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与“问”相辅而行
(2020-12-26 18:53:15)
标签:
学习学问思维创新学风 |
分类: 教育教学 |
《易经》中说:“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把勤学与好问视为君子之德。
孔夫子教学,不曾滔滔不绝的灌输,而是在与弟子问答对话中探究义理。《论语》当中,颜渊问仁、子贡问友等等,近五十处。有一次,林放问礼之本。孔子称赞说:“大哉问”。孔子自己亦是虚心好问,所以“子入太庙每事问”成为佳话。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问辩之风日盛,促进学术繁荣。后来,王国维在总结历史经验时说:“学问之发达其必自争论始。”
清代学者刘开在《问说》中提出:“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向何人提问?刘开主张,“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这与韩愈在《师说》中所言,“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观点是一致的。刘开强调,要以问为美德,切莫“以问为耻”。这是治学之要,亦是为人之道。
“好问”反映的是谦逊好学的态度,积极思维的状态,更是深入探究、勇于创新的方法和途径。
所以,要创新,就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凡事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劲头,敢于质疑现有理论,勇于开拓新的方向,攻坚克难,追求卓越。
现在学校里有多少学生爱提问呢?调查显示,长期存在不敢问、不会问、没机会问三大难题。分析原因,不能不提到满堂灌教学方式的危害。如果不幸养成等待灌输、死记硬背的习惯,思维趋向僵化,“问”从何来!
教育重在养成勤于思考、勇于探究的好习惯,老师要善于设问,鼓励学生提问,表扬“大哉问”,记录和分析学生所问,按提问的广度和深度检验教学效果,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形成问辩之风。老师要成为优良学风的倡导者,自身必先是勤学好问之人。
老师,今天你发现了什么有趣的问题?——从教之乐趣,就在这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