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这一代,青春如此艰涩

(2008-03-27 09:04:23)
标签:

青春文学

80后

文化

 

这一代,青春如此艰涩

——《荼蘼》读后

 

嘉 

 

荼縻,一种花,也是一本书。

“80后”的泽婴,怀着热情的诗歌理想,用他不稳定的青春生活写了这部长篇小说。

我是第一次读这一代人的作品。翻开封面之前,免不了要架上有色眼镜。印象中,这一代的孩子,整天就是看电视、上网、听着流行歌曲吃零食,东西扔得乱七八糟,对别人漠不关心,对什么事都没有责任感,好像什么事情也不想,要是他们敲起键盘写作,出来的也是沉溺于“小我”中的速读文字。

泽婴让我有些惊讶。我惊讶于他如此菁菁的年纪,文笔却相当老练,叙述和控制力从容成熟。我惊讶于他内心的老成,他的清醒和诗性的思考。

回想书的内容,主要是读文学院的一个敏感少年与多个女子间灵与肉的自述故事,他的哥哥在大火中丧生,他因此而陷入迷茫,经常分不清自己是生者还是死者。也正因为少年心灵的迷乱,他叙述的文本是杜拉斯的《情人》和西蒙的《植物园》式的,是一些无序的片断,包括文学院各色的人,自己的思想、童年和父母兄长,一个又一个短暂交往的女子,以及与朋友的旅行。因而,你感觉到的是一些碎片拼起的主人公青春的寂寞和伤痛,感到玻璃的划痕和一个充满裂纹的整体。你可以随时放下这本书,又可以随时拿起这本书,不必回溯上次读到哪儿了?但里面有一条内在的思考和感觉的线索,正是这一点和这样的文本,决定了这本书不是一本速食读物,透出泽婴不想随流于商业之俗的艺术追求,加上他诗性和哲理性的语言,使这本书写生活随意的现代青年的书,罩着一层理性凝重的纱衣。

谁都年轻过,谁都有过青春,但一代一代的人,青春是没法儿一样的,我们这一代的青春比较平实,老老实实做着该做的事,上一代呢?被政治煽起不切实际的过于火红的热情。《荼縻》像是一个很深的窗口,让我们探到下一代的内心世界。他们往往把重要的事情忘记了,却记住了不重要的事情,他们会没有原由地记住一次很平常的道别,他们对一桢人物摄影的作者记得很清,却不记得被拍摄的人物是谁。青春是恍惚的。还有,作者借一个人物之口说:“我觉得我就像坐在一辆大公共汽车里,夜晚行驶,关闭了灯,车厢黑暗。而城市远处,灯光斑斓闪耀。似乎唾手可得,却永远追不上。这种与城市的疏离、落寞,使我知晓自己的迷失和力不从心。”

这种精神虚无,很是令人困惑,他们被很好的照顾大了,没有理由这样!全面打量一下这个社会,又觉得他们免不了要这样!他们的青春如此艰涩!生活不安定,感情不确定,性爱随意,神经麻木,但在一个物质的社会里,他们一直在寻找着什么。泽婴的可贵处在于,他们迷失了,却知道自己迷失了,他们会审视自己的迷失:“我在旅途中迷失了方向。而最使我害怕的并非漆黑,而是我竟然像个瞎子,无畏于漆黑的恐惧。”

然后呢?他们终会生出对漆黑的恐惧,勇敢地走过或理智地退出黑暗,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去进行人生的这项大工程。

只是,书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写作的“80后”,拥有文字和思想,懂得内省,但能否代表整个“80后”的人呢?这一疑问可能又落了俗套。泽婴在自序里是这样说的:“我从未想刻意地让人记住什么,也没有直接地反映什么社会现象。通过文字去抚摸生活,触及我们内心隐秘而空虚的小小角落,因为我们本就是隐秘而空虚的……”

哦,青春真是难懂难耐的年华。

读这本书的过程,也是一个猜度的过程,泽婴为什么要以荼縻作书名呢?搬出《辞海》查过,才知世上有这种花,特征可以简述为:白花,有香气,但是带刺,又茎蔓攀缓。苏轼有诗:“荼縻不争春,寂寞开最晚。”可寻味。 单说荼,又是一种苦菜。

这就是青春吧。

                                          2008-3-2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