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虎哥,教育干预并不只是应用行为分析一套法宝。而需要一个组合拳,以应对复杂多变的情形。
例如情绪。我们可以以应用行为分析的理论教导辨识情绪,可以教命名情绪,可以教情绪与行为的关系,可以教共情……但是,我们在孩子的情绪爆发时,是否做好了共情?是否做到了如何适当的表达情绪?如果没有做好这一步,会带给孩子什么影响?
十年前看的《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父母效能训练手册》、《正面管教》这三本书给我带来很大的影响。参照书中所述,反观自己的不足。这些不足与专业性无关,它们教我如何与孩子相处,达到较好的亲子关系。
十年后再读,是在纠偏的过程。有些事做着做着就会走样。那么,需要外在的提示让自己重新回到更恰当的方式中。
虎哥最近挺多拧脾气的时候,我不想把这些都归于青春期的反应,一定有我们的问题所在。
重新回顾一下如何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
最后这句话是我们常说的,情绪是可以被接纳的,情绪无对错,我们不能接受的是因为情绪引发的不恰当行为。
比如生气,难过,这样的情绪是可以接纳的,但因为生气,ASD的孩子往往不能用正确的方式进行表达,也许是摔东西,也许打人,也许是倒地大哭……家长这时候就无法容忍,不能容忍的是他们的这些行为。如何教表达,不是我今天想聊的话题。想说的是如何共情,理解孩子们的感受。
第一步,安静专心地听。面对不同的孩子,如何做到每一条规则,需要适当地改变。ASD的孩子更多的是说不出自己的感受,他们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用行为在表达。那么,我们要做的专心地听,实际是在观察,捕捉孩子的情绪,理解他为什么有这样的情绪变化。
第二步简单的回应感受。对于能力弱的孩子,通常这一步我们会省略,应该说是比较快的过了。因为他们还不能很好的表达发生了什么,有什么情绪。家长无法做出回应。于是直接进入第三步,说出他们的感受。
这一步是重点,说出感受,是在帮助孩子学习表达自己情绪的过程,也是感受到自己被理解被接纳的过程。当然,因为孩子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第一步的观察也未必能全面,我们不可能要求自己每次都对他人的感受做出准确的判断,能做的是尽量去理解他们。
第四步,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有很多事情是不可能因为个人的情绪而改变,用幻想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理解孩子的感受。
虎哥早上吃着早饭说,我吃肉松都吃腻了。
我答:谁叫你一直吃。
我的这个回答显然没有去理解虎哥,我马上改口:你吃了好几天,不想吃了。虎哥说:对啊,吃多了。我:可以换换别的吃了,你的胃口开始恢复了。虎哥:是,那个肉要切了煮吗?
虎哥病了几天,不能带旺仔出门溜。那天他说,我要带旺仔去散步。我说,不行。你生病还没好。虎哥说:怎么不行。
虎哥依然不能很好表达自己的情绪。他不是用强烈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不开心或难过。他就在每个群里跟大家说,我明天要带旺仔去博物院散步。如果我不够了解他,如果我不够细心,我就忽视了他隐藏的情绪变化。于是,我开始和他沟通。
一、二、三步:
我:你是想带旺仔出门散散步对不对?
虎:对啊。(娃的回答通常简明扼要)
我:你今天很想带旺仔出去是不是?
虎:是啊。
我:我说还是爸爸去,你不开心了对吗?
虎:对啊。
我:生病了不能带旺仔出门很不方便,我也这么觉得,还很难受。
虎:你也是脚不方便出门,很难受。
我:我也很想出去,你呢?
虎:我也是。坐监牢的……(想得有点远了)
四步幻想:
我:我希望你快点好起来,时间过得慢一点。这样你就可以出门了。
虎:问题是时间慢不了。(虎哥的理智开始回来了)
晨起后的又一冲突。
爸:你的肉怎么切这么大?
虎:我很累了,就这样了。虎哥边说边走进卧室。我向他竖起拇指说,你这样解释不错,累了,先这样做。虎哥以前拒绝,通常是直接了当,我不做了。现在会加上一句原因。这是教之后的结果。
过了一会儿,虎哥出来了。
爸:你一件事情要做得得清楚。没切好就走了,那么大的肉。(实际上,爸爸已经帮忙加工了。爸爸并没有在同理虎哥的状态。)
虎:唉,我实在累了。边说边在焯肉。
虎:我要是累了,我还可以叫妈妈来帮忙再切一下。(虎哥已经可以在帮助自己解决问题。)
在这个回合中,就是对孩子的情绪状态没有正确把握。有时候,孩子的反应并没有真正表达出他的情绪状态,需要去捕捉他为什么这么回应。在早些年,虎哥就一直会这样说:我不去。我不做。最开始,我也认为虎哥“不听话,青春期”。偶然的一次,我问他,为什么?虎哥才说,我累了。那时候我才明白,虎哥拒绝的背后还有这样的原因。于是,教他这样说:我累了,我等会再做。
所以,观察到孩子的行为背后的情绪是ASD家长的一个重要过程。因为他们还不会命名自己的情绪及感受。对于这个内隐行为通常会被忽视,甚至是误解。
共情,不仅是孩子们要学习的,我们一样需要。把那四条规则写下来贴在家里的醒目位置,提醒自己是否做到了这一步?
接纳孩子的情绪
面对虎哥,教育干预并不只是应用行为分析一套法宝。而需要一个组合拳,以应对复杂多变的情形。
例如情绪。我们可以以应用行为分析的理论教导辨识情绪,可以教命名情绪,可以教情绪与行为的关系,可以教共情……但是,我们在孩子的情绪爆发时,是否做好了共情?是否做到了如何适当的表达情绪?如果没有做好这一步,会带给孩子什么影响?
十年前看的《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父母效能训练手册》、《正面管教》这三本书给我带来很大的影响。参照书中所述,反观自己的不足。这些不足与专业性无关,它们教我如何与孩子相处,达到较好的亲子关系。
十年后再读,是在纠偏的过程。有些事做着做着就会走样。那么,需要外在的提示让自己重新回到更恰当的方式中。
虎哥最近挺多拧脾气的时候,我不想把这些都归于青春期的反应,一定有我们的问题所在。
重新回顾一下如何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
最后这句话是我们常说的,情绪是可以被接纳的,情绪无对错,我们不能接受的是因为情绪引发的不恰当行为。
比如生气,难过,这样的情绪是可以接纳的,但因为生气,ASD的孩子往往不能用正确的方式进行表达,也许是摔东西,也许打人,也许是倒地大哭……家长这时候就无法容忍,不能容忍的是他们的这些行为。如何教表达,不是我今天想聊的话题。想说的是如何共情,理解孩子们的感受。
第一步,安静专心地听。面对不同的孩子,如何做到每一条规则,需要适当地改变。ASD的孩子更多的是说不出自己的感受,他们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用行为在表达。那么,我们要做的专心地听,实际是在观察,捕捉孩子的情绪,理解他为什么有这样的情绪变化。
第二步简单的回应感受。对于能力弱的孩子,通常这一步我们会省略,应该说是比较快的过了。因为他们还不能很好的表达发生了什么,有什么情绪。家长无法做出回应。于是直接进入第三步,说出他们的感受。
这一步是重点,说出感受,是在帮助孩子学习表达自己情绪的过程,也是感受到自己被理解被接纳的过程。当然,因为孩子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第一步的观察也未必能全面,我们不可能要求自己每次都对他人的感受做出准确的判断,能做的是尽量去理解他们。
第四步,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有很多事情是不可能因为个人的情绪而改变,用幻想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理解孩子的感受。
虎哥早上吃着早饭说,我吃肉松都吃腻了。
我答:谁叫你一直吃。
我的这个回答显然没有去理解虎哥,我马上改口:你吃了好几天,不想吃了。虎哥说:对啊,吃多了。我:可以换换别的吃了,你的胃口开始恢复了。虎哥:是,那个肉要切了煮吗?
虎哥病了几天,不能带旺仔出门溜。那天他说,我要带旺仔去散步。我说,不行。你生病还没好。虎哥说:怎么不行。
虎哥依然不能很好表达自己的情绪。他不是用强烈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不开心或难过。他就在每个群里跟大家说,我明天要带旺仔去博物院散步。如果我不够了解他,如果我不够细心,我就忽视了他隐藏的情绪变化。于是,我开始和他沟通。
一、二、三步:
我:你是想带旺仔出门散散步对不对?
虎:对啊。(娃的回答通常简明扼要)
我:你今天很想带旺仔出去是不是?
虎:是啊。
我:我说还是爸爸去,你不开心了对吗?
虎:对啊。
我:生病了不能带旺仔出门很不方便,我也这么觉得,还很难受。
虎:你也是脚不方便出门,很难受。
我:我也很想出去,你呢?
虎:我也是。坐监牢的……(想得有点远了)
四步幻想:
我:我希望你快点好起来,时间过得慢一点。这样你就可以出门了。
虎:问题是时间慢不了。(虎哥的理智开始回来了)
晨起后的又一冲突。
爸:你的肉怎么切这么大?
虎:我很累了,就这样了。虎哥边说边走进卧室。我向他竖起拇指说,你这样解释不错,累了,先这样做。虎哥以前拒绝,通常是直接了当,我不做了。现在会加上一句原因。这是教之后的结果。
过了一会儿,虎哥出来了。
爸:你一件事情要做得得清楚。没切好就走了,那么大的肉。(实际上,爸爸已经帮忙加工了。爸爸并没有在同理虎哥的状态。)
虎:唉,我实在累了。边说边在焯肉。
虎:我要是累了,我还可以叫妈妈来帮忙再切一下。(虎哥已经可以在帮助自己解决问题。)
在这个回合中,就是对孩子的情绪状态没有正确把握。有时候,孩子的反应并没有真正表达出他的情绪状态,需要去捕捉他为什么这么回应。在早些年,虎哥就一直会这样说:我不去。我不做。最开始,我也认为虎哥“不听话,青春期”。偶然的一次,我问他,为什么?虎哥才说,我累了。那时候我才明白,虎哥拒绝的背后还有这样的原因。于是,教他这样说:我累了,我等会再做。
所以,观察到孩子的行为背后的情绪是ASD家长的一个重要过程。因为他们还不会命名自己的情绪及感受。对于这个内隐行为通常会被忽视,甚至是误解。
共情,不仅是孩子们要学习的,我们一样需要。把那四条规则写下来贴在家里的醒目位置,提醒自己是否做到了这一步?