹倾。

昔闻晋楚争要领,今喜华夷乐太平。

几度观风巡境内,棠阴处处颂歌声。

 

[注释]

    ①林厚:广东潮郡海阳人。宣德二年(1427)进士,任郑州知州,后历任刑部郎中、山西左参政等职。

    ②权舆:起始。

    ③监殷士:指叔鲜监管殷商的遗民。《史记》载:管叔“相纣子武庚禄父治殷遗民。”

    ④ 隧;原志作遂,误。

    ⑤ 京:地名,亦称京襄,位于今荥阳市东南10公里的豫龙镇京襄城村。周襄王十六年(前636),襄王庶弟叔带与襄王妃叔隗关系暧昧,引起宫廷之乱。襄王奔郑,求救于诸侯,郑文公迎往京城暂住。此后,京城亦称襄城或京襄城。春秋时,郑庄公封其弟叔段于此。由于叔段受母姜氏宠爱、支持,擅自扩大地盘,出现“京不度”之现象,威胁庄公,甚至与其母姜氏暗中勾结,谋袭郑国,以夺庄公之位。庄公遂于郑庄公二十二年(前722)伐京,京人叛叔段。叔段于五月辛丑日逃出京邑,奔共国(今辉县)而去。《左传·隐公元年》:“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即指此地。

    ⑥ 周寝:后周皇陵。嘉靖《郑州志》:“周世宗陵,在州南五十里。”

    ⑦泮水丰碑:指宋真宗驻跸郑州诗碑,立于郑州庙学泮池边。

    ⑧禅林僧塔:指开元寺塔。

[评析]

    宣德郑州知州林厚此诗艺术性不高而且层次混乱,但可以从中看出明代人对郑州历史的理解及对郑州名胜的礼赞情况。诗歌大概是说,郑州历史悠久,早在秦汉时这里就已经设为县治,隋唐时代这里就正式设为郑州。再往前追溯,早在西周时这里曾封管叔监管殷人,春秋时期郑庄公曾在这里开凿隧道会见生母,战国时期晋国和楚国也曾在这里争夺天下。郑州名胜众多,梅山与密县接壤,汴水与京襄相邻。后周皇陵在州之南,祭城古邑在州之东。宋真宗驻跸诗碑至今仍在学宫峙立,开元寺塔已经倾斜则更显其古老。以上说法大多可信,但“隧道见寤生”的事件并不发生在郑州。至于开头和结尾只是一些套话,这里就不再赘述。

 

 

总咏郑州怀古

曹琏①

管城一望思依依,周帝荒陵接古陂。

  断石久埋丞相冢,井庐②犹建大夫祠。

  夕阳楼废阳回早,候月台③空月上迟。

  欲步浮波追祭伯,细将列子论希夷④。

 

[注释]

    ①曹琏:字廷器,明永兴(今属湖南)人。宣德四年(1429)举人,曾任河南提学佥事。

    ②井庐:同庐井。古代井田制,八家共一井,故称八家的庐舍为庐井。后引申为乡里、人口聚居地。

    ③ 候月台:嘉靖《郑州志》:“候月台,在州治后,今废。有巍石刻候月台三字。”康熙《郑州志》及民国《郑县志》记载略同。明永乐二十一年郑州举人冯振有《候月台》诗曰:“经秋城郭散凉飙,台上无云月可邀。把酒高歌来此夕,刻珉闲玩想前朝。影移桂魄姮娥下,轮隐山河境界遥。坐对清光重回首,中原氛祲光全消。”诗中提及把玩“刻珉”却未及候月台全貌,与曹琏“候月台空”的诗句可以互参,证明早在明永乐、宣德间,候月台即已无存,仅留三字石刻而已。

    ④希夷:无声曰希,无色曰夷。形容虚寂微妙。《老子》:“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

[评析]

    林厚任郑州知州时,曹琏还是个廪生,但他这首七律却写得极好。八句诗如数家珍,歌咏了除管叔城外的郑州八处历史名胜,它们分别是:周帝陵、仆射陂、裴度墓、子产祠、夕阳楼、候月台、祭伯城、列子观,但八句诗不是简单罗列,而是灵活多变各有千秋。首句开门见山点出歌咏的对象“管城”,使用“望”“思”二字照应了“怀古”的主题,总领了以下七句“怀古”的对象。第二句因受章法限制未作渲染,但仅用一“接”字,便恰到好处地勾勒出了巍峨皇陵与广袤陂水相映生辉的生动景象。以下六句各咏一事,便显得从容不迫,承转自如,第三句用一“久”字表现了裴度的英灵长存,第四句用一“犹”字表现了子产的音容宛在,夕阳楼、候月台久已无存怎么表现呢?诗人自有生华妙笔,在第五第六两句中加入联想,以“阳回”、“月上”的景象表现了这里的人杰地灵、风光未减,七、八两句既要介绍祭伯城和列子观,又要为全诗作结,便改上述四句的并列句式为承接句式,第七句用“欲步” 起首,第八句用“细将”相承,使全诗章法严谨,首尾呼应,以“追”和“论”结束全篇,升华了作品的思想性。

 

 

过郑有感

沈荃

  共道征输急,谁言民力苏① 。

  兵来苦骚驿② ,吏至更追呼。

废垒花空发,新畦草未枯。

  流亡伤满野,庚癸③ 载征途。

 

[注释]

    ①“征输急”一联:征输,指国家征敛赋税。清初,因经离乱,田地荒芜,农业萧条。清政府为了增加田赋,下旨丈量土地,号召垦荒并自首隐瞒土地,有些地方官吏为取上宠,虚报地亩数字,如“顺治十六年,奉旨丈地,知州刘永清,因荒多熟少,改中下地为中上地,共报开垦折上熟地二千九百五顷八十六亩一分七厘五毫”(康熙《郑州志》)。浮夸的结果,使清政府认为“民力已苏”,加重赋役,人民不堪其苦。此二句以反诘句式批驳了这种关于“民力已苏”的谬论。

  ②骚驿:骚扰驿站。驿,驿站,古代投递公文、转运官物及供来往官员休息的机构,自隋至清隶属兵部。明清,郑州有管城驿。

    ③庚癸:一指粗粮,一指向人告贷,此处代指贫民。《左传》载,吴大夫申叔仪向鲁大夫公孙有山氏乞粮,答曰:“粱则无矣,粗则有之,若登首山以呼曰‘庚癸乎?’,则诺。”庚癸在天干中排位在后,故用它暗指末等的粗粮。后世又俗称告贷为“呼庚呼癸。”“庚癸载征途”句,康熙三十二年《郑州志》卷十二作“郑绘那堪图。”

[评析]

    清初,统治者横征暴敛,竭泽而渔,地方官虚报“开垦地亩”和“招徕流亡”数字,加重赋役,这首诗以在郑州的亲见亲闻反映了人民的疾苦。诗歌说:“农民都说无力负担征赋,却有谁说‘民力已经恢复’!大兵们把人民骚扰得真苦,官吏又追着百姓派粮派夫。花儿开了,村落里却无人居住,春天到了,田地里却一片荒芜。遍地流民让人伤心惨目,乞讨者塞满道路哀哀啼哭。”首联高屋建瓴,直书人民呼声,以反诘句式批驳统治层中“民力已苏”的谬论。次联以典型画面,揭露官兵和吏役对人民的骚扰和逼迫。后半首以村落荒废、田园荒芜和人民流亡载道的事实,与前半首形成鲜明的对照,进一步肯定了“民力已苏”论的虚伪。诗人以巡道大员的身份,敢讲真话,为民请命,反对浮夸虚报,主张减轻农民负担,这些都是极为难能可贵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