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袅袅香雾中,开启精神之境——沉香与诗

标签:
文化 |
分类: 访谈、诗话与画论 |
施施然
沉香自古就是文人雅士、富贵门第的钟爱之物。说起沉香,我们立刻会想起许多古典画面,比如中国古典文化中非常隽永的一个意象:“红袖添香”。明代一位画家的作品《千秋绝艳》图中,就表现了“莺莺焚香”的情节:画面中,月照西厢,窗边一座紫檀木的香几,相国小姐崔莺莺在几前婷婷而立,纤纤素手捧着一只小巧精致的香盒,另一只手用食指和拇指拈着一小块香饼,正欲往香盒里添香。无可否认,此情此景非常美。歌者见之歌,画者见之画,诗人见之自然会作诗。果然,画卷中也有题诗:“梨花寂寂斗婵娟,月照西厢人未眠。自爱焚香销永夜,欲将心事诉苍天。”
唐代诗人李白也曾写过一首叫《杨叛儿》的诗,其中“博山炉中沉香火,双烟一气凌紫霞。”“沉香”,即是名贵的沉水香。这首诗描写青年男女的欢会,正像沉香投入炉中,爱情的火焰立刻燃烧起来,情意融融,精神升华,仿佛香火化成烟,双双凌入云霄。的确,沉香与诗歌自古以来就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古人追求焚香的境界,如同追求精神的境界。一千多年前的李商隐还专门写过一首“烧香曲”:“漳宫旧样博山炉,楚娇捧笑开芙蕖。八蚕茧绵小分炷,兽焰微红隔云母。”诗中详尽描述了焚香的过程,足以看出“香”在古代文人生活中的重要程度。
沉香是属于纯精神范畴的。如果以花作比,它是百合,而非牡丹;若以《红楼梦》中人物作比,是黛玉,而非宝钗。它是空灵的,需要你暂时放下山高水远,投入专注力、细腻心,方能感受和捕捉到这脱俗之物。
今人距离沉香似乎远了,归纳起来原因有几个方面,其中之一和快节奏的现代人过度沉浸于现实,追逐物质,无暇分神观照精神世界有关。幸而,近些年沉香之珍贵、之美,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所了解和接受。我个人就非常喜爱沉香,闲暇之余,读书、写作、或画画的时候,我喜欢点燃沉香,让缕缕香雾自香炉中缭绕升起,引领我进入思考、冥想,和艺术之美中,如我曾写下的诗句:
想你之前,我要点一炉香
你可以管它叫沉香屑,或者熏衣草
紫色香雾是你延伸来的藤蔓。我的
思念,是藤蔓里盛开的百合
古时候的书生,沐浴熏香后读书
而今的我,在香气氤氲里想你
2014.10.9 应某地理杂志邀约而写
作者:施施然,本名袁诗萍,诗人,签约画家,中国作协会员,曾获河北省“文艺振兴奖”、《现代青年》“最受读者喜欢的十大青年诗人”、张坚诗歌奖主奖、三月三诗人奖等。著有诗画集《走在民国的街道上》(台湾)、诗集《青衣记》、《杮子树》、《诗书画:施施然作品选》(新加坡)等。《海风》杂志特邀副主编。国画作品多次入选国际国内画展并被收藏。现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诗画合一”的承继与探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