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视工业遗产保护

(2015-03-13 16:17:40)
标签:

工业遗产

工业化

城镇化

工业遗产再利用

工业遗产保护

重视工业遗产保护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发展。2013年,中国的工业产值是美国的126%。中国已经取代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工业生产国,又回归到大国应有的历史位置。而且,其工业产值总量“远远”超过美国,结束了美国长达一个世纪在该领域的领袖地位,其含义绝对不是象征性的,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据联合国发布的数据显示,在金融危机前的2007年,中国工业生产总值只有美国的62%,而到了2011年,中国工业生产总值就已经是美国的120%。2011年,中国工业生产总值达2.9万亿美元,美国为2.4万亿美元。美国第一次失去了世界头号工业制造国的地位,让位给他们怎么也挑不起的中国。

      特别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工业产值翻了一番,而美国却没有增长。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的看到中国还不是工业制造强国,更不是智造强国,仅仅是一个制造大国,要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很长的一段路。

       目前,中国史无前例的工业化进程,极大的推动了中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快速进化和快速演变。2013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了.7%,中国城镇化率达到了53.73%(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数据)。在这一伟大的历史进程中,全国大中小城市,都在以前无古人的速度,发生了惊人的变化。这里需要说明一点,城镇化的成绩和成果,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绝对是主要的,也是可圈可点的,是不容置疑的。

       但是,城镇化视乎在“无限制、无节制”的扩大,就“千城一面”、“万楼一貌”、“求大、求高、求奢、求怪”的现象,故暂且不议。城镇化使大中小城市无数古建筑和传统建筑几乎毁于一旦,在乡村新农村建设中,使具有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古典小城镇和古典村落,也几乎荡然无存,从本质上讲,割断了人们与先祖们创造的规模宏大的物化劳动成果的链接,不能不说是一大损失。

       如果说这些巨大的损失,已经无法弥补,成为现代化进程中的牺牲品,成为历史的遗憾。那么中国巨大工业遗产(含工程,下同),决不能再走上述遗憾的老路。假如说古建筑、古城镇、古村落消失,是一种难以再复制的遗憾,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的问题;那么工业遗产保护,就不能以工业化、城镇化再搪塞而了之,必须予以重视。

       实际上,清朝末期“洋务运动”,所创造的无数工业遗迹,民国战时建设的工业项目,目前,还存在于人们的历史记忆之中。特别建国初期,著名的156个重点项目,“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三线建设”项目,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许多工业项目被城市建设一圈又一圈的包围,最后,冠以“污染”的高帽子,被迫的不是外迁,便是改产,或者是被遗弃,更有甚者从中国版图上被抹掉。

      众所周知,社会文明孕育在历史文明之中,工业文明是社会文明的基石。工业遗产是人类工业文明的重要载体,是工业文化、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曾为中国的社会发展和进步,做出过巨大的历史贡献。虽然,是传统工业项目,但是,是现代工业的连续发展的桥梁,是改革开放大工业进步的孵化器和“示范样板”,是无法替代的宝贵的工业文化财富,其历史地位绝不容抹杀。

       特别是在中国城镇化的大背景下,工业遗产的历史、人文、社会价值往往被忽视,不少工业遗产被遗忘和破坏,即是留存下来的也岌岌可危,许许多多的工业遗产,面临或迁、或拆、或留、或保护的选择。

       中国人是聪明的,但有时也犯糊涂。我们应该在对待工业遗产问题上,要学习西方工业国家的做法,如:德国把工业遗产地,打造为“文化首都”,美国人给工业遗产,注入文化的“活水”,英国人把工业遗产,变成新的财富之路,日本人把早期的工业遗产,找准所谓主题理念,寻求新的发展。

       中国人也有保护和发展工业遗产的成功做法,比如北京人把五十年代798工厂,没有废弃,加以修复,赋予新的文化内涵,予以再利用。首钢改造为工业旅游项目。四川某个小城市,把废弃的工业烟筒,没有简单的炸掉,而是花小钱,改造为人人天天都需要关注温度计,并进入全城人都能看得见的视野。这一看来是不经意的举动,媒体报道后,获得了民众的一片赞扬声,成为中国人对待工业遗产的典型案例。

      为此,在中国轰轰烈烈工业调整的今天,充分挖掘中国工业遗产的再利用价值,将遗弃、将拆除、将倒闭的工厂、工业项目、工业区,改造为充满文化气息、教育氛围的公共文化设施和人文景观,改造为工业旅游项目,使人们在休闲之中,了解中国工业文明的历史、演化、进步和昔日的辉煌。

      特别是中国"洋务运动"和新中国初期的工业项目和工业遗产,不论是矿业遗产,还是工业遗产,均应该挖掘、保护和开发,尤其是“洋务运动”以来、新中国初期,第一个煤矿、石油矿、铁矿、铜矿、铝矿、有色金属矿等;第一个钢厂、各类制造厂、各类兵器厂、纺织厂等。当然,不能仅限于第一个,各省、各城市都存在工业遗产,只是大小而已,都有其不可小视和忽略的历史文化价值。

       目前,当务之急,应汲取城市古建筑、传统老建筑、古典小城镇、古典村落被破坏的教训,被面再重蹈覆辙,全社会应觉悟和重视工业遗产的保护问题,使之提高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为此,提出以下八点建议:

       一是普查登记。中国虽然还不是制造强国,但也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头号制造大国。从宋、元、明、清王朝最初的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中国经历了上千年的原始工商业的演进过程,特别是清末“洋务运动”、民国时期、新中国建国初期,留下了许多丰富的工业遗产,如桥梁、水利(水坝)、铁路、公路、矿业、工厂等历史工业遗迹。对于这些“历史工业遗迹”,作为历史文化遗产、工业遗产,由政府牵头组织,动员民间力量,进行全国范围的普查登记,对于重点工业遗迹,以数字化为手段,类似“工业考古”的方式,摸清家底,进行测绘、记录、录像、照相、存档,建立文案、名录和大数据库,加以记录和保护,为中国工业遗产再利用创造基础条件。

       二是推动保护与立法。中国丰富的工业遗产是宝贵的历史文化记录,是一笔巨大的物质财富,特别是废弃的工厂、矿山和历史工程等,应纳入国家认同的历史和人文体系之中。同时,总结中国关于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的经典案例,借鉴先进工业化国家工业遗产保护和开发的经验,并参照2003年国际工业遗产保护联合会,通过的《下塔吉尔宪章》,以及2011年《都柏林准则》,确定中国工业遗产的定义,保护细则,认识保护和开发工业遗产的重要性,推动中国工业遗产的立法、保护和再利用(开发),以及宣传教育,提供建设性指导意见。

       三是积极组织申遗工作。中国在人文和自然遗产申遗方面做的比较好,有许多可借鉴的成功经验。同时,也应该在工业遗产申遗方面有所积极行动,争取中国工业遗产早日列人世界遗产名录。例如中国开采铁矿、铜矿、盐矿、金银矿等,以及开采理念、开采构思、开采设计和开采方式等,以及相应的炼铁业、炼铜业等,特别是制酒业、造纸业、纺织业、机械制造业、仓储业等。不论是开采年限,还是开采规模,都走在世界前列,有些甚至达到了两千多年历史,而且创造了无比的辉煌,均具有普遍的显著的人文历史价值。积极组织工业遗产申遗,使世界了解中国工业遗产,了解中国工业发展历史,使国人树立自信心,是有利而无害的千秋大业,何乐而不为呢?

       四是建立保护基金会。对于具有开发价值的重点工业遗产项目,以基金会的方式管理、保护和开发工业遗产项目。并作为工业遗产保护划分方式之一,予以确认。保护基金会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民间组织,股份制体制。资金来源以民间筹资为主,包括政府津贴和社会捐款等,在政府、企业、企业家和商人支持下运作,其重点应该是清末“洋务运动”、民国和新中国建国初期(著名的156个国家重点项目)的大工业遗产项目,以达到较好的保护和开发不可再生的极其珍贵的工业遗产项目。

       五是再利用,为现代化建设服务。重视工业遗产的保护是责任、是过程,充分挖掘工业遗产的价值,目的是工业遗产的再利用。尤其在工业结构调整的今天,将废弃和倒闭的工厂和设施,改造为博物馆、展览馆、艺术文化中心、公共休闲中心、儿童活动中心、或商业购物中心,或工业旅游项目等。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工业遗址景观修复,周边再配套居民生活项目,增加新的功能定位,注入新的活力,盘活工业遗产项目,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服务,使人们在工作、休闲和生活的同时,享受国家工业遗产带给人们的历史记忆。

       六是总结和推广成功经验。中国工业遗产再利用,北京有最好的典型,即“北京798艺术区”,是在原国营798厂所在地基础上,保持原貌,增加新的功能,“改造”为文化艺术区。最早该厂由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前苏联和民主德国援建,是新中国“一五”时期重点建设项目,国家领导参于了开工典礼并宣布开工生产。798厂曾对国家的经济建设,特别是对国家电子工业的建设、国防建设、通信工业的发展做出过卓越的贡献。2002年,该厂废弃后,艺术家和文化机构进驻,改造闲置的厂房,成规模地租用,并将原有的工业厂房重新定义,继续保持原厂区的简练而朴实的风格,逐渐发展成为画廊、艺术中心、艺术家工作室、设计公司、餐饮酒吧等,形成了具有国际化色彩的“SOHO式艺术聚落” 和“LOFT生活方式”,使798工业遗产和当代艺术、建筑空间、文化产业与历史文脉、城市生活环境有机结合,进一步演化为一个新型的文化概念,成为北京的新景点、新符号。引起了相当程度的社会大众关注,对普通大众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在城市文化和生存空间的观念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也使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产生了极大示范作用。

       类似798工业遗产再利用典型,在全国还有许许多多工业遗产再利用的典型。如山西朔州露天煤矿,是改革开放第一个国际合作项目,由邓小平总设计师亲定,几十年后,废弃的露天煤矿,改造为水库,废弃的土石渣堆成的小山,绿化改造为旅游景点和休闲活动点,吸引了大批参观者。还有首钢搬迁后,原有的工业遗产改造为工业旅游项目。总结这些成功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的典型,无疑是工业结构调整的一大出路之一,也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利民利国的大好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未羊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