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公认:外国图画书的历史从1658年的《世界图绘》开始。要知道,这之前,咱中国也有给孩子看的图画书啊。那咱的图画书历史也不比外国晚啊。可是,没有专家研究,也没有畅销书推介,我们老祖宗做的插图书默默地沉睡在那里,好东西放得都没人知道了.在《插图的故事》里,黄先生告诉咱们:
明朝的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曾命令诸臣们为自己的孩子们绘制了《农业艰难图》《古孝行图》画册,这是专给太子们看的。那,皇帝的孩子它也是孩子啊,给太子们做的图画书它也是图画书啊!这不是儿童读物吗?那叫什么呢?最好能有历史学家去做专题研究。也保不齐还有更早的皇帝也这么做过?
明代万历年间有本故事画册《养正图解》,是明代万历中修撰焦竑所编的。他一共选了60个故事,绘了60张图。这书出来后,别提多畅销了,那画工、刻工都是
徽派的名家之作,估计那会儿的行情,跟如今图画书粉丝热捧安东尼布朗、莫里斯桑达克差不多吧?反正大受欢迎,没多久就有“玩虎轩”的翻刻本,之后到了清康
熙年间,还重印呢。看来,给太子看的书,百家的孩子也肯定沾光看过。我看过几张《养正图解》中的插图,那真是精致细腻,人物表情与场景刻画异常生动,无论
写实的价值和技法的造诣,都堪称登峰造极之作,图画书语言运用的相当精到,叫我惊诧不已。那是今天市场流行的插画师们根本无法比拟的作品啊。
明刻的西厢记插图、晚明的《千秋绝艳图》都是叫绝的插图。王魁和桂英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焚香记》《孽海花》《情探》说的都是他们的故事。在《青楼韵语》的插图中,画家渲染氛围的构图,蕴意深厚。树木的交织表达两情相悦依依不舍,左面桥畔两棵树交织,右画面林荫紧密交杂。湖泊画家没有正面表现它,只把那简约的线条放在左上角,人物近旁用小桥写出了离别的气氛。所谓咫尺天涯的意境一下子就出来了。桥下的戏水鸳鸯更暗示了两人的关系。
刻工黄端甫在这本书里的一幅插图,画的是春天赏花的景象,更是精彩。“整个画面用繁复秾丽的笔触烘托出了春的气息,花木充满了生意,虽然是黑白版画,也使人感到强烈的色彩渲染。”画面构图非常巧妙,“画家掌握了不同人物的身份,让他们恰如其分地在画面上凸显出来了。”“画家不但表现了当前一刹那的情景,他还要交代过去和未来。引导读者做全面的联想。这个任务是由从小桥上匆匆赶来的两个小僮完成的。那个匆匆地跑着的小童手里端着一盆水果(石榴),可以看的出主人们吃酒已经好一阵了,要求很快地送水果上去;另外一个小童的手里夹着一个包袱,里面装的是乐器。这又说明了人们兴致是很高的,除了弹琴以外,还要玩些别的花样……”
这是300年前的插图啊,如此地精心构图,今天的中国“儿插”们看了如何想呢?
说句不客气的话,今天时下在儿插领域活跃着的行画儿画家们的水平,相差明代的那些画工和刻工,简直太远了。我们缺少继承和发扬,老祖宗的本事都丢得差不多了。想起来,今天杨志成先生的一句:“向古人学习。”确实,叫人深思。
改变洋图画书一统中国市场的局面,重要的还是要对自己文化有发自心底的自尊和自爱吧。越多了解自己的文化,越会汗颜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