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力对21世纪的中国孩子来说非常重要,想象力激发创造力、创造生产力。但想象力是什么?它怎样产生?它是天生就有?还是后天激发和策略性地学习与培养的?对这些概念,是否所有的父母、出版人、作家、教育家都清楚呢?答案是:不确定。
一场想象力的保卫战在大连打响。它吸引了作家、教育者和出版社、出版商,这是一件好事情,成人世界关注想象力的保卫,孩子思维的世界才有了更多元化的发展。我有幸赶往大连,去参加这样一场具有特殊意义的战役,尽管迟到、早退,不过短短的8个小时,但是给我的思考是深刻的。
首先,保卫想象力。要有可保卫的想象力。如果孩子们都丢失了想象力或者想象力根本没有被激发,我们保卫什么?不少成人认为,想象力是每个孩子天生就有的,这是不够科学的。
谈到保卫想象力,我们要回到基础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去科学地认识“想象力”是什么?它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
婴儿一出生,就会哭泣和吸允,这是不用成人教授的。这是与生俱来的。但是想象不是。
基础心理学科学地认为:想象是人通过记忆,把表象的内容作为素材,在大脑里对这些表象进行加工和改造,从而创造出新的形象。这个过程是一种形象思维的过程,这种过程就叫做想象。
发展心理学从个体的出生到衰亡描述了人的一生全程心理发展的现象,总结出心理发展的规律。著名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将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4个阶段,0——2岁阶段叫感知运动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主要凭借感知和运动之间的关系获得动作经验,这一阶段的儿童认知活动处于感知动作思维水平。只限于对当前直接感知的环境施以动作。这个时期,孩子根本不可能有想象力。
2—6、7岁是前运算阶段,这个阶段儿童主要特征是把感知运动图示内化为表象系统,具有了符号功能,开始运用语言符号来代表他们经历的事物。于是这个时期的儿童具有泛灵论、自我中心、思维的不可逆、为掌握守恒的具体表现。会上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周锐老师讲到的一个事例:“一个小女孩生气的时候对爸爸说我要像蜜蜂那样用屁股刺你的事例”就是儿童处在这一时期的典型表现。这个孩子一定是处于2——7岁之间的。她2岁前不可能产生这样的想像,只有在这个阶段,她沉浸在泛灵论的思维中,开启了对表象加工和改造的思维过程。
可以说,2——7岁,是激发儿童想象力的最好时期。但是,这不是儿童天生就有的能力。很多儿童错过了关键期的想象力的培养,一生都欠缺甚至终生枯槁了想象力,这样的事例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我们看看身边的大多数儿童,那些追逐于背诵和计算学习的学前班和校外班的孩子,就知道我们在干些什么了。儿童没有发呆的时光,没有空间和时间加工改造自己的思维,他们的想象和创造全被成人世界里的学习模式取代了。他们丢失了他们最宝贵的东西,就好比家里把黄金换成了煤球,还津津乐道呢。这难道不是我们教育的现状吗?
前面所说,想象力人通过记忆,把表象的内容作为素材,在大脑里对这些表象进行加工和改造,从而创造出新的形象的能力。首先父母要给予儿童概念的输入,让儿童感知道什么是蜜蜂,还要让儿童发现蜜蜂是屁股上有刺的,儿童积累了这两个概念,才可以运用记忆在大脑里进行加工和改造,创造出我是小蜜蜂刺爸爸的童趣想象。
由此可见,想象力必须依靠后天对事物的感知,儿童具有了思维能力之后并独立进行加工改造才能完成。
牛顿在苹果树下思考并发现了牛顿定律,是牛顿具有想象力的结果。我们从苹果树下走过无数次,我们为什么没有牛顿那样的发现和思考呢?是缘于我们不是天才吗?当然,这是个原因。但是更根源的原因是:我们不具备这种想象力和创造力所要有的先决条件:缺乏对物理的好奇和对物理基础思维的敏感吧。
想象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天才的想象力的确与遗传有关,但是离开环境的共同作用,它就枯竭为干涸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了。
有人说智商高的人有想象力。错!这又是一个错误!
具有高智商的人不是都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但是,有想象力创造力的人确实是聪明的。因为创造力是一种能以新颖、不同寻常的方式去思考问题,并能提出独特解决方法的能力。创造性的人,一定是发散性思维者。
由此,我们能够清醒地认识了:儿童想象力要依靠后天父母和幼儿园老师提供的环境来激发,全社会的成人来注意保卫,只有这样,一场有关想象力的保卫战才有意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