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现在连80后都开始怀旧了,这真是一个乐于往后看的时代。
买来《城门开》,纯粹是看旧事。我把自己当成旧人,城门只为旧人开吗?也不尽然。快00后的jiaojiao翻开其中的北京四中和北京13中而章,看得乐翻。这两个学校前一个是她们班小学同学云集的学校,后一个是她小升初的时候也很熟习的学校。于是,她哈哈乐着把文革中的这两个名校浏览了一边。文革的事情,这孩子是根本不明白的;其实我也不知道二三,小屁孩经过的事情,多是狂欢胜于痛苦,其他都是在听前人述说了。
北京距离50年前真的是挺遥远的了,别说离开城门50年的人找不着北,离开10年的人,回头已茫然。这是一个找不着家的时代。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坏,但是确实这不是一个妙的感觉。
上周末去友谊医院做完理疗,拐进了对面的农贸市场去买菜,破败而肮脏的巷子里污水四溢,穿一双新的白皮鞋的我真不知道该在哪里落脚。到处是五湖四海的菜贩,胡乱地扔着菜帮和餐汤剩水,泔水味飘散在空气中,时时提醒我这是劳动人民的地界。
抬头望去,一座破败的米黄色两层小楼,曾经的雅致和洋气依稀还留在建筑结构上,窗边的浮雕都被出租做廉价小馆的油烟熏成了冒着沥青般油垢的黑洞。我疑心这曾经是70年前公馆一类的地方,出入的断不是今天蓬头垢面的走卒,长袍马褂旗袍洋车或许经常光顾此地吧?我的疑心被文物局钉在墙上的保护单位的牌子证实,这是100年前的建筑了,是仿照上海洋式弄堂建筑的香厂。真是啊,100年的建筑,就这样糟贱了。我们真是不缺历史啊。想在巴黎的街头,那些百年的建筑里至今漂漂亮亮地住着像模像样的人,而我们这里何止百年建筑?千年建筑也是说拆就拆。每每走在街上只有心痛二字。改造的街道越多,文化也就越少,所有的建筑历史都留在了电视上,而骑着自行车一转,几乎没留下什么了。一个老北京生生的,就没了。
城门如今大开了,谁想来就来,谁想拆就拆,城门有什么用?
所以,现如今,没城门。
看看城门里过去的人和过去的故事,感叹那个时代和那时候的乐儿与非乐儿,成了看这本书的理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