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说写作漫谈之三精心选取写作材料,巧妙选取写作角度
(2011-08-02 08:43:27)
标签:
教育 |
分类: 写作训练营 |
精心选取写作材料,巧妙选取写作角度
篇幅短小的小小说,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它最主要的、带根本性的特征,集中体现在题材的精选与巧妙的结构上。选择角度的优劣,也是小小说成败的关键。所以,小小说在有限的篇幅里要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风情,刻画出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讲述一个故事,创造一种意境,阐述一个深刻的哲理,给人以有益的启迪,给人以艺术的美感,就必须根据小小说的特点精心选取写作材料,选取最佳表现角度。
一、要善于捕捉“顷刻”,表现“顷刻”。
这是小小说选材、写作的重要特征和独特要求。小小说,由于体式所限,它不能写漫长的故事,众多的人物,复杂的情节,它通常只撷取生活中某一“顷刻”、“瞬间”发生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一个小镜头、小插曲,人物的一点特质、一个侧面、一种情绪、一点感受、一点人生的哲理等这些生活的细枝末节,来反映时代的脉搏,揭示生活的真谛。因此可以说,写小小说是一种机智、一种感受,一种对生活的某个场景、某个瞬间、某个侧面的忽然抓住,抓住了就表现出来的本领。所以有人称小小说是“镜头小说”、“瞬间小说”、“场面小说”,是“焦点艺术”、“瞬间艺术”,这是颇有道理的。日本小小说大师星新一这样说过:我的作品,“大部分是从敲门声开始,到室内谈话结束为止。登场人物的活动距离,很少超过几十米。”(见《1分钟小说选》编后记)星新一的艺术经验是力争把小小说构思的内容安排在一个艺术场面里,这个总结正好切中小小说结构规律的肯綮。
一枚硬币
他朝着校门外的瓜子摊儿走去,手伸进裤兜……
五分硬币从他手指缝钻出,掉到地上。
他弯下腰,刚要将它拾起……
后面传来低低的细语和响亮的、富有节奏的高跟鞋敲打路面的声音;恍惚间,他看到了那熟悉的,随风摆动的裙子。
他直起腰,快步朝前走去。
高跟鞋的声响也渐渐远去。
只有那五分硬币静静地躺在那里……
这篇小小说写的是瞬间发生的事,作者敏锐地摄取了生活中的一个小镜头,通过对“他”的富有特征的动作描写,揭示了当今某些青年的心态:图虚荣,爱面子,故作潇洒。人物形象鲜明,主题很有深度,且含而不露,通过暗示法让读者去意会小说的弦外之音,真正做到了隽永简洁,以小见大,以短胜长。
再看下面一篇小小说:
捎……
他要出国,人还没出外贸局的大门,这消息便不胫而走。
回到家里,屋里早坐满了人。
“哥,给我捎台微型数字录象机!”弟弟是那么兴奋,似乎录象机机唾手可得。
“哥,给我捎一台高级化妆品!”妹妹是那么激动,好象高级化妆品已经在她身上发挥了作用,更增添了她的妩媚。
“妈,您捎点什么?他问。
“捎块瑞士手表就行了。”丈母娘也高兴得什么似的,嘴都快咧到了耳朵根底下。
“娘,您老呢?”
“不管咋着,把你捎回来就中!”娘的眼里闪着晶莹的光。
人陆续走了。
“我和娘一样。”妻深情地望着他。
他的眼里霎时湿漉漉的了,两串珍珠似的东西滴在妻子的秀发上。
这篇小小说篇幅也不长,几乎是没有故事,没有情节,写了瞬间发生的一幕,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表情,揭示出不同的人在特定场景中不同的感情,人物形象却活灵活现。
二、要善于巧选角度。
小小说,要在有限的篇幅里浓缩进丰富的生活内容,通过“微”的时空去透视生活的“大”时空,就不仅要善于捕捉生活的“顷刻”、“瞬间”,而且必须善于巧妙选取最佳表现角度。所谓选择一个好的角度,就是要善于选择现实生活中那些真实、生动、富有典型意义而又蕴含量较大的一个个瞬间镜头。这就要求作者要善于从某一特定的角度切入生活,抓住一点,以反映全体、暗示全体。这就要求作者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把握生活的来龙去脉,准确选取以小见大,以“瞬间”透视“永恒”的表现角度,找到适合自己的表现角度。具体做法是:
1、截取生活中富有意义的横断面。
生活是一条流动不息的长长的河流,小小说的选材可以是生活中的一个片断。小小说作家于德北说:“说它是一个片断,其实不单单在于它能够把一个‘点’扩充为一个完整的故事,更重要的是,小小说本身也是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它完全可以把长河一样的生活切割成一个个截面。”
有一篇叫《丰碑》(李本深)的小小说,写的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年代的故事。一支长长的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的山路上,顶着飞雪前进。前面有冻死了,带队的将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吼道:”叫军需处长来,老子要……”然而,军需处长没有来,有人对将军说,冻死的就是军须处长。这么一个细小的生活断面,反映的却是大主题——红军之所以不可战胜的原因是因为有一大批优秀的身先士卒的指挥员。
再请看王奎山的小小说《在亲爱的人与一头猪之间》:
在亲爱的人与一头猪之间
1882年我读大四。那年的春节,我领着徐美红一起回乡下过年。徐美红的爸爸当时是我们省财政厅厅长,一个厅长千斤,能看上我这乡下娃,那是因为我有三篇论文上过学报的缘故。徐美红的到来,简直像在我们那个村子里刮了一场十二级的台风。女人们孩子们都挤到我家的院子里来看稀奇,一时间,院子里热闹成了一锅粥。男人们到底矜持一些,远远地站在那里看、议论。父亲那着香烟,满面春风地上前挨个儿给大家敬。大家也不客气,会吸的,当场点着吸了起来;不会的,就夹在耳朵上。
这篇小小说的标题就很新颖、别致,吸引读者。它通过截取生活的横断面——我和徐美红
回老家过年期间发生的一件小事,表达了发人深思的主题,很有现实意义。这篇小说,上了中国小说学会和齐鲁晚报2006年中国小说排行榜,是当之无愧的。它的确是一篇优秀的作品,一是因为它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有着泥土的芳香。作者熟悉农村生活,对农村有着深厚的母亲般的眷恋之情,观察细致,感受颇深;语言淳朴,却更见功力。二是因为,它选取的角度巧妙,牵动整篇小说情节的线索竟然是一头猪。这个情节的设计很是机智、独到。小说开头的叙述,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热烈、欢快、和谐的乡村生活的画面,徐美红的到来,成了乡村里一道靓丽的风景,“像在我们那个村子里刮了一场十二级的台风”。家里“也没个冷清的时候”,“老王家几十年都没有这样热闹过了”,直到大年三十,“家里才算清静下来”。开头的描写为下面故事的真正开端作了铺垫,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为了找这一头猪,全家齐出动,“我”丢下徐美红,也去找猪了。在亲爱的人与一头猪之间,“我”选择了猪。猪找到了,可徐美红却不辞而别了。得乎?失乎?谁又说得清呢?
2、摄取生活中容量丰厚的小事件。
《伞》的故事写第二天要上任的李书记不见了一把半新小黑尼龙伞,夫人贴出一张《遗失启事》,想不到一下子竟有三位“拾主”上门送来了崭新的伞。夫人解释那不是她丢的伞时,“拾主”竟表情严肃、口气坚定,声称决不会有错,还留下姓名、地址、工作单位等。后来,“丢失”的伞在衣柜上找到了。这个小事件,多么令人深思,它含有多么深刻的社会意义。再请看下面一篇小小说:
丈夫支出帐单中的一页
提前一星期预付给女打字远的薪水……(支持金额)
购买送给女打字员的花束……(支持金额)
同她共进的一顿晚餐……(支出金额)
给夫人买衣服……(一大笔开支)
给岳母买大衣……(一大笔开支)
招聘中年女打字的广告费……(支持金额)
这篇小小说的作者是马克·吐温。他是举世闻名的文学巨匠,他的这篇小小说同样不同反响。篇幅短小而容量巨大,可谓小小说的杰作。就主题而言,以小见大。帐单是金钱社会的缩影,从这个角度去审视这场“桃色”风波,不难看出,作为讽刺大师的马克·吐温先生,正是从这个小小的视角去深刻讽刺美国社会金钱面纱下病态的生活,包括个人的和社会的。小说表面上是帐单的枯燥罗列,实际上浓缩着一场家庭悲剧:丈夫和新聘的女打字员关系暧昧,又是预支薪水,又是送花束,又是共进晚餐,可谓步步升级;不料,被夫人发现,夫妻反目,岳母大人推波助澜。于是,丈夫不得不花掉大笔的钱,买衣服买大衣,极力讨好妻子和岳母,最后以改聘一中年女打字员了事。因为它高度浓缩,极短小的篇幅表现的是一部长篇小说的主题,据说,当时有个出版商曾想付给他一笔长篇小说的稿费呢。
从一页帐单切入,反映深广的社会问题。这种形式体现了作者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是作家的高明之处。帐单的不断变化,再现了流动的生活,再加上读者想象补充的再创作,就形成了一 个流动的完整的故事。正如匈牙利当代小小大师厄·依斯特万所说:“在作者方面使用最少的信息,在读者方面产生大量的想象。”以小见大,化浅为深,以简去博等是小小说独特的审美属性。
3、摄取人物富有典型意义的特写镜头。
有篇小小说《书法家》(司玉笙作),全文如下:
书法家
《“书法家”》全文仅一百五十字,摄取的是一个富有典型意义的特写镜头——高局长在一次舒服比赛会上的精彩“表演”。因其典型才能举一隅而三反,才能由此及彼,由小见大,联想到很多东西。这里没有一句指责高局长是官僚主义的话,有的只是人们对他书法的啧啧惊叹,但是读者从高局长就只能写好“同意”两个字这件事,也完全可以联想到一位官僚主义的形象,坐在局长的高位上,不深入基层,不了解情况,既不能发现问题,也提不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饱食中终日,无所用心,只会在文件上写“同意”两个字,你看,这不把“同意”两个字竟练得如此劲秀了。在这里,作者选取的这个小小的镜头,的典型的“瞬间”,所以其蕴涵才这么丰富。
再请看下面一篇小小说:
伞
深秋。清晨。七点刚过,市气象台刘台长手提一把折伞上班去了。
张大婶在屋里喊:“老头子,走的时候可别忘了带把伞。”
“昨晚天气预报不是说大晴天吗?”
“昨晚是昨晚,现在是现在。你没看见刘台长拿着伞吗?”
老两口这一 嚷嚷,信息倾刻传遍整个大院。陆陆续续几十人出门,没有不带雨具的。
整个上午晴空万里。时值中午,大杂院人们陆陆续续又带着雨具走了回来。
在院门口,大家都带着雨具和刘台长相遇。刘台长问大家为什么带着雨具,大家:“是你先带上伞呀!”刘台长说,他的伞被小孩弄坏了,上街去修理的。
这篇小小说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摄取的是一个小小的镜头,但它反映的主题却深刻的,富有哲理的:人们遇事往往习惯于盲从,而不相信自己的判断。这是个有典型意义的主题。它从反面启示我们,遇事要多动脑筋,不要盲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