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版《牡丹亭》自二○○四年台北首演迄今演出一百四十六场,两岸四地美国欧洲统统巡演过,观众人次达二十多万,我觉得青春版《牡丹亭》这四年来达成了两个目标:
培养了大批年轻观众,青春版《牡丹亭》曾巡回二十多所著名大学,有十万以上大学生曾观赏过这出戏,绝大部分是头一次接触昆曲,让这些青年学子有机会重新认识、发觉中国传统文化之美,对这些正在成长中的年轻人在文化认同上相信会产生长远影响。我认为这是一件重大的文化工程,如果二十一世纪中国可能会发生「文艺复兴」运动,这些大学生将是先行者,替他们文化补课是当务之急。
其次是将青春版《牡丹亭》推向国际,让外国观众认识中国昆曲,对中国戏曲甚至中国传统文化有新的评价。二○○六年青春版《牡丹亭》美国行在美国学术界已产生影响,加州大学柏克莱校区音乐系及东方语文学系接连两个学期开设昆曲课程,聘请昆曲专家李林德教授讲授。加州大学尔湾校区戏剧系也开设昆曲讲座,请上昆名角华文漪示范,该系系主任柯恩(Robert
Cohen)在戏剧界颇负盛名,他撰写的大学教科书《剧场》(Theatre)广为美国大学采用,并译成十几国文字,柯恩教授看过青春版《牡丹亭》十分赞赏,在最新一版《剧场》中特别介绍这出昆曲,并用了三张剧照。加州大学圣地亚哥校区戏剧系教授麦唐娜(Marianne
McDonald)看完青春版《牡丹亭》后当众宣布:「这是我一生中看过最伟大的一出歌剧。」麦唐娜教授是希腊悲剧专家,著作等身,她对中国一出昆曲给予如此高的评价,十分难得。这次青春版《牡丹亭》在欧洲巡演,相信亦会逐渐发酵产生连锁反应,伦敦大学亚非学院音乐系已经宣布今夏将开设昆曲班,看样子昆曲在欧洲也开始要立足了。
当然,中国昆曲的艺术价值、文化地位应该早有定论,不必等外国人越俎代庖替昆曲定位。但如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中国昆曲是「人类口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杰作。」欧美的大报剧评对昆曲青春版《牡丹亭》一致赞扬,欧美学术界给予昆曲美学最高礼敬,美国英国一流大学纷纷开昆曲课教授他们的学生,而我们中国人如果对自己的文化瑰宝仍然无动于衷,不懂珍惜,这只有说明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认知文化意识出了大问题。青春版《牡丹亭》这几年在两岸四地各处巡演的确造成一时的昆曲热,但一出戏的影响毕竟有限,而昆曲断层衰微的危机并未缓解。青春版《牡丹亭》的校园巡回,虽然得到青年学子的热烈反应,但中国学校的行政体系并未及时相应开设昆曲课程,让昆曲在校园扎根,长期培养学生欣赏昆曲的能力,这又牵涉到自「五四」以来,中国教育机构长期有系统的将中国传统戏剧、音乐、艺术排除在正规课程之外的弊病了。这种自我摧残的文化教育政策对整个民族的后遗症,值得认真检讨。中国的戏院成千上万,但迄今还没有一间专属昆曲演出的剧院,实在说不过去,没有自己的专属戏院,长期演出昆曲剧目,昆剧团难以生存。譬如在昆曲原生地苏州能有一间与苏州园林美学搭调的昆曲剧院,由各昆班全年轮流演出,相信会吸引大量外国及本国的游客观赏。白天游园林晚上观昆曲,这是一程极高雅的「世界文化遗产」之旅。最后,还是观念问题,保护昆曲就像保护中国古文物,只能考虑其文化意义而不能期望其商业价值,昆曲就像宋朝汝窑瓷一样,是我们这个民族智慧产生最精致的艺术品,是无价之宝,需要全民族来呵护、保存的。
二○○八年七月二十四日于美国加州
白先勇:2008英伦牡丹开—青春版《牡丹亭》欧洲巡演纪实(一)
白先勇:2008英伦牡丹开—青春版《牡丹亭》欧洲巡演纪实(二)
白先勇:2008英伦牡丹开—青春版《牡丹亭》欧洲巡演纪实(三)
白先勇:2008英伦牡丹开—青春版《牡丹亭》欧洲巡演纪实(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