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三律、思辨及未来

(2011-01-11 15:32:55)
标签:

个人记录

教育

分类: 教育笔记
摘自2011元月11日《与友人的对话》
--------------------------
一是成长空间的规律
一个孩子的成长大概会经历母亲的空间、父亲的空间再过渡到自己的空间,这三个过程,里头包括有心理、生理以及社会学的内容。我所指的三个过程,当然是指正常的成长,至于那些“非正常”的如单亲、孤儿的成长,实际在成长过程中,以其它形式替代了所需的空间,例如其他亲人或生活中的某人。这同时属于社会关爱的课题。
 
二是莫先入为主
所谓莫先入为主,指的是在孩子的教育中,注意少以成年人的经验去指导孩子,要多在孩子已经感知的基础上去引导。例如说,对一个三岁孩子问“灯为什么会亮”时,你只需指着电线,而不必告诉他一大堆物理知识。再例如一个十岁的孩子说“奋斗”,你只需对照他努力的行为竖个大拇指就行了,而不必告诉他奋斗要靠意志、要经历痛苦。也就是说,每个年龄段都有各个年龄的阶段感知,我们在传授知识时,要多在孩子已经感知的基础上作引导。我们的教育往往喜欢把知识打包,然后灌输给孩子,以为这就是传授知识的方法。其实,不是。
 
三是莫本未倒置。
例如说知识、分数和名次的问题。
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应的是分数,分数对应的名次。而不要去强调名次,尔看分数。否则,就是本未倒置了。这样,才不会去盲目把孩子和其他孩子进行比较。 要比,则要让孩子去跟自己比,跟自己的目标比。每一个进步,就是一次自我的超越。名次,是外在的,很重要,它可以提升孩子的自信。 但,仅此而已。 
 
看一个孩子的行为,同样要看对应的是什么。找到起始的对应点,并从起始开始导入,这才是教育方法。将这些理顺了,便轻松了。家长是,孩子也是。所谓的压力,就不构成危险或者威胁,相反,会成为动力之源。
 
例如说,我们常说的妒嫉。妒嫉是人类的本性之一
既然是本性,就本来存在的。人的很多行为,就是经由妒嫉衍生而来,例如诽谤。
 
我们在教育的同时,在引导孩子健康的心理的同时,要理清楚。并作出正确的引导。
就拿妒嫉来说
妒嫉是什么
妒嫉,是指你比别人只高出一点或强一点点。
若你高出别人一大截,或者说高出很多,别人就是仰望了。
而仰望,事实上,也是人的依赖本性衍生出来的。
所以,被别人妒嫉的时候,就不要来情绪,而是认识到自己只是比别人高一点点而已。
由此要做的是什么,就是继续努力。
反之,是一样的。当你妒嫉别人时,一是要认识到这是人类的本能或者本性,不必去痛悔,不要觉得自己品质低下。二是要认识到别人的确比自己高一点、强一些。所以要虚心学习,争取超越他。
这,就是本未正置
 
人类有很多的情绪实际来自本性。
教育,主要是帮助孩子理顺,找到通道,并在适当时候找到释放的方法。
让他感知再到认知。
拿妒嫉的认识来言,若以“继续努力”以及“虚心学习”,其实就是找到了释放的正确方法。
而不是落入妒嫉的其它表现形式上,如数落、仇视、甚至诽谤等等。
也不会在被妒嫉时,落入愤怒、痛苦、迷茫等等表现形式上。 
 
从现象看本质 
这是思辨的雏形。
成人这样去做,孩子自然会学会这样去思考。
而思辨,是未来成就的根。
一个人未来能否成就,关键就在于能否思辨。
教育的过程,实际是思辨形成的过程。
 
知识这东西,靠积累,而思辨靠什么
靠认知。
知识、能力、智慧,是三个等级的东西。
而思辨能将三者合一。
也唯有思辨才能够三者合一。
 
很多大人或许这个能力都很欠缺
 
是,只有出类拔萃的人,才具备很强的思辨能力。
但思辨是根。
能力的差别,只是根扎得深浅的问题。
 
有思辨能力还不够,还要有行动力才行
 
思辨就包括实践的。
要不然,根往下扎,有什么用呢。
还不是为了阳光。
当然,思辨只是一个方面。
另外还有习惯、意志等等。
亦即修为。
 
我们不妨这样去理解:思辨管的是方向和实践,习惯以及意志管的是自我。  
 
教育是一个过程。
把自己所学以及经历所得,通过适当的渠道交给孩子,这也是一种责任。
我说的是“适当的渠道”。
 
教育,没有人可以说大话的。 
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没有一成不变的。
也无模式可言。
用心并尊重规律,就行。
能让孩子身心健康发展,能让他积极上进,就行。
至于未来,是未来的事,同时是他自己的造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