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颜诗国<每周诗探讨>第九期》《黄昏从梦里退去》结束并总结

标签:
施施然诗歌诗歌报论坛红颜诗国文化 |
分类: 关于施施然诗歌的评论 |
按:朋友转告我诗歌报论坛的红颜诗国版块在进行关于我的诗歌讨论。去看了。谢谢版主、主持人,以及参与讨论的诗人朋友。另,这首《黄昏从梦里退去》是我从和逝去母亲相见的梦里骤然醒来后的诗作。
《黄昏从梦里退去》
哦不该这样。为什么天色
突然亮了起来。而我
还在秒针制造的硝烟里,驰骋纵横。身后
有人唤我乳名,无疑
是己经发生过的事。我轻快地
应一声,庭院里的草
就绿了。漫山遍野的杜鹃,就开了
我在奇妙的明亮里奔跑。周身
染了鲜红的花蕊。我的脉管涨满汁液
幸福地膨胀,膨胀,膨胀……
黄昏向身后退去。日落
向身后退去。一张张脸
向身后退去。退回到我的童贞-----
母亲,端坐在堂屋的中央
【作者】施施然,本名袁诗萍,一个活在当下却心属民国的女诗人,一个身在北国却魂系江南的青衣。四分之一旗人血统,美术专业毕业。写诗,是为真实地活着。作品见《诗选刊》、《山花》、《天涯》、《诗林》、《中国诗歌》等。现居石家庄市。
诗歌主张:自由、性灵、超越,以一颗古典柔软心,穿越而今当下。
【鉴赏和简介】作者:低处的迷雾
【总结】
本次探讨有如下人员参与:低处的迷雾、石菩提、唐朝明月、陶小牛、牧歌悠扬、芙蓉童子、囫囵食神、淡若春天、温暖的注视、张小钰、被西风吹瘦了、木中巷、微尘含笑、翩然落梅、半遮面、秋若尘共十六位。其特别要感谢囫囵食神与陶小牛两位诗友的热情参与与支持!若尘由于家中最近无线信号断了,上网诸多不便,回帖及言论不太积极,没有使本次诗探讨活动更加圆满,特作一下检讨,希望各位兄弟姐妹见谅。若尘一一谢过了。
【以下为跟贴汇总】
石菩提:初读印象:
这首让我想起了一首外国名诗,可惜,差距比较明显。
这首“我”太多,显得过于激动了
再读:
体味到一种时光的交叉跑动。
又读:
此中明亮,激越如溪流,清澈见底.优点缺点同样在此。
秋若尘:问好菩提,第一次主持这样的探讨,多有仓促,希望听到你更深的见解。
是的,小我相对多些,一般女性都比较情绪化,呵呵。就是这里面流动的气场很能吸引人,比较温婉灵动,谢谢菩提一读再读给予的支持,问好并远握!
唐朝明月:从诗歌的而表现手法上来看,这应该是一位女性诗人的作品。整首诗歌沿着梦和回忆的情绪一层层的剥离、铺展。其中从梦中的呼唤到看到梦中的母亲使得诗歌的情感泄露达到了顶点,也显见作者把握思维的能力。膨胀是这首诗歌的内核,我读之感到作者在表现幸福膨胀的同时是在感叹人生易失,过往只能追随黄昏老去!只能在梦里不断重复,不断聆听!如果说不足:一些铺张性的语言丰润了诗歌的情绪,但也削弱了诗歌的深度。
算是瞎说,若尘莫怪!
秋若尘:先谢谢明月的支持,远握一个!
分析的很到位,让我们更加贴近作者的内心,感知诗意的人生。欢迎你继续参与。问好
陶小牛:只要把握的好,絮叨也可出真情,显诗意。每个人都有黄昏,每个人都有母亲和童年,在这里,絮叨已成为一种本能,一种温暖,或者一次渐进的回归。
秋若尘:小牛说的有道理,这种温暖的絮叨能轻易地扣启人脆弱的一面,让我们恍惚又回到当年,嗯,甜美的记忆。谢谢小牛!
牧歌悠扬:这位诗人用通感的表达方式,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抒发。无论诗者幸福着亦或茫然着,最终的本真还是忘不掉天真无邪的童年以及给予自己生命的母亲。
秋若尘:问好悠扬:))这一首文字虽流于直叙,意境却还蔓妙,画面感较强。谢谢支持。呵呵!
芙蓉童子:探索里所选的每首诗,都没有心情文字版“苏堤春晓”先生所倡导的“鲁迅精神”,如何能促进国家和民族的软实力提升?
以上是玩笑话
秋若尘:问好童子:))因为这个红颜诗探讨的选题大多是针对女性作者的,相对的阴柔了些,不像春晓先生选题那么开阔,接于现实,各版有各版的特色罢了,百花争艳方为春嘛。呵呵!多来交流。
囫囵食神:这首“我”太多,显得过于激动了 我的想法跟石菩提相同。
这首诗过多自我的渲染反倒阻碍了读者空间想象,比如“而我还在秒针制造的硝烟里,驰骋纵横”,“漫山遍野的杜鹃,就开了我在奇妙的明亮里奔跑。周身染了鲜红的花蕊。”这些句子,个人认为是应该让读者去想象的。
另外,这个题目我个人认为叫《黄昏》就行了,由黄昏联想到过去,再由过去展开想象,然后再融入些佛学中的轮回思想,从而使得“黄昏”成为启动全诗想象的一个重要跳板。最终完成读者跟作者一起体验那种穿越时空的幸福时刻。
这只是我个人的臆断,请看后千万别往心里去。先谢了。
我突然想起了阿根廷诗人博尔赫斯的那首名作——《雨》,不妨贴出来,以供诗友们欣赏:
《雨》
突然间黄昏变得明亮,
因为此刻正有细雨在落下。
或曾经落下。下雨
无疑是在过去发生的一件事。
谁听见雨落下,谁就会回想起
那个时候,幸福的命运向他呈现了
一朵叫做玫瑰的花
和它奇妙的,鲜红的色彩。
这蒙住了玻璃窗的细雨
必将在被遗弃的郊外,
在某个不复存在的庭院里洗亮
架上的黑葡萄。潮湿的暮色
带给我一个声音——我渴望的声音,
我的父亲回来了,他没有死去。
秋若尘:问好食神,先谢谢你如此细致的点评,分析的客观理性,这首诗挂在这里就是要让大家讨论的,不论持任何观点我们都是欢迎的,重在参与嘛。好比人看风景,所站的角度不同,欣赏的景致也会略有不同。所以各持己见没有什么不妥,相反的能让我们更深地去抵达一个诗者的内心,更方便大家的交流学习。若说这名字对你的建议很是赞同,我也认为黄昏要比黄昏从梦里退去要好些。另外要谢谢你为我们推荐的佳作,让你如此费心,若尘再谢。
淡若春天:我也喜欢写我字,因此我要站出来为作者说一句话。哈哈!
这首诗的自语式抒写,正是本诗温暖与回归所需要的温床,让诗歌充满了感恩、思念与真情。作者象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女孩,面对大千世界,在迷茫与荒乱中,想起母亲后依赖性的呢喃。看完后,我仿若看见一个小女孩看见母亲后,娇柔地扑向她的怀抱。不管是梦还是想,诗歌情感细密,场景感很好。一系列动作的描写:唤、应、奔跑、染涨满、退去、退去、退去.....彰显出女性特别有的娇柔与可爱,同是也紧密地将作者复杂的内心活动渐进地呈现。
不足的是,同意明月的,有些铺张,特别是前后,中间还不错。
秋若尘:呵呵,发现每个人的见解都很独到呢,我只有外围观赏的份了。
同为女性,在情感抒发方面还是有些一致的,女子温婉,心思细腻,多感性少理性,这也是女性写作与男性写作的最大区别吧。问好春!
无哲:高挂探讨:)
温暖的注视:先问好若尘。
这首诗歌起句抒情很急,引起读者好奇。个人认为是优点。
接下来只是一声呼唤,便使得梦境和梦境里的感受如扇面徐徐打开。呈现美感。
可以看出作者在试图写出神奇的效果,写出一声呼唤的巨大力量。这是技巧。文笔上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但遗憾的是孩子对母亲的感觉是每个人非常熟悉的,因此诗歌的下行几乎全在读者的意料之中,想象的空间被锁死,甚至作者的精心描写滞后了读者的思维,读后的表情便只能是回眸一笑了。
感谢若尘。个人还是很喜欢作者挥动文字悠然地在不同方向打开了两个扇面所带来的美感的。
秋若尘:谢谢暖暖,一直都很欣赏你对诗歌的见解。这首诗整体来说空间感及画面感都不错,流动的气韵也很明快,像你说的,开篇就先声夺人,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不足的是后半部份的描写落入了俗套,没能给人深一层的震憾。其实很喜欢这样的探讨,让我学到了不少东西。抱抱暖暖!
石菩提:可以看出作者在试图写出神奇的效果,写出一声呼唤的巨大力 ...
此说有理。这首的抒情过于急切直露了。
另,看了博尔赫斯的那首,是真的好。感谢食神,不知道是谁翻译的,我要去买本博尔赫斯的读一读。
陶小牛:在我理解看来,诗的现场有两个:第一个,我在忙碌着,忙的昏天昏地,忘记了吃饭或者什么。(我理解的是吃饭,因为后面有母亲坐在堂屋的中央,中国的吃饭习惯,大人坐定后,孩子们围上桌来。)这时候,母亲喊作者的乳名,也许作者好久没有听到母亲喊自己的乳名了,然后有了回到童年的感觉,童年的场景就出来了,有了第二个诗现场。回到了小时候,母亲喊着乳名叫在外嬉戏的作者回家,那作者是小跑回家的,就象作者自己说的那样,小跑着跑回了童年。。。里面的絮叨,映称了对童年的无限怀念。。。。
张小钰 :整一首显的有点急切,或者说是激动吧。从而感觉上紧张了没有完全的放开。
被西风吹瘦了:我觉得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在于他把一瞬间的事物扩大到一个宽广的场景,仅在一眼间的东西,被充实了,在诗中变得有想象力了。
木中巷:在女子细腻柔软、释然中,
亲情在在这里成了让人遐想、触动的小诗,
这无形中照耀中诗歌的纯度与浸染力。
这点特别触动人。:)
秋若尘:是的,巷子姐分析的很好,若尘先谢过了,难得你百忙之中过来,问好!
微尘含笑:我在你的诗歌中沉醉。并感受到一种奇异的画面呈现。镜头拉伸的速度或急或缓或定格,是任何摄影赶不上的诗歌的拍摄场景。含笑在此开眼了。问好!
秋若尘:谢谢含笑支持。这首不是我写的,是当下的一个女诗人的文字。分析的有道理,这首诗空间延伸的画面感很好,语言温润,是值得人学习的。欢迎多来,问好!
翩然落梅:喜欢这诗歌的气息
秋若尘:谢谢落梅支持,想得你个长评呢,呵呵。周末快乐!
陶小牛:不客气,这首诗妙就妙在诗现场的转换。
我喜欢有关真情(爱情、友情、亲情)、土地、本真的诗,喜欢透着至善、至美、至真的诗。生活里的碎屑里,常常发散着这些美好的、散发人性光辉的东西。我不喜欢那些迷失在个人里的诗,好象天生就苦不完、爱不完。
我喜欢这首诗,它散发着人性的光辉,是值得信赖的诗。
半遮面:来了很多次, 怕动脑, 就溜走了, 还是留个脚印.
注:以上为所有参与人员的主要论点汇总。感谢各位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希望有更多的诗友加入进来,共同提高。第九期诗探讨活动至此结束,不足之处欢迎批评指正!希望继续支持红颜的每周诗探讨活动!
活动地址:http://bbs.shigebao.com/viewthre ... page=1&page=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