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演完了,我非常想了解英国学术界、文化界对中国昆曲以及青春版《牡丹亭》比较深入的看法,杨佳玲替我联络了英国各大学一些教授及大英博物馆的人士,请他们发表感想。他们从各种角度表达了他们对这出戏的反应。伦敦政经学院人类学教授傅其望(Stephen.Feuchtwang)、性别研究中心讲师波索可(Silvia
Posocco)对于明代汤显祖在《牡丹亭》大胆描写女性性心理颇感惊讶,而少女伤春之情令人动容,而汤显祖以一学者写冥府、写人鬼恋,想象丰富。其实汤显祖所处的晚明与莎士比亚「文艺复兴」同期,都是文艺思潮解放的年代。汤显祖对女性心理描写之细微体贴而又前卫破忌,女主角追求爱情,出死入生,勇气十足,就是当今女性主义的拥护者恐怕也会赞赏,这就是为甚么《牡丹亭》数百年来一直为女性读者所拥戴,时至今日在大学里广为青年学子热烈喜爱的缘故。牛津大学现任中文系主任布鲁克、亚非学院艺术考古系系主任穆尔(Elizabeth
Moore)非常激赏青春版《牡丹亭》舞美服装的视觉效果,「视觉之美,令人震撼,字画吊片背景创造出迷人的空间感觉。」「抽象写意的舞台设计及舞蹈动作更能凸显五色缤纷苏绣服装的优美。」青春版《牡丹亭》运用中国书法绘画作舞台背景,与昆曲美学融为一体,加强了昆曲的线条美。而王童走淡雅色彩的服装赢得众口皆碑,把剧中人物装扮得美轮美奂。英国人看戏看整体效果,注重舞台艺术。在众多评论中,大英博物馆亚洲部艺术总监史都华女士的讲评最有代表性,也最动真情:
最近《牡丹亭》的演出成就了艺术应有的功能,它引我进入多种不同的领域,观看这出戏经历时空的超越,可以进到一种完全关注爱情如何左右生死的境界。同时整堂制作引人入胜:唱作、服装、舞美达到完美无瑕,创造出一种精致高雅,具永恒之美的中国意象来,这又提醒我为何会终生献身研究中国文明。我对参加制作这出戏的所有人员致最高礼敬,因为看这出戏你绝不会觉得它跟明代首演时有丁点改变──感觉上它完全属于古典,但仔细再思考,显然它已经历过天衣无缝的现代化了,自然合乎二十一世纪观众的胃口,这种聪明巧妙的现代化手法,令人大为称羡。如果青春版《牡丹亭》每年来伦敦演出一次,我知道六月时分我都会在那儿!
英国人也可能迷上昆曲的,坐在我身边有位英国观众是高达明学院(Goldaming College)影视传播系系主任马汀教授(Roger
Martin)他每天坐两个钟头的火车赶来伦敦看戏,一连看两轮六场,最后一场还带了两个中国女学生来,他买票请她们的。
伦敦演毕,剧团转赴希腊,参加著名的雅典艺术节,我没有随团去,返回美国休息,据说青春版《牡丹亭》在雅典也受到希腊观众热烈欢迎。英国是莎士比亚的故乡,雅典是希腊悲剧的诞生地,一时间中国昆曲青春版《牡丹亭》在西方两大戏剧重镇登台,接受最有戏剧鉴赏力的观众的考验,而获得一致的肯定。
白先勇:2008英伦牡丹开—青春版《牡丹亭》欧洲巡演纪实(一)
白先勇:2008英伦牡丹开—青春版《牡丹亭》欧洲巡演纪实(二)
白先勇:2008英伦牡丹开—青春版《牡丹亭》欧洲巡演纪实(三)
白先勇:2008英伦牡丹开—青春版《牡丹亭》欧洲巡演纪实(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