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风轻云淡的生死观

(2022-04-05 11:45:12)
分类: 文献学

眼望着清明,

止步于疫情。

居家云祭扫,

曰与时偕行。

风轻云淡的生死观

生命有两种状态,其一曰“生活”,其二曰“没死”,古人文绉绉,曰“苟且偷生”。

纵观历史,古人的生死观,可谓豁达!

《老子》曰:“出生入死。”

《庄子》曰:“死生,命也。”

《论语》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孟子》曰:“舍生而取义。”


风轻云淡的生死观

那些活着绽放过生命光彩的先贤们,值得后人追思仰。所以埋葬古人的地方,称为,墓者,慕也!

《柳子厚志铭》、《五人碑记》,皆千古名篇;秦始皇陵、明孝陵等皆观光胜地。

时至今日,把公墓当成公园的,香港及海外更常见。小涛每戏称之曰“礼失求诸野”。


风轻云淡的生死观

所谓“礼失求诸野”,其实“野”这个字从造字的本意上讲,里予——用英语可以表达地更清晰——inside me.礼就是被教化,从而丧失了本性!

中原地区,长久以来饱受儒家文化的灌输,自诩文明开化。且“二十四史”都是按照儒家的正统思想来编撰,所以有些行为是“礼”,有些就属于“无礼顽嚣”。

 风轻云淡的生死观

江宁上坊孙吴墓虎头棺床

杨海峰/摄


从民俗学的角度而言,放大视野,自古以来,各种葬式,天葬、水葬、火葬、土葬、树葬……南北风俗,五花八门。少见则必然多怪,乃至有骇人听闻者。

比如《真腊风土记》中记载南方的吴哥窟:人死之后,尸体被抬到城外偏僻无人处,家人躲得远远的,看有没有野兽来吃。如果父母很快被吃掉了,说明父母有福,生前做了善事;如果连野兽都不吃,说明父母生前有罪。

又如《北史·列传》中讲到北方的靺鞨族:父母死了之后,子女把尸体挂到树上,进行风干,三年之后,把骨头收起来,一边烧烤,一边祝酒……

 

 

风轻云淡的生死观

何必讳言生死?

如果我们能正视死亡,看淡生死,把生老病死看成一种正常的生理过程、人生轨迹,看成一个自然的节奏,那么我们就可以坦荡的向死而生。此《庄子》所谓:“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夏秋冬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嗷嗷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风轻云淡的生死观

人为什么会惧怕死亡?

究其竟,因为秋天来了,才发现自己好像还没开过花。所以,人的怕死,其实是心有不甘。一如印度的奥修所言:“你害怕死亡的真正原因是:你从来没有生活过……而死亡正在逼近。”


风轻云淡的生死观

如何才算生活呢?

宋代·赵希鹄《洞天清录》上讲,对大众而言,人生当做三件事:

1、胸中有万卷书,

2、目饱前代奇迹,

3、车辙马迹半天下。

今天的我们如能按照这种要求或曰标准去丰富自己的生活,向死而生,生命一定会更加丰富多彩。死的时候,自然少掉很多遗憾!


风轻云淡的生死观

人的出生,有预产期;而死亡也是一样的。

《黄帝内经》上讲,人正常的死亡状态是:“预知时日,无疾而终。”

有一种说法,曰:人的死相,即是人的生相。小涛不置可否。但较之与浑身插满管子,求生不得求死不能。肯定会觉得古人所言“寿终正寝”是大修行!


风轻云淡的生死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拓片二三事
后一篇:枇杷自由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