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老诗篇商都往事
桑林祷辞①
商 汤②
政不节欤?使民疾欤?何以不雨,至斯极也?
宫室荣欤?妇谒盛欤?何以不雨,至斯极也?
苞苴行欤?谗夫兴欤?何以不雨,至斯极也?
—《荀子·大略》
[注释]
①桑林祷辞:见于《荀子·大略》篇:“汤旱而祷曰,政不节欤?使民疾欤?何以不雨至斯极也?宫室荣欤?妇谒盛欤?何以不雨至斯极也?苞苴行欤?谗夫兴欤?何以不雨至斯极也?”《淮南子·主术训》曰:“汤之时,七年旱,以身祷于桑林之际。”《独异志》引《说苑》与此稍异:“汤时大旱七年,煎沙烂石。于是使人以三足鼎祝山川,教之祝曰:政不节耶?使民疾耶?苞苴行耶?谗夫昌耶?宫室崇耶?女谒盛耶?何不雨以极也?”乾隆《巩县志·艺文》在《桑林祷辞》下注曰:“汤之时,大旱七年,剪发断爪,以身为牺牲,祷于桑林之野,以六事自责曰:‘何不雨至斯极也?’言未已,大雨。”桑林:地名,在今荥阳市区西北16公里汜水镇东汤王庙沟一带(一说在巩义,一说在偃师)。
②商汤:公元前17世纪人,商朝的建立者。立国于亳(今郑州市),又称武汤、武王、天乙、成汤或成唐。
③苞苴:本指裹鱼肉的苇或茅,引申为贿赂。
④谗夫:谗佞之臣。谗,本指说别人的坏话,引申为害人的人。《荀子·修身》:“伤良曰谗,害良曰贼。”
[评析]
这是商汤在亳都郊外桑林进行祈雨的祷词,是我国早期诗歌的雏形。祈祷神灵庇佑赐福,是一种迷信行为,但在人类社会生产力低下、科学技术极不发达的时期,人们无法科学解释自然界的一些神秘现象,便只好期望以祈祝方式来驱除灾害获取福祉,至于“大旱七年,祷于桑林之野,以六事自责曰,何不雨至斯极也?言未已,大雨。”祈祷未完就降了大雨,这不只是一种巧合。但是,商汤为了解除国内七年大旱,“剪发断爪,以身为牺牲”,为民请命,以政不节、使民疾、宫室崇、妇谒盛、苞苴行、谗夫兴六事自责,把天灾和人祸看作是可以相互作用的对立统一体,又把人祸视为最高统治者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一鞭辟入里的见解具有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祷词说:“是因为我政事过于繁苛太无节度了吗?是因为我役使人民过于急迫了吗?是因为我的王宫兴建得过于高大了吗?是因为我的后宫宫女太多了吗?是因为国内的贿赂之风过于盛行了吗?是因为朝堂里的谗佞之臣太多了吗?为什么天不下雨,旱到这样的程度呢?”这种自责精神体现了其光辉的民本思想,对后世具有永久的镜鉴作用。
管叔城①
冯 振②
此地曾封管叔来,败垣残垒古城隈。
荆榛芜秽樵人取,林树阴森野鸟哀。
击壤③已闻周重赐,流言欲动上多猜。
登临莫问当年事,且酬尊前酒一杯。
[注释]
①管叔城:亦称管城。《史记·管蔡世家》:“武王已克殷纣,平天下,封功臣昆弟。于是封叔鲜于管”,使其“相纣子武庚禄父治殷遗民。”《史记集解》引《括地志》曰:“郑州管城县,今州外城即管国城也,是叔鲜所封国也。”《括地志》:“郑州管城县外城,古管国城也。”管在西周初年一度地位显赫,《竹书纪年》载:“管叔自作殷之监,东隅之侯,咸受赐于王。”周成王时,管叔与武庚以叛乱罪被周公诛杀,后国废为邑。管地归于郐,郐于春秋时为郑所灭,管地归于郑,郑灭于韩,管地又属韩。
②冯振:郑州人,永乐二十一年(1423)举人。
③击壤:古歌谣。相传尧时,有老人击壤而歌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后常用于歌颂太平盛世。
[评析]
周武王十二年(前1123),周灭殷商,迁殷遗民于商初亳都旧址(今郑州市老城区一带),次年武王封其弟叔鲜于此,使其监管殷商遗民,称为管国。公元前1115年,武王死,成王继位,因成王年幼,周公旦摄政,管叔姬鲜与蔡叔姬度疑周公不利于成王,同武庚禄父向周公发难,被周公以叛乱罪经三年平定,管叔被杀。此事史籍记述简略,后人疑为千古之谜。明永乐郑州举人冯振面对管城的“败垣残垒”,发思古之幽情,翻历史之旧案,以为管叔一案是“流言”和“上多猜”所致的冤案错案,“登临莫问当年事,且酬尊前酒一杯”一联,表达了对管叔一案的质疑和对管叔的同情。事实上冯振提出的观点很可能是正确的,所以康熙《郑州志》支持这一观点,在卷二“沿革”中记述:管国“成王时以流言国废。”叔鲜、叔度的冤案不应因是周公定的案就不容置疑,这一禁区应该被打破。
管国立国前后只有十余年,但管这一地名却永久保存了下来,隋开皇十六年(596)于此设管州和管城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先后于此设郑州市管城区和管城回族区。
祭伯城①
冯振
力顾成周籍宠荣②,分茅③如郑筑高城。
林莺啼客追前事,衰草迎人感旧情。
台榭荒凉卿士去,沟渠横错野农耕。
时逢郡志追封事,贤相④长留万古名。
[注释]
①
祭伯城:即祭(音寨,郑州人读如“乍”)城,在今郑州市东北郊。祭,西周封国,杜预《左传》注云:“祭国,伯爵也。”宋历史学家郑樵称:“祭氏,姬姓,周公第七子所封,其地今郑州管城东北祭城是也,周畿内之邑,故祭氏世为周卿士,子孙以邑为氏。”祭春秋时入于郑,《括地志》称:“故祭城在管城县东北十五里,郑大夫祭仲邑也。”《古今图书集成》及民国五年《郑县志》,则径称祭城为祭伯城。
②宠荣:祭氏在西周时地位显赫,世仕为卿士辅佐周王朝。
③分茅:古代帝王分封诸侯的仪式。用白茅包取象征方位的各色土(东方青,西方白,南方赤,北方黑,中央黄)授予被分封者。
④
贤相:指祭仲。祭仲,又称祭仲足、祭足。春秋郑国人。事郑庄公为卿。郑庄公三十七年(前707)率左拒之师参与繻葛之战,大败周桓王。因功封于祭。四十三年,庄公死,祭仲立太子忽,是为昭公。旋被宋人劫持,被迫改立太子突,是为厉公。厉公四年(前697),厉公谋使雍纠杀祭仲,谋泄,祭仲执杀雍纠,厉公奔蔡,昭公复位。郑子亹元年(前694),齐伐郑,师至首止(今河南睢县东南),郑子亹往见齐襄公,为齐所杀。祭仲预知齐襄公与郑子亹有怨,称病未往,以此免祸,时人曰“祭仲以知(同智)免。”
[评析]
今郑州市东北郊祭城镇祭城村一带,西周时为周公第七子所封伯爵国,后人称其城为祭伯城。祭氏世代为周王朝卿士,
周穆王时,有祭公谋父,曾劝阻穆王征伐犬戎。东周时祭入于郑,祭伯“食采于王畿”(孔颖达语)。郑庄公以祭封祭仲。祭仲为郑国卿、执政,曾于庄公元年(前743)辅佐庄公平定了太叔段的内乱,庄公三十七年(前707)率师参与繻葛之战大败周桓王,屡立大功;庄公卒后又先后辅佐郑昭公、郑厉公、郑子亹,是郑国著名政治家。从西周到春秋郑国,祭作为周王朝封国和郑国封邑,在前后数百年中政治地位十分重要,其后祭城作为地名一直保存到了今天。郑州举人冯振《祭伯城》一诗难称佳作,但却是惟一保存下来的古人歌咏祭国的诗作,首联追忆西周封国筑城的历史,中间两联感慨沧桑巨变台榭荒凉,尾联追叙是因为编纂《郑州志》的需要写作了此诗,用以怀念祭伯、祭仲等历史名人。
送崔中丞①赴郑州
姚合②
仆射陂③前郡,清高④越四邻。
丹霄凤诏⑤下,太守⑥虎符⑦新。
雾湿关城月,花香驿路尘。
连枝⑧相庭树,岁岁一家春。
[注释]
①崔中丞:待考。中丞,官职名,东汉至唐宋,御史台长官为中丞,明清时巡抚也称中丞。从“丹霄凤诏下,太守虎符新”判断,崔中丞可能系奉诏赴郑州任刺史。
②姚合(约779—约846)唐代诗人。陕州(今河南陕县)人。元和十一年(816)进士,授武功主簿。宝历间官临察御史。又出为金、杭二州刺史。后被召入京,官刑部郎中、谏议大夫、给事中,再出为陕虢观察使,终秘书少监。世称“姚武功”,其诗派称“武功体。”姚合在当时诗名很盛,交游甚广,与刘禹锡、李绅、张籍、王建、杨巨源、马戴、李群玉等都有往来唱酬。与贾岛友善,诗亦相近,然较贾岛略为平浅。世称“姚贾。”擅长五律,以幽折清峭见长。今传《姚少监诗集》10卷。
③仆射陂:仆射,古官职名,秦置,汉建始元年置尚书五人,其一人为仆射。汉末分置左右仆射。唐宋左右仆射为宰相之职。仆射陂,又称城湖,位于今郑州市区东南3公里处。康熙《郑州志》载:“城湖,即仆射陂也,在州东五里堡南,广可十余顷,水光如鉴。前对凤凰台,如屏如幛。夏月荷花盛开,香风袭人。一郡之胜概也。”“北魏以此赐仆射李冲,因名。唐玄宗更名广仁池。今金水改注城东,每溢入湖中,渐觉淤浅。”
④清高:清洁高尚。
⑤丹霄凤诏:丹霄,天空,喻朝廷。凤诏,即诏书。
⑥太守:官名。秦置郡县,郡的长官为郡守。汉景帝时更名为太守。隋初,以州刺史为郡长官。
⑦虎符:兵符,古代调兵遣将的信物。铜铸,虎形,背有铭文,分两半,右半留中,左半授予统兵将帅或地方长官。调兵时由使臣持符验合,方能生效。
⑧连枝,枝叶相连,同出一本。常用于喻兄弟关系。
[评析]
隋唐时代郑州为中原军事重镇、交通要塞,唐高祖李渊在隋代就曾任郑州刺史,以后历任郑州刺史者名宦甚多。这首五言律诗系唐代著名诗人姚合为崔中丞奉诏赴任郑州而作的送别诗。诗歌指出郑州地理位置重要,是“关城”、“驿路”重地,其知名度大大超越了四邻郡县;郑州也是风景名胜之区,仆射陂早在北魏时就已闻名遐迩,“雾月”、“花香”风光引人入胜。因此奉诏赴任郑州,是朝廷的恩宠,是虎符的更新,是一大乐事,可喜可贺。元辛文房《唐才子传》说姚合诗“皆平淡之气”;清翁方纲《石洲诗话》谓“姚武功诗恬淡近人保拔迓墒庇屑丫洹保磺搴僦ァ抖抗菔肺健耙ξ涔ξ迓桑魍阉撇蛔饕猓滩痪 保印端痛拗胸└爸V荨肥屑淞搅矗系奈迓扇魍烟竦庇屑丫洌庑┢缆凼呛苤锌系摹?/P>
驻跸郑州①
赵恒②
款谒③已伸祈福意,巡方④因慰徯徕⑤心。
都畿⑥仰望和銮至,关辅⑦欢迎警跸临。
地志周爰风俗美,郡民遍洽渥恩⑧深。
国侨遗爱⑨常如在,百执⑩宜思继德音。
[注释]
①驻跸:帝王行幸之处。跸,古代帝王出行时,清道实行警戒曰跸。
②赵恒(968—1022),北宋真宗皇帝。至道三年(997)即位,建元咸平、景德、大中祥符、天禧、乾兴。在位26年。大中祥符四年(1011)封禅泰山,不久巡幸郑州,作驻跸诗。事见宋祖无择《钦奉堂记》。有《御制集》300卷,尚存《玉京集》6卷,余已佚。《全宋诗》录存其诗22首。
③款谒:款,真诚,恳挚。谒,请求,晋见。
④巡方:帝王巡视各方。
⑤徯徕:徯,等待。徕,同来。徯徕,又作徯后,表示对明君的盼望,言待我君来,使民得以苏息安定。
⑥都畿:京城及其周围地区,此处指郑州。北宋都汴京,郑州在都畿之内,称为西辅。
⑦关辅:京畿。关,关隘,如虎牢关;辅,京畿,如汉三辅。关辅实指郑州。
⑧渥恩:沾润恩惠。
⑨国侨遗爱:国侨,即子产,他是郑国前执政子国的儿子,古时习惯以父名作氏,故又被称为国侨。遗爱,给后世留下恩泽的人,这是孔子对子产的评语,语出《左传·昭公二十一年》:“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
⑩百执:此指百官臣僚。
[评析]
真宗皇帝这首颇无诗味的诗,大意是说:“你们多次恳求,已经表达了祈福的意向;我来巡视郑州,为了慰藉你们长期的盼望。京畿之内,臣民们仰望着銮驾的到来;关辅重地,尔等欢欣鼓舞迎接你们的皇上。郑州方志中,周详地记载着淳美的风俗;郡民们和睦融洽,总能够铭记着皇恩浩荡。子产爱民的遗风,将永远在郑地光大发扬;希望各位臣僚,要时刻不忘继承前贤的理想。”
这首诗虽然读起来味同嚼蜡,满是“皇帝诏曰”的味道,却反映了北宋时期郑州政治地位的重要,具有史料价值。皇帝每到一处先看地方志书,这又可见地方志的重要。
赐端明殿学士曾公亮①赴郑州
赵祯②
儒术③明师法,才能举德輶④。
词林⑤成惜别,郡绂⑥是勤求。
罢直鳌番夜⑦,前驱隼⑧建秋。
国门三舍近,无阙贡嘉猷⑨。
[注释]
①曾公亮(998—1078):字仲明,宋泉州晋江人。天圣进士。累官吏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鲁国公。晚年推荐王安石于神宗,同辅政。以太傅致仕。卒谥宣靖。曾于皇祐四年(1052)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康熙《郑州志》载:“曾公亮省耕处在州北许桥铺。”此诗原载康熙《郑州志》,题下有序曰:“华光辍侍,爰解于禁严;东里偃藩,式资于慈惠。载怀茂德,宜有宠行。”东里:地名,郑子产出生地,今不详其址。此诗所谓东里指称郑州。
②赵祯(1010—1063),北宋仁宗皇帝。乾兴元年(1022)即位,建元天圣,因年幼,由太后刘氏主政,太后死,始亲政,改元明道,后复改元景祐、宝元、康定、庆历、皇祐、至和、嘉祐。在位41年。
③儒术:儒家的学术。
④德輶:輶,轻车。《诗经·大雅·烝民》:“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
⑤词林:翰林之通称。
⑥郡绂:指接任郡的长官。绂,本义为系官印的丝带,也代指官印。
⑦罢直鳌番夜:免去翰林院的事务。直,值班。鳌,指鳌禁,掌文翰的官署。
⑧隼:指隼旟,绘隼的旌旗,后多用为地方长官的故事。
⑨嘉猷:好的建议。嘉,美,善。猷,谋划。《书·君陈》:“尔有嘉谋嘉猷,则入告尔后于内”;亦可训为法则,《诗经·小雅·巧言》:“秩秩大猷,圣人莫之。”
[评析]
曾公亮是在皇祐四年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的,外放的原因《宋史》未载,但从仁宗皇帝亲自赠诗(当时得说“赐诗”)“宠行”来看,肯定不是贬抑,应该是作为“第二梯队”重点培养“下去锻炼”的,不过曾公此时已经五十五岁,到该提前退休的年龄了,“后备”得有点晚。此诗首联是对曾公亮的称赞,说他明于儒术,才能出众。次联表示惜别并寄予期望,要求他在郑州岗位上勤勉工作。第三联是抚慰之词,说免去他在朝廷上的冗杂事务,是为了给他创造新建树的机会。尾联说:郑州离京都距离不远,希望不要忘掉多给朝廷提出决策参考。《宋史·列传第七十一》记载,曾公亮知郑州后,“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看来没有辜负朝廷的期望。后来曾公亮被仁宗擢为宰相,也许与郑州水土的养育不无关系。
浮波亭诗①
陈尧佐②
碧玉波光四面寒,虚空檐宇出林端。
尘埃不到交游绝,绕座扁舟与钓竿。
[注释]
①浮波亭:此诗有序曰:“建宇出于波心,开轩屹尔空际;沦涟荡漾,势若浮焉。因题之曰浮波亭七言短诗一章,谨其始云。”据明嘉靖《郑州志》:“在州后,有池。宋陈尧佐判郑时建,今废;石碣上刻浮波亭诗5首,今尚存。”州后,即今郑州市管城回族区政府后,原有池已平;碑碣今已无存。
②陈尧佐(963—1044),北宋诗人、书法家。字希元,自号知余子,阆州阆中(今属四川)人。端拱元年进士,历魏县、中牟尉,累官参知政事同平章事、太子太师。卒谥文惠。景祐时罢相出为淮康军节度使、判郑州。善古隶八分,世谓之“堆墨书。”尤工诗,有《愚丘集》、《遣兴集》、《潮阳编》等书。《全宋诗》录存其诗50首。
[评析]
唐李適之《罢相作》云:“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为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宋陈尧佐此诗,有异曲同工之妙。两诗都作于罢相之后,都表现出宁静闲适之情,都对“交游”断绝颇有微词。不同的是,李適之罢相是政治斗争失败遭贬,心有余悸,所以《罢相作》含蓄委婉,不露锋芒,把借杯浇愁说成是乐圣衔杯,对交游断绝不置可否,谨言慎行无可奈何而已。而陈尧佐罢相时已七十余岁,功业圆满,判郑州又是高职兼任较低职务,虽离相位却仍保留原有级别待遇,和知郑州有着严格的界限,风光未减,所以他依旧踌躇满志,大兴土木,筑园自娱、持竿垂钓;交游绝也只是“尘埃”不到而已,追随者仍不乏其人。所钓者何?颇让人玩味也。
郑州浮波亭
吕夷简①
清波环绕地无尘,榜②署嘉名得意新。
若问经纶康济术②,亭中兼有钓璜人④。
[注释]
①吕夷简(979—1044):字坦夫,寿州(今安徽凤台)人。吕蒙正侄。咸平三年(1000)进士,曾知濠州、滨州、开封府,刑部员外郎、刑部郎中、右谏议大夫、给事中参知政事,天圣六年(1028)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景祐二年(1035)加右仆射,封申国公。庆历元年封许国公。卒谥文清。庆历三年(1043)以太尉致仕,退居郑州。有集20卷,不传。其子公绰、公弼、公儒皆先后为郑州知州。《全宋诗》录存其诗11首。
②榜:匾额。
③经纶康济术:治国安民的本领。经纶:整理丝绪叫经,编丝为绳叫纶,引申为筹划治理国家大事。《礼记正义·中庸》:“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
康济:安民济众。
④钓璜:传说中太公(吕尚)望曾在璠溪垂钓,得玉璜,故称璜溪。璜,半璧为璜,古贵族朝聘、祭祀、丧葬、征召所用的礼器。钓璜人,指有治国之才的人。
[评析]
吕夷简算是半个郑州人,晚年致仕后就退居在郑州。其子公绰、公弼、公儒也先后任过郑州知州,在郑州有其关系网。吕夷简比陈尧佐年轻十六岁,两人为忘年之交,陈尧佐罢相判郑州时,时为申国公的吕夷简应邀前来郑州,为浮波亭落成祝贺,此诗乃其应酬之作,首句赞扬浮波亭环境清幽,次句称颂匾额题名创意新颖,后半首二句,称赞陈尧佐是吕尚一般的治国安邦之才,虽是恭维之词,而寒喧得体,用典得当,语言流畅,应是一首不错的诗。两人都是宋代宰相级的重臣,他们在郑州浮波亭唱和吟咏,也算郑州历史上一件风雅事,然不知其墨宝尚存否?
出都赴郑作
宋 庠①
初免鸿枢任②,无庸③白发身。
衰年虽去国,荥路尚妨人④。
官借荀池⑤旧,恩加汉节⑥新。
鸣铙先绣幰⑦,彀骑挟朱轮⑧。
梁雪初收腊⑨,荥波⑩渐溢春。
且持宽大诏,行及劝耕民。
[注释]
①宋庠(996—1066):北宋著名文学家。字公序,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后徙安州之安陆(今属湖北)。与弟祁并有文名,时称“二宋。”天圣二年(1024)举进士,名列第一。官兵部侍郎同平章事,庆历间出知河南府,徙许州知州,嘉祐五年(1060)判郑州。卒谥元宪。诗多绮丽之作。有《宋元宪集》。《全宋诗》录存其诗14卷。
②初免鸿枢任:《宋史·列传第四十三》:“(庠)以检校太尉、同平章事充枢密使,封莒国公。……既而与副使程戡不协,戡罢,而御史言庠昏惰,乃以河阳三城节度、同平章事,判郑州。”
③无庸:无用。《诗经·王风·兔爰》:“我生之初,尚无庸。”《传》:“庸,用也。”后作为凡庸无用之称。
④
荥路尚妨人:荥路,去荥阳的路。隋大业年间和唐天宝元年曾二度改郑州为荥阳郡,治所均在管城(今郑州市管城区),此处沿袭历史称谓指郑曰荥,是化实为虚的讳饰语,避免牢骚过于直白。妨,意为妨贤,即阻抑贤人使其不得进用,此处亦为讳饰语。
⑤荀池:典出《晋书·卷三十九荀勖传》。荀勖,字公曾,颍川颍阴人。勖久在中书,专管机事。改任“守尚书令”,甚罔罔怅恨。或有贺之者,勖曰:“夺我凤皇池,诸君贺我邪!”
⑥汉节:此处借指朝廷使令,也暗含自己忠于朝廷之意。节,符节,古代使臣执以示信之物。汉节:汉朝的节杖。汉武帝天汉元年,苏武持节出使匈奴,匈奴欲其降,武不肯,持汉节牧羊于北海畔十九年,后以苏武节(或汉节)为忠贞典故。
⑦幰:车前的帷幔。
⑧彀骑挟朱轮:彀,指所乘之车。朱轮,古代高官之车以朱红漆轮,故名。
⑨腊:祭名,在年末祭祀众神。
⑩
荥波:即荥泽,古大泽名,隋仁寿元年(601)置荥泽县,治所在今郑州市区古荥镇。语出《书·禹贡》:“荥波既猪(潴)
。”又“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
[评析]
又是一首罢相诗。没有李適之的闲适宁静,也没有陈尧佐的潇洒飘逸,却多有屈原式的激愤和牢骚。诗歌前六句表达了白发、衰年的去国之悲:“妨人”一语,揭示了被罢相的真正原因,并非因为年衰无用,而只是妨人而已;“荀池”、“汉节”二句巧用历史典故,既含蓄地流露了对政治斗争失败的抗争,也明确地表达了对北宋朝廷的忠贞不二。诗歌后六句,描述了出都赴郑的途中情景,表现了对莅任郑州后政事的思考,“溢春”一语,也流露出对未来的某种憧憬盼望。北宋时期,郑州为京畿西辅,归中央直辖,常常作为安置宰相和重臣的地方,陈尧佐于仁宗时以平章事判郑州、宋庠于仁宗时以枢密使判郑州、富弼于神宗时以司空平章事判郑州,宋代以宰相级官员出为州郡长官称判,所以判郑州要比知郑州规格高得多,由此也可得见郑州在当时的重要地位。
莎衣①
杨朴②
软绿柔蓝著胜衣,倚船吟钓正相宜。
蒹葭③影里和烟卧,菡萏④香中带雨披。
狂脱酒家春醉后,乱堆渔舍晚晴时。
直饶紫授金章⑤贵,未肯轻轻博换伊。
[注释]
①莎衣:即蓑衣。宋太宗因宰相毕士安荐,召杨朴至汴京,太宗命朴赋诗,朴即赋《莎衣》,复作《归耕赋》以明志。太宗赐给束帛,放归新郑。
②杨朴:北宋布衣诗人。字契玄(一作元),郑州东里人,自号东里野民。性恬淡,好学,善诗文。少时与毕士安、韩丕同学相友善。后毕士安官居宰相,荐朴于太宗。太宗以布衣召见,试其文才,朴作《蓑衣》诗明志。太宗欲授官录用,朴坚辞不受,作《归耕赋》,太宗赐给束帛,命还。真宗西行朝拜先帝诸陵道经郑州,特遣使赠朴茶、帛,并命其子从妙为官。朴诗俊逸潇洒,语言质朴精炼,类唐诗人贾岛、李涉。年七十八岁卒。《直斋书录解题》著录《东里杨聘君集》1卷,《宋史》著录《杨朴诗》1卷,均佚。《全宋诗》录存其诗6首。
③蒹葭:芦苇。
④菡萏:荷花。
⑤“直饶”句:直饶,即使。饶,让步连词,与“虽然”、“尽管”意思相近。紫绶金章,代指高官厚禄。秦汉时为丞相、三公及列侯等高官所佩用,后世帝王亦用以赐高官退闲者。
[评析]
这首七律是在宋太宗欲授其官时写给太宗看的,对于今天跑官买官的人来说,这样自己断送前程的做法完全是不可思议的。首联咏物,赞扬蓑衣的色彩、质地和实用性,引出“倚船吟钓”之志;中间两联由物咏人,用“赋”的手法写蓑衣与渔人不可割舍的亲密关系:颔联写渔人披蓑衣,是那么无拘无束不受羁绊,无论是在烟霭迷蒙的芦苇影里还是在雨雾笼罩的莲荷香中,无论是高卧还是静处,渔人总是怡然自乐超然尘外;颈联写渔人脱蓑衣,无论是在春醉之后还是在晚晴之时,无论是在酒家还是在渔舍,无论是狂脱还是乱堆,蓑衣总是不骄不躁无怨无悔。尾联抒情,笔锋一转,卒章显其志,明确表示不愿拿蓑衣换取金章紫绶,表现视官爵如敝屣、视自由为生命的情操和遗世独立、飘然物外的韵致。这首诗托物言志,向太宗表达了拒官不受、归隐渔樵的志愿。全诗构思巧妙,描写传神,对比鲜明,语言凝炼,为杨朴之代表作,也是古人歌咏渔父题材作品中的佼佼者。
诗一首①
杨 朴
且无落魄②耽③杯酒,更莫猖狂爱咏诗。
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
[注释]
①据《孔氏谈苑》记载:“真宗东封,访天下隐者,得杞人杨朴。上问:‘卿临行有人赠诗否?’朴对曰臣妻一首云云。上大笑,放还山。”按:此所谓臣妻一首者,当系杨朴拟作。乾隆四十一年《新郑县志》:“真宗祀汾阴,过郑,召朴欲官之。问卿来有遗诗送行者乎?朴云无有,惟臣妻一篇。使诵之,曰:且无落魄耽杯酒,更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上大笑,厚以金帛赠之。”
②落魄:穷困失意。应劭曰:“志行衰恶之貌也。”
③耽:沉溺。
[评析]
杨朴以布衣之身两次面见皇帝,既无惧色,更无媚态,两次借吟诗从容明志,谢绝封官。这次宋真宗在郑州召见,他脱口而出编造出妻子送诗的故事,近乎儿戏,却颇见操守。全诗仅仅二十八字,借老妻之口说:“不要失魂落魄沉溺喝酒,不要疯疯颠颠只顾作诗,今天你被捉入官府里去,说不定这回要丢掉头皮。”将老妇唠唠叨叨叮咛口吻描摹得惟妙惟肖,将自己酷爱诗酒狂放不羁的个性刻划得逼真生动,构思精巧,传神入微,字里行间透露着与官府不合作的态度,语言晓畅幽默,委婉含蓄,令人解颐捧腹,难怪真宗大笑将其放还。
上陈文惠①
杨 朴
昨夜西风烂漫秋,今朝东岸独垂钩。
紫袍②不识莎衣客,曾对君王十二旒③。
[注释]
①陈文惠:即陈尧佐,时判郑州。《苕溪渔隐丛话》引《桐江诗话》载:“杨仆,字契元,一日秋晴,戏钓于道旁溪涧中。值漕台陈文惠出巡按,从者呵之,契元竟不顾。文惠怒,命从者摄至邮亭中诘之。契元丐纸笔供状,乃作绝句云云。文惠谢遣之。”
②紫袍:代指达官贵人。南北朝以后,紫服为贵官公服。
③十二旒:本为天子冠冕前后悬垂的玉串,共十二挂,这里借代复指“君王。”《礼·礼器》:“天子之冕,朱绿藻,十有二旒。”
[评析]
这是杨朴写给陈尧佐的一纸供状:“昨夜一夜西风,迎来了烂漫的秋季;今天早上我来这里,垂下钓钩钓鱼。你这个达官贵人,不认识我这个老汉,当年我面对君王,曾经歌咏过《莎衣》。”杨朴乃一介草民,冲撞了达官贵人的车驾,可他却不道歉,反而责备陈尧佐不认识曾对君王的莎衣客,其蔑视权贵、平交王侯的态度跃然纸上。最后倒是陈尧佐向杨朴道了歉,因为《莎衣》诗不胫而走早已脍炙人口了。
张子野赴官郑州①
梅尧臣②
尽室寄东里③,一官辞上都。
只应乘小驷④,宁肯蹑双凫⑤。
秋雨生陂水,高风落庙梧。
梅山为余访⑥,还有旧家无?
[注释]
①张子野:张先(990—1078),北宋著名词人。字子野,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因其词中善用“影”字,“云破月来花弄影”等句为人乐道,故时人号之“张三影。”天圣八年进士,终尚书都官郎中。他的词沿袭宋初婉约派词风,内容多反映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和男女之情,偏于纤巧冶艳。早年以小令和晏殊、欧阳修齐名,后又写慢词和柳永齐名。其词风含蓄蕴藉,情味隽永,尤其是小令很有风致。他是较早大量创作慢词长调的词家。有《安陆词》,又题《张子野词》。
②梅尧臣(1002—1060):北宋著名诗人。字圣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故世称梅宛陵。皇祐初赐进士出身,授国子监直讲,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曾预修《唐书》。诗作颇致力于反映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风格力求平淡,对宋代诗风的转变影响很大。有《宛陵先生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全宋诗》录存其诗31卷。
③东里:地名,郑子产出生地,今不详其址,一说在郑州,一说在新郑。此诗所谓东里指称郑州。
④驷:四匹马所驾之车,古为高官所乘坐。
⑤双凫:原指成对的水鸟,引申指称县令,此处指县级官位。典出《后汉书·王乔传》:“乔有神术,每月朔望常自县诣台朝。帝怪其来数而不见车骑,密令太史伺望之。言其临至,辄有双凫从东南飞来。”后遂以双凫称县令。
⑥梅山:位于郑州市西南,系五指岭山余脉,至此隆然突起,似乳形,旧多梅花,故名。
[评析]
这首诗传达了两个与郑州相关的信息。一是从“梅山为余访,还有旧家无”的诗句可以看出:北宋著名诗人、史学家梅尧臣曾在郑州梅山附近住过,或其祖籍在郑州梅山附近;二是北宋著名词人张先曾到郑州任职,从“宁肯蹑双凫”的诗句看,比梅尧臣年长十二岁的张先任职级别可能低于知州,应是被贬离京。两人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在郑州的活动值得研究。这首送别诗字里行间洋溢着深挚的忘年交情,透露着理解、尊重、信赖和同情。“秋雨”、“高风”二句尤为精警,诗人选取仆射陂和子产庙作为代表性景点,描写了陂水碧绿、梧实金黄、色彩烂漫的深秋郑州景色,留给人无限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